张大千-百年巨匠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8.75
6.7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高海军|主编:刘铁巍//赵伟东
出版社甘肃人美
ISBN9787805889948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9787805889948
上书时间2024-10-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从临摹仿古到泼墨泼彩的艺术创新,张大千是如何实现这奇迹般的突破呢?他半生漂泊海外,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始终长髯飘逸,马褂加身。有人说他的形象总给人以仙风道骨之感,仿佛来自世外桃源;也有人说,他的画作无论怎么抽象都深深地植根于传统。然而,这样一份对古代文人理想的坚守却并没有让他与世隔绝,相反,他的作品深受现代观众的喜爱。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张大千的笔墨自如地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又是怎样的命运书写了一代绘画大师不朽的人生传奇……这部由中央电视台《百年巨匠》打造的《张大千》为你揭秘。本书由高海军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器大者声必闳 志高者意必远
第一节 早年家世
第二节 土匪师爷
第三节 东渡扶桑
第四节 上海学艺
第五节 遁入空门
第六节 赋闲在家
第七节 崭露头角
第八节 红颜知己
第九节 外师造化
第十节 艺事情事
第十一节 再上黄山
第十二节 悲鸿与大千
第十三节 寄居网师园
第十四节 仿画高手
第十五节 长居北平
第十六节 南张北溥
第十七节 南北往来
第十八节 受因北平
第十九节 青城秀色
第二章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第一节 西去敦煌
第二节 艰苦作业
第三节 敦煌收获
第四节 养精蓄锐
第五节 传世名画
第六节 重返上海
第七节 荷花表情
第三章 垂老可无归国计 梦中满意说乡关
第一节 离开大陆
第二节 寓居印度
第三节 迁居阿根廷
第四节 巴西建园
第五节 他乡遇故知
第六节 东张西毕
第七节 泼墨泼彩
第八节 移居美国
第九节 叶落归根
内容摘要
他的画作古韵犹存,技法甚至超越前人。生逢乱世,他依然追寻艺术的大千世界,他就是张大千,中国极富盛名的国画大师。
他半生漂泊海外,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始终长髯飘逸,马褂加身。有人说他的形象总给人以仙风道骨之感,仿佛来自世外桃源;也有人说,他的画作无论怎么抽象都深深地植根于传统。然而,这样一份对古代文人理想的坚守却并没有让他与世隔绝,相反,他的作品深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为了弘扬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辉煌艺术成就没生动再现张大千极富传奇的艺术人生,《张大千》以张大千真实生动的人生历程为背景,展示他令人惊叹的艺术创造力,呈现出中国二十世纪绚烂辉煌的艺术大观。
《张大千》从大师原始档案,到遍寻大师的足迹,寻访到许多尘封多年、鲜为人知的细节。加之采访当今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对大师人生
和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精彩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本书由高海军著。
精彩内容
1916年入冬时节,张家开始为张大千的前途操心。正好张善子子从日本归国。袁世凯死了,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张善仔的政治警报解除了,全家人其乐融融。经过商议,决定让张大千随二哥张善孑子去日本留学。当年冬季,张大千与二哥一起从重庆坐轮船抵达上海,再乘轮船漂洋过海。
1917年春,兄弟二人抵达日本。在二哥安排下,张大千考入京都艺专染织系就读。学染织是家人的意愿,希望他将来做实业致富,张大千不喜欢染织,他后来说过:“学染织于日本西京,绘事遂辍。”专业虽不对口,并未影响张大千学习绘画的热情,利用课余时间,他临摹了大量日本所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二哥张善仔时时辅导,耳提面授。大风堂弟子张正庸说:“他是张大千的老师呀,在日本时,他先画虎,要求他弟弟补上水、景,这些画山水的基本方法,实际上是张善孑子手把手教的。”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张大千所绘的水墨纸本在日本一家博物馆展出时,竟被人误认为是中国的古代名家笔墨。此时的张大千还不到20岁。京都艺专染织系开有素描、写生等基础课目,张大千对西画也有了真切的认识和了解。他常去郊外写生画画,写生方式与众不同,别人拿铅笔,他用毛笔,不知是二哥张善孖提醒,还是自觉自为,张大千用毛笔写生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染织专业对色彩的要求很高,丰富的色彩知识对张大千日后的绘画颇有帮助。张大千晚年创作的泼墨泼彩,画中明灭显晦,光色奔涌的色彩变化,可以说与其早年对色彩的学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傅申先生说:“他家里把他送到日本去念书,念什么?染织,就是纺织品的染,所以他对色彩的研究特别深刻,一生都有关系。”此次,央视“百年巨匠”剧组赴台湾采访张大千研究专家傅申先生时,他也谈了这一观点。
京都具有千年历史。自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首都,城市建筑被认为是仿效了中国隋唐的洛阳城而建,可谓风格古雅,环境优美。每逢假日,张大千便去四处游走,领略日本民间艺术,逛书店,转商场。此时的日本印刷术已进入较发达时期,各家书店都有精美画册。张大千喜欢日本“浮世绘”绘画,尤其喜欢17至19世纪德川、江户时代的风俗画,他买了许多“浮世绘”画页和书籍,回到住处观摩学习。多年后,他家里还挂有“浮世绘”美人图。江户时代,正是日本封建社会晚期,“町人文化”(市民文化)迅速发展崛起,“浮世绘”深受市民大众喜欢,风气之炽热,可谓供不应求。作为东方绘画艺术的一朵奇葩,“浮世绘”曾影响过欧洲绘画,印象派画家凡·高、马奈、劳特雷克也曾对“浮世绘”情有独钟,马奈举世闻名的《吹笛少年》就是借鉴了“浮世绘”的绘画元素。鲁迅先生也喜欢“浮世绘”绘画,尤其版画作品。他在日本留学时,常常购买几幅。“浮世绘”版画价格不低,鲁迅当时也是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舍得花钱购买,定是爱不释手。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张大千所作《孽海花》《午息图》等图,画中人物神色缱绻懒散、婀娜多姿,设色丰腴的画面表现被人认为是借鉴了“浮世绘”风格。对此笔者不敢妄下判断。不过,一个画家在表现画作时,常常是出自于本心的自觉和不断的学习吸收。日本学习时,正是张大千无拘无束的青春年代,所闻所感所观所看更趋于一种直觉,直觉的发现最
能触及人的心灵,假若日后创作绘画时,加入一点“浮世绘”的元素也是自然正常。魏学峰说:“从张大千收集、遗留下来的书籍看,张大千这个人的艺术面是非常广的。他早期在日本,带了很多关于日本浮世绘的资料,浮世绘经典都是他从日本带回来的,他对这门艺术也有很深的研究。对唐卡他也有接触,但是,真正感觉到唐卡在表现他在绘画中的作用是他到了敦煌以后。”达·芬奇说:“事业诞生于简单而纯正的经验之中。经验是真正的老师。”“浮世绘”艺术是张大千初入绘画门槛时接触到的一种绘画形式,而这之间以及后来不断对“浮世绘”的观赏研读,其间的风格
语言表现,也会注入心里,变成记忆的经验。20世纪初的中国,西风东渐正劲,国内诸多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多有借鉴学习西方乃至日本文化思想的过程,况且这种借鉴之风自古皆然,就像日本亦曾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至今,还有人说日本的和服更接近唐装,而我们所穿的唐装不过是清代的“马褂”。文化交融是在社会发展之下,民众自发自觉于内心的喜欢和交融,其结果就像西方现代主义画家,吸收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却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一样。
在日本,张大千结识了两位同学,一位是朝鲜学生朴锡印,一位是日本同学山田片夫。朴锡印英语出色,山田片夫日语自不必说,二人成了张大千的语言翻译。一次,山田片夫傲慢地说:“你们亡国奴的下场就是学好语言好伺候人。”张大千极为愤慨。甲午海战后,损失惨重的中国为了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变法及迅速崛起的经验,于1896年开始派遣学子赴日留学,作为胜利国的日本,骨子里还是藏着骄傲和自负。张大千发誓不再学日语,他花钱雇了一位在天津长大的日裔姑娘做随身翻译,每天陪他读书上课。据说当时留学生中形成两种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多此一举,没有必要,有的却说很好,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些议论张大千并不在乎。那时雇请翻译花费极大,超出留学经费一倍之多,从中可以看出张大千强烈的个性。谈到八叔的脾气,张心廉说:“耿直。性情很烈,说到做到。”P10-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