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尴尬症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0.56
6.6折
¥
46
全新
仅1件
作者泰·田代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ISBN9787505743205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46元
货号9787505743205
上书时间2024-10-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TED心理学家、哈佛和麻省理工教授、Discovery传播公司专家、美国心理学会嘉宾教你化解社交尴尬,成为高情商沟通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专栏作家重磅新作!《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旧金山书评》《柯克斯书评》《书单》等激赏推荐!泰·田代著的《社交尴尬症》是一本社交尴尬者和想了解社交尴尬的人的必读书目,帮你高效应对一切沟通难题,摆脱社交尴尬,全面掌控自己的人际关系,激活潜在的高情商!
作者简介
泰·田代(Ty Tashiro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成瘾、性格以及情感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的研究成果已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曾在TED纽约站、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美国心理学会等做过专题演讲。
目录
第一部分 这就是尴尬
1尴尬意味着什么?
我们基本的归属需求
我们都有尴尬时刻
老古板、闷蛋和呆瓜
尴尬者眼中的世界
2尴尬有什么问题吗?
奇怪而持久
尴尬属于自闭症吗?
外向、自信与尴尬
追求“社交流畅”
3寻找甜蜜技巧
尴尬时的大脑状态
得到一个线索
你真的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吗?
为什么我总是一开口就说错?
当思绪不着边际
4古怪的情绪
可以直接跳过情绪部分吗?
强烈的情绪世界
尴尬的功能
突破局限性
为什么你是这副表情?
5解锁讨喜之人
尴尬者的心理理论
了解讨喜之人
霸凌者令人惊讶的社交技巧
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公平的价值
第二部分 这下更尴尬了
6养育尴尬的孩子
尴尬家庭的真相
尴尬冲动与社会期待
尴尬者的乐趣
过于强大的超我
帮助尴尬儿童构建社交基石
二次回炉
7交友的尴尬
交多少朋友才够?
社交团体的消亡
别在意我的言行举止
带着尴尬交朋友
传递与渗透
8约会和性让人如此尴尬
浪漫关系中的“浪漫”到底是怎么回事?
重划朋友界限
网上约会是个尴尬孵化器
性实在是件超级尴尬的事
亲密的尴尬
永远幸福的尴尬之路
内容摘要
感谢《生活大爆炸》这样的节目,在里面,社交尴尬者也显得酷极了。但是对于节目之外成千上万的尴尬者来说,在社交生活的巨大迷宫中漫游可能一点都不酷,因为无法识别社交线索或无法掌握流畅互动所必需的技能与体面,尴尬者常常觉得和周围的人无法同步。尽管识别自己的尴尬表现并不困难,但理解自己为何如此却没那么容易——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知道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专家泰?田代博士深谙尴尬为何物,泰·田代著的《社交尴尬症》一书梳理了来自人类智力、神经科学、人格和社会学领域几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广泛存在的共同特质。《社交尴尬症》追溯了尴尬的先天与后天起因,思考了尴尬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传递了一个违反直觉却颇受欢迎的信息:这种让人社交尴尬的特质如果善加引导,会成为人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力量。
精彩内容
1尴尬意味着什么?我读了研究生之后的第一个发现就是,自己并不怎么正常。那是1999年秋天,我刚刚进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开始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学校为新生做了一系列常规心理测试,包括性格、智力和职业兴趣等,并提供反馈报告。测试前,我的心态相当放松,心想这不过是一次好玩儿的自我探索罢了,但是测完之后,我的看法变了,我怀疑此前我对自己可能过于乐观了:眼下这些测试可能表明,在我身上存在着一些异常特质,而我以前从未认真思量过。
两周后,我的信箱里出现了一个用密封条封印并标有“机密报告”字样的黄色信封。我小心翼翼
地打开信封,对即将读到的报告内容感到一阵紧张,那感觉就像是将要打开一扇弃置已久的阁楼大门。报告上满是图表,用来描述我的各种特质——内倾性、友善、有序性以及各种认知能力分数落在正态分布曲线的位置。每张图表旁边都有一段话,用以解释我在此项特质上是属于“正常范围”还是进入了临床病理范围。
跟斯宾塞得到的结果一样,我的性格与病理学分数并没有被明确诊断为有问题,但是这些分数显得很不均衡。比如说,我的性格特征分数,友善和好奇远在平均分数之上,但是耐心和有序得分却比平均分要低不少。我很好奇在别人眼中,一个极友善却缺乏耐心、极混乱却充满好奇的人会是什么样的。
总的来说,前面几页描述的还都是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但是当来到中间部分,在被命名为“社会性发展”的地方,一种不同寻常的模式慢慢显现了出来。这一部分包含了一些来自我家庭成员的访谈结果,其中评估专家特地标注了大家对一道特定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在泰12岁之前,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虽然访谈都是单独进行的,但是所有人都给出了相同的回答:“泰的妈妈让他专心点儿。”一些人列举了一些经常发生的事件来作为例证
,比如倒牛奶。他们说这样的事情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比你以为的还要久”:我坐在餐桌前,西瓜型发帘下面的棕色眼睛紧紧盯着牛奶盒,我妈妈穿着剪裁得体的套装站在我身后,她的目光也紧紧盯着牛奶盒以及它旁边的空玻璃杯。接下来,我抓起牛奶盒,慢慢地抬起它,与此Iii时,我妈妈发出清晰无比的指令:“专——心……专——心……”,这指令循环再三,语调镇静悠远,有着禅宗般的韵律,再接下来——一个突然的颠簸。我所有意愿和努力的全部聚集造就的这个颠簸。就像有人使了个猛劲要把番茄酱从瓶子里磕出去一样。这种过于急切的作用力一
下子碰到了杯子的边缘,杯子向前滑去,牛奶顺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