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超值典藏书系—曾国藩家书K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超值典藏书系—曾国藩家书K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图书都是8-9成新,少量笔记,不影响阅读使用!光盘、学习卡、附件等默认不带,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6.26 6.8折 23.8 全新

仅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ISBN9787546398556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3.8元

货号9787546398556

上书时间2024-06-2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他是湖南长沙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等,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是一个谜,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的著述试图解开这个谜。
现《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著这本《曾国藩全书》,通过家书、冰鉴、谋略、挺经四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并对其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目录
家书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致九弟·做人须有恒心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致九弟·愿共鉴戒二弊
  治军篇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
    谕纪泽·宜教家人勤劳持家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候父亲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
    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
    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佚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理财篇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禀祖父母·述告在京无生计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禀父亲·筹划归还借款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禀父亲·家中费用窘迫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禀祖父母·赠亲戚族人数目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为政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禀父母·万望勿入署说公事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义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
    禀父母·请四弟送归封轴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
    致诸弟·述升内阁学士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
  用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大事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冰鉴
  神骨鉴
    第一章  总论神骨
    第二章  “神”存于心
    第三章  骨之色与质
  刚柔鉴
    第一章  总论刚柔
    第二章  外刚柔
    第三章  内刚柔
  容貌鉴
    第一章  总论容貌
    第二章  论容
    第三章  论貌
    第四章  论目鼻口齿
  情态鉴
    第一章  总论情态
    第二章  论恒态
    第三章  论时态
  须眉鉴
    第一章  总论须眉
    第二章  论眉
    第三章  论须
  声音鉴
    第一章  总论声音
    第二章  论声
    第三章  论音
  气色鉴
    第一章  总论气色
    第二章  气色的类型
    第三章  气色与文人的关系
    第四章  青色和白色
谋略
  “处世”谋略
    胸襟宽广
    忍让为先
    凡成就绝大事业者,应遁时求变
    得失之妙
    小不忍则误大功
    祸福相伏
  “理财”谋略
    安贫乐道
    居家之道,不可显财
    要做好人首先不要贪财
    家国之兴,皆宙克勤俭所致
  “战略”谋略
    振人心而作士气
    慎勿轻敌
    治军以勤为先
    军纪严明
    整军爱民为本
    万众一心
    多用活兵少求速效
挺经
  “内圣”法
  “砺志”法
  “家范”法
  “明强”法
  “坚忍”法
  “刚柔”法
  “英才”法
  “廉矩”法
  “勤敬”法
  “诡道”法
  “久战”法
  “廪实”法
  “峻法”法
  “外王”法
  “忠疑”法
  “荷道”法
  “藏锋”法
  “盈虚”法

内容摘要
 《曾国藩全书》共分“谋略”“挺经””冰鉴”“家书”四个部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展示了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胸襟。同时,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曾国藩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刻的评述。
《曾国藩全书》由《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编著。

精彩内容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发家信,四弟之信三页,语语平实,责我待人不恕,甚为切当。谓“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其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刘大爷、刘三爷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视如仇雠,因刘三爷得好名声于父母族党之间,而刘大爷得坏名声故也。”今四弟之所责我者,正是此道理。我所以读之汗下。
但愿兄弟五人,各个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个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至于家塾读书之说,我亦知其甚难,曾与九弟面谈及数十次矣。但四弟
前次来书,言欲找馆出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若云一出家塾便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宿夜熟筹之矣,惟汪觉庵师及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四弟若到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相笑,薄俗可恶。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接到此信,立即率厚二到觉庵师处受业。其束惰,今年谨具钱十挂,兄于八月准付回,不至累及家中,非不欲人丰,实不能耳。兄所最虑者,同学之人无志嬉游,端节以后放散不事事,恐弟与厚二效尤耳,切戒切戒。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四弟与季弟今年从觉庵师,若地方相安,则明年仍可以游;若一年换一处,是即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六弟之信,乃一篇绝妙古文,排百似昌黎,拗很似半山。予论古文,总须有倔强不驯之气,愈拗愈深之意,故于太史公外,独取昌黎、半山两家。
论诗亦取傲兀不群者,论字亦然。每蓄此意而不轻谈,近得何子贞意见极相合,偶谈一二句,两人相视而笑。不知六弟乃生成有此一支妙笔!往时见弟
文,亦无大奇特者;今观此信,然后知吾弟真不羁才也。欢喜无极,欢喜无极!凡兄所有志而力不能为者,吾弟皆为之矣。
信中言兄与诸君子讲学,恐其渐成朋党,所见甚是。然弟尽可放心,兄最怕标榜,常存暗然尚沿之意,断不至有所谓门户自表者也。信中言四弟浮躁不虚心,亦切中四弟之病,四弟当视为良友药石之言。
信中又言弟之牢骚,非小人之热中,乃志士之惜阴。读至此,不胜惘然,恨不得生两翅忽飞到家,将老弟劝慰一番,纵谈数日乃快。然向使诸弟已入学,则谣言必谓学院做情,众口铄金,何从辩起?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科名迟早实有前定,虽惜阴念切,正不必以虚名萦怀耳。
来信言《<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无所得,今已尽弃,不敢复阅,现读《朱子纲目》,日十余页云云;说到此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诸益友相质证,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旬;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日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若夫为科名之学,则要读四书文,读试帖律赋,头绪甚多。四弟、九弟、厚二弟天资较低,必须为科名之学。六弟既有大志,虽不科名可也。但当守一耐字诀耳。观来信,言读《<礼
记>疏》似不能耐者,勉之勉之!兄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亦洎无良友。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司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
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无如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每日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苦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学问也
,故近日以来,意颇疏散。
计今年若可得一差,能还一切旧债,则将归田养亲,不复恋恋于利禄矣。粗识几字,不敢为非以蹈大戾已耳,不复有志于先哲矣。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我所以无大志愿者,恐用心太过,足以疲神也。弟亦时时以保身为念,无忽无忽!来信又驳我前书,谓必须博雅有才,而后可明理有用,所见极是。兄前书之意,盖以躬行为重,即子夏“贤贤易色”章之意,以为博雅者不足贵,惟明理者乃有用,特其立论过激耳。六弟信中之意,以为不博雅多闻,安能明理有用?立论极精。但弟须力行之,不可徒与兄辩驳见长耳。
来信又言四弟与季弟从游觉庵师,六弟九弟仍来京中,或肄业城南云云。兄之欲得老弟共住京中也,其情如孤雁之求曹也。自九弟辛丑秋思归,兄百计挽留,九弟当言之。
及至去秋决计南归,兄实无可如何,只得听其自便。若九弟今年复来,则一岁之内忽去忽来,不特堂上诸大人不肯,即旁观亦且笑我兄弟轻举妄动。且两弟同来,途费须得八十金,此时实难措办。弟云言能自为计,则兄窃不信。曹西垣去冬已到京,郭筠仙明年起始程,目下亦无好伴。惟城南肄业之说,则甚为得计。兄于二月间准付银二十两至金竺虔家。以为六弟九弟省
城读书之用,竺虔于二月起身南旋,其银四月初可到。弟接此信,立即下省
肄业。
省城中兄弟相好的如郭筠仙、凌笛舟、孙芝房,皆在别处坐书院。贺蔗农、俞岱青、陈尧农、陈庆覃诸先生皆官声中人,不能伏案用功矣。惟闻有丁君者(名叙忠,号秩臣,长沙廪生),学问切实,践履笃诚。兄虽未曾见面,而稔知其可师。凡与我相好者,皆极力称道丁君。两弟到省,到城南住斋,立即去拜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日:“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来信以进京为上策,以肄业城南为次策。兄非不欲从上策,因九弟来去太速,不好写信禀堂上,不特九弟形迹矛盾,即我禀堂上亦自相矛盾也。又目下实难办途费,六弟言能自为计,亦未历甘苦之言耳。若我今年能得一差,则两弟今冬与朱啸山同来甚好,目前且从次策。如六弟不以为然,则再写信来商议可也。 此答六弟之大略也。 九弟之信,写家事详细,惜话说太短,兄则每每太长,以后截长补短为妙。尧阶若有大事,诸弟随去,一人帮他几天。牧云接我长信,何以全无回信?毋乃嫌我话太直乎?
扶乩之事,全不足信。九弟总须立志读书,不必想及此等事。季弟一切皆须听诸兄话。此次折弁走甚急,不暇抄日记本,余容后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六日P15-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