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嘉墀院士传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嘉墀院士传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0.54 1.4折 78 九品

库存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照德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7642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787515907642

上书时间2024-09-30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杨嘉墀是我国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航天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倡导人之一。
杨照德、熊延岭著的《杨嘉墀院士传记》记录了杨嘉墀的生平事迹,能让读者阅读之后,以虔敬之心去了解和品味他的生活和事业。

作者简介
杨照德,研究员,1936年5月生,江苏省东台市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在*国科学院工作,从事星际航行、控空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科学研究等的组织管理工作。1968年后在*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空间技术规划、预先研究、卫星型号研制的管理工作。开展航天技术政策、航天系统工程、航天史研究。主要菱有《开发太空——21世纪航天技术》,发表60余篇论文及科普文章300余篇。所从事的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航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熊延岭,副研究员,1936年7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化纤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化学纤维工艺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1986年后在航天部512所工作,从事与编辑工作。先后发表空间材料学、空间生命科学、卫星减灾、月球探测、空天飞机等方面的多篇论文,曾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主要科普著作有《神秘的空间城》。

目录
引言第一章  人生之路古镇启蒙  1.故土寻根尚文重教  2.丝业世家实业救国  3.“求富”“自强”文化拓展  4.“丝小”求学“自我”觉醒  5.“震中”少年志存高远第二章  勤奋踏实蔚然成才  1.“上中”五年千锤百炼  2.乌云孤岛“交大”求索第三章  寻求报国初试锋芒  1.投奔“联大”助教生涯  2.草创载波电话样机第四章  留学生涯创新之路  1.几经周折跨洋深造  2.“哈佛”攻坚开阔视野  3.发明专利“杨氏仪器”  4.胸怀祖国赤子之心第五章  迎头赶上新的使命  1.果断决策安家落户  2.参与创建自动化所  3.参加自动化调查团  4.学会外交获取信息  5.空间探索访苏思考第六章  秘密使命协同攻关  1.火箭试验仪表先行  2.核潜艇反应堆控制  3.核弹试验火球测温  4.导弹试验设备创新第七章  宇航论坛推动卫星  1.星际航行学术报告  2.规划预研初见成效  3.卫星任务专委立项第八章  新的起点发展卫星  1.首颗卫星方案论证  2.《东方红》星太空奏乐  3.返回卫星规划预研  4.“红海洋”中研制卫星  5.卫星返回控制有功  6.科学春天卫星总师  7.实践系列开拓创新  8.对外开放卫星通信第九章  战略前沿创新航天  1.倡导发展高新技术  2.催生载人航天工程  3.促进航天产业发展  4.指引深空探测战略  5.积极推动卫星应用  6.提出北斗导航建议第十章  “杨嘉墀星”照耀后人  1.爱国情怀最高奖赏  2.亲情、情趣,故乡深情  3.师生情谊呼唤创新  4.“杨嘉墀星”闪闪发光杨嘉墀自述杨嘉墀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杨照德、熊延岭著的《杨嘉墀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记述了杨嘉墀院士的成长环境、求学过程、工作内容、家庭生活等,生动翔实地记录了航天专家杨嘉墀院士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旨在弘扬杨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精彩内容
 2.丝业世冢实业救国震泽镇底定街,旧名底定坊,因毗邻底定桥而得名。这里自古以来是一个连接城乡的繁华之地。老年人记得,底定桥单孔拱形,南北走向,连接市河上下塘岸,气势雄伟,其宽度及高度为震泽各桥之最。登临桥面远眺,四望皆景,两岸市廛尽入眼底。在杨嘉墀的记忆里,底定桥俗称为大桥,是他年少上小学时,早中晚必经之地。大桥桥面宽阔,人们在桥面上搭棚,棚檐下开了白铁作坊、水果店、皮鞋店、百货店、鲜肉店、土丝行、帽子店和灯笼店等好几家铺子。桥即是街,街即是桥,桥街不分,熙来攘往,人气极旺。清晨农民上街,得先在桥坡上抢占一席之地,摆出自产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虾。点心摊档亦上了桥面吆喝招徕。甘蔗摊、地货摊、香烟摊、爆米花摊、丝网摊、竹器摊、农具摊、秋苗摊、皮匠担、铜匠担、箍桶担等充斥其中,五花八门。桥下则渔舟划子船等聚集,虾蟹鱼鳖蚌蚬等活水河鲜满筐,吊下竹篮,满篮活蹦乱跳的水产品立等可拎。大桥北堍临底定街,这街也就是杨嘉墀儿时心目中的大街。当年杨嘉墀的爷爷杨文震看到这里是商业风水宝地,抢先在大街上买了一幢旧宅,进行翻新扩建,开设隆昌震丝经行。此宅门面宽广,极有气魄;前店后宅,数栋进深;出则烦嚣,入则隐逸。最里面为内宅花厅,是朝南的楼房;内眷住宅,面阔四间,其中三间为花厅,一间为厢房。亦有前后翻轩及枋梁雕饰。在前翻轩檐下还装有木雕挂落,图案简洁,左右对称。楼上设有统阳台,冬可孵阳,夏可纳凉,还可俯视其下花园景色。随后,诸多老字号丝经行也在底定街上抢占一席之地。此处一时丝行、经行林立,全镇丝行、经行皆集于此,并延伸至斜桥东,称之为丝行街。其他各种老铺店亦跻身其间,茶馆、酒肆、面饭店、旅馆、书场等行业亦是见缝插针,设法挤得一问半壁之隙。震泽地区是吴江县内丝经的主要产地,农家将自育的鲜茧用手工缫成丝售于市,称乡丝。直至机器缫丝问世后,称乡丝为土丝,以区别于厂丝。土丝经过分档整理,重摇而成经丝,俗称经。原产丝经“以二丝纺为一”,摇成小条,再以若干条为一经,名为苏经。苏经原为由左至右摇成经,后仿照日本逆摇成经,称为“东洋经”。而杨文震虽然幼时读过几年私塾,经营丝业曾几度春秋,只惨淡经营。可是自设隆昌震丝经行后,他高瞻远瞩,专营丝经加工、出口业务,竟经营成了震泽镇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丝经行。先后创立的“纺织娘”“金字塔”“金孔雀”“银孔雀”等辑里干经牌号,曾风行于法国、瑞士。在20世纪20年代与日丝进行殊死较量时,他深悟复兴丝业必须抓质量、必须抓科技、必须抓人才;要时刻关注国际行情,了解外国丝商的需要。他在收购湖丝后,对湖丝分级、重摇加工、收回成品和复验品质等环节,始终以质量为前提,环环紧扣,在数十年的经营中,从未发生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索赔等纠纷。他所创的“金字塔”牌特优干经,送展于1923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二次万国丝绸博览会,深得好评;送展于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两种“金孔雀”商标的干经获优等奖。底定街杨家隆昌震丝经行,全盛时期拥有资金20万两银子,职工20余人,丝经年销量四五百担,最高近千担。杨嘉墀的爷爷为人宽厚,办事公正,乐为同行调停纠纷,排忧解难,在同行中颇有威望。1912年杨文震被同行推为震泽丝经业同业公会会长,连任此职长达23年。面对国家危亡,他忧国忧民,受维新运动思想影响,接受西洋文化熏染。他主张实业救国,通过丝业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实业与教育有至亲至密的关系。他办学堂,兴教育,培养丝业新人才;他建商会,设钱庄,办电厂,发展震泽的实业。1912年杨文震与杨澄中、庄严等合作,创办震泽丝业小学(震泽私立丝业第一初高等小学),以解决丝业子弟的就学问题。学校委托杨澄中为首任校长,由丝业公会出资建校舍,购图书仪器,聘任教师。杨文震历时四年负责筹建丝业公会会馆,并主持与蚕丝业有关的重大活动。1923年12月,他邀请美国丝业代表团到震泽考察,放映反映国外蚕丝业发展概况的纪录片,进行学术交流,促进改良缫丝旧法,增强与外商的联系,扩大国外销售市场。1923年冬,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师生到震泽地区宣传科学养蚕及改良制丝,杨文震前往参观、听讲,深悟振兴丝业之路。为了复兴丝业,他大力支持江苏女子蚕校在震泽地区推广科学缫丝技术,筹措经费开办土丝改良传习所,培养新法缫丝技术骨干90人。1918年杨文震集资开设了震大钱庄,办理存款、贷款及汇兑业务,有益于当地丝经业和其他行业的资金周转。他参与震泽电灯事务所筹建,促进南浔、震泽两镇商界合办浔震电灯公司,事成后他兼任震泽电灯事务所副主任、主任。1919年浔震电灯公司的第一台发电机组投产,并向震泽送电。杨文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P10-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