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舌尖上的中国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2.84 6.6折 49.8 全新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本社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ISBN9787504371447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9787504371447

上书时间2024-10-2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CCTV9官方唯一授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同名图书2.除了纪录片内容之外,更有手绘插图与美食故事、传说、文化与知识的延伸阅读3.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商品简介

"携着蜂蜜迁徙万里的养蜂夫妇与即将消失在机械时代的麦客;守候八个月才得见真颜的小花菇与一路精彩演化的饼卷;传承千年的榨油古艺与苦练五年才成就的一餐跳跳鱼;黄土地上银丝倾泻的空心挂面凝结了老人一生的技艺;朴素而丰饶的萝卜饭飘散出催促游子归家的“古早味”……
   本书不仅是纪录片的忠实还原,更是其内容的深入与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与传说烹制出专属于你的心灵盛宴,让你在味觉与视觉的惊艳之外,品尝到中国人的生活百味。"

作者简介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中英双语、优选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

目录
第一章 脚步
  ①一路奔波,只为甜蜜
  ②麦客与夫妻船:在最后的战场上收割
  ③私享与分享:食物们的自助旅行
  ④行走千里,难舍家乡味
第二章 心传
  ①工艺:传承中的智慧与美味
  ②手艺:糕点们的进化历程
  ③技艺:升华中的潮汕小吃与扬州滋味
  ④绝艺:美味与美感兼顾的本帮菜
第三章 时节
  ①春种:美味的萌发
  ②夏酝:美味的养成
  ③秋收:美味的回馈
  ④冬藏:美味的等候
第四章 家常
  ①面:最重要的家常主食
  ②红烧肉:最经典的家常菜
  ③泡菜与西瓜酱:美味的下饭菜
  ④蒲菜与蒲笋:就地取材的家常小菜
  ⑤汤:滋补养生的甜与润
第五章 相逢
  ①鲜香与激爽的遥相呼应
  ②相似的美味,在流转中相遇
  ③一种食物,两个故乡
  ④食物里的家乡味与他乡味
第六章 秘境
  ①华子鱼和沙蟹汁:缓求与急取中的智慧
  ②在寻觅与坚守中获取美味
  ③生于时间、留于空间的美味
  ④在流变中不变的美味
第七章 三餐
  ①在随性中享受早餐的精致与丰美
  ②浸润青春与梦想的三餐
  ③朴实与奢华的美食清单
  ④缓慢时光里的清新与厚重

内容摘要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私属的味道,也许来自家常的三餐,也许来自记忆中的秘境。
为了追寻这种味道,中国人依靠灵巧的双手与独特的智慧,在田地与山林问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整装、启程、跋涉、落脚,由此获得普通却珍稀的食材;又凭借一条遍尝百味、灵敏却又执着的舌头,与一身历经岁月与生活磨砺的超群技艺,烹制出荡漾在舌尖与心上的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方法的演变到命运的流转,从粗陋的远古到精细的现代,无数更迭变换中,唯一不变的是情怀。
如果说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吟诵的是时空迁移中的文化与历史,那么,川、鲁、粤、淮扬等菜系甚或普通的三餐,书写的则是传承与升华中的传统和文明。
刘文编著的《舌尖上的中国(第2季)》不仅是纪录片的忠实还原,更是其内容的深入与延展,它用美食、故事、文化与传说烹制出专属于你的心灵盛宴,让你在味觉与视觉的惊艳之外,品尝到中国人的生
活百味。

主编推荐
  1.CCTV9官方专享授权、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第2季》同名图书
2.除了纪录片内容之外,更有手绘插图与美食故事、传说、文化与知识的延伸阅读
3.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4.定制赠送24节气海报

精彩内容
 春菰秋蕈总关情王世襄戢戢寸玉嫩,累累万钉繁。
中含烟霞气,外绝沙土痕。
下箸极隽永,加餐亦平温。
这是宋代汪彦章的食蕈诗。蕈通“菌”,或称“蘑菰”,亦可写作蘑菇,其味确实隽永,且富营养,是厨蔬中的无上佳品。我素嗜此物,尤其是春秋两季野生的,倍觉关情。
记得十一二岁时,随母暂住南浔外家。南浔位处太湖之滨,江浙两省交界处。镇虽不大,却住着不少大户人家。到这里来做佣工的农家妇女,大多来自洞庭东山。服侍外婆的一位老妪,就是东山人,每年深秋,都要从家带一甏“寒露蕈”来,清油中浸渍着一
颗颗如纽扣大的蘑菇,还漂着几根灯草,据说它可以解毒。这种野生菌只有寒露时节才出土,因而得名。
其味之佳,可谓无与伦比。正因为它是外婆的珍馐,母亲不许我多吃,所以才感到特别鲜美。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常常骑车去香山游玩,而香山是以出产野生蘑菇闻名的。经过访问,在附近的一
个村子四王府结识了一位人称“蘑菇王”的老者,那时他已年逾六旬了。他告诉我,香山蘑菇有大小两种:小而色浅的叫“白丁香”,小而色深的叫“紫丁香”。他谈得有点神秘一一采蘑菇要学会看“稍”,指长蘑菇的地脉,这“稍”从地面草木的长势就可以看出来。他虽向我讲解了几遍,我还是不能得其要领。
看来所谓的“稍”一半指草木的葱茏茂密,一半和埋在土内的菌丝有关。蘑菇落下孢子才生长菌丝,所以产菌的地方年年会有蘑菇长出来。使香山出名的是一
种大白蘑,直径可以长到一尺多,像一只底朝天的白瓷盘。过去只要在山上发现此种幼菰,便搭窝棚在旁
守护,昼夜不离,以防被他人采去。大白蘑只需两三天便长成,采下来装入大捧盒送到宣武门菜市口去卖,可得白银三五两。因为它是一种名贵的贡品。“蘑菇王”感慨地说:“这是前清的事了,这些年简直见
不着了。贵人吃贵物嘛,贵人没有了,大蘑菇也就没有了。”他的话反映出他的封建意识。实际上逶迤的燕山,只要气候爹F境适宜,都可能生长这种大白蘑。六十年代我去怀柔县黄坎村劳动,听老乡说当地山上就有,名叫“天花板”,并自古留下“天花板炖肉——馋人”的歇后语。只是很稀少,不大容易遇到而已。我当时以为“天花板”只不过是一个当地土名,不料后来读到明人潘志恒的《广菌谱》,其中就有“天花蕈”一条,并称“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于斗,香气如蕈,色白,食之甚美”。可见那位老者的话大有来历,顿时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而自惭孤陋了。
回忆一下,几十年来,北京的各大菜市场一直可以买到鲜蘑菇,察其品种因时而异。六十年代以前,市场上卖的都是鲜蘑菇,品种有二:一种叫“柳蘑”,蕈伞土黄色,簇聚而生,往往有大有小,相去悬殊。烹制时宜加黄酒,去其土腥味。烩、炒俱可,而烩胜于炒。用鸡丝加嫩豌豆烩,是一味佳肴。一种叫“鸡腿蘑”,菌柄较高,色泽稍浅,炒胜于烩。蘑菇的采集者多住在永定门、右安门外,每人都有几条熟悉的路线,隔几天便巡回采一次,生手自然很难找到。
后来朝内、东单、西单几个菜市都买不到野鲜蘑,只有菜市口市场还有。据了解是一位姓张的老者隔几天送货一次。随后他找到了工作,在永定门外一所小学传达室值班。野生鲜蘑从此在北京菜市场上绝迹。我曾去拜访过张老汉,问他为什么不干了。他说郊区都在建设,永定河也在整理,生态变了,蘑菇越来越难找,只好转业了。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几个菜市场有时可以买到人造的圆鲜蘑,和一般罐头蘑菇品种相同。近几年,这种人造圆鲜蘑也不供应了,而是凤尾平菇的天下了。论其味与质,自然不及圆鲜蘑。
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我在美国和加拿大,注意到蘑菇在西餐中的应用。那里的大城市很容易买到人造圆鲜蘑。餐馆的通常做法是用它做奶油浓汤,或放在奶汁里烤鱼肉,或切碎摊鸡蛋饼、鸡蛋卷。比较好吃的是用黄油煎。作为一个穷书生,自然不可能品
尝到名餐馆的各种做法,虽从烹调食谱上也可以了解到不少,总觉得不及中国的蘑菇吃法来的多而好。在波士顿时,我常去老同学王伊同、娄安吉家做油煸鲜蘑,略仿“寒露蕈”的做法而减少用油量。我曾带给租房给我住的英国老太太尝尝。她擅长西法烹调,竟
对我的油煸蘑菇大为欣赏,认为比西餐的许多做法要
好,特意在小本子上记下我的reclpe。并要我示范烧了两次。P122-124

媒体评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