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古代梨园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古代梨园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图书都是8-9成新,少量笔记,不影响阅读使用!光盘、学习卡、附件等默认不带,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2.79 7.1折 18 全新

库存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兵//李桂奎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806273654

出版时间2008-0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18元

货号9787806273654

上书时间2024-06-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作者从基本史实出发,并结合一些稗说笔记资料,通过若干个具有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分九大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艺人由来及身份特征、梨园与政治的瓜葛、科班与艺人培养、形形色色的艺人风情、梨园轶事等相关情况与知识,生动地再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梨园风情画。

目录
前言 
一、释“梨园” 
  1.从一则笑话说起 
  2.乐府:梨园之前身 
  3.教坊:梨园的姐妹花 
  4.南府、升平署和精忠庙 
  5.梨园与茶园 
  6.梨园与戏台 
二、说“优伶” 
  1.优伶觅踪 
  2.卑贱者最聪明 
  3.绿珠岂止“含泪舞” 
  4.话说“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5.“千万不要吃唱戏的饭” 
  6.血缘相连满门亲 
  7.优伶为何被“隔离” 
  8.地灵人杰优伶多 
  9.时势造优伶 
三、帝王与优伶 
  1.优旃智谏秦始皇 
  2.优孟当众骗庄王 
  3.皇帝屈尊作优伶 
  4.敢向皇帝打耳光 
  5.侍官者终究是奴隶 
  6.与皇帝结成生死交 
  7.皇帝演戏劝太后 
  8.“老佛爷”宫中的优伶泪 
  9.他为皇帝争名位 
  10.王爷醉心演京戏 
四、梨园与政治 
  1.梨园与政治攀上了亲家 
  2.“只用美人不用兵” 
  3.“红颜薄命”说飞燕 
  4.为民代言传美名 
  5.演戏嘲弄孔夫子 
  6.奸官恶政现原形 
  7.巧用智慧讽邪恶 
  8.翱翔于时代风云中的矫燕 
  9.查慎行之名缘何而来 
  10.罢业七日得胜利 
五、闲话戏班 
  1.《长恨歌》中说戏班 
  2.《燕子楼》上话家伎 
  3.家伎和戏班 
  4.戏班和家主 
  5.江湖戏班的“打野呵” 
  6.技压群芳的阮家班 
  7.从“市头”到班主 
  8.戏班与堂会戏 
  9.挖角:戏班的恶性竞争 
六、戏德种种 
七、学艺生涯 
八、戏里戏外 
九、艺韵·轶事 
新版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系“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
    梨园,是过去对演艺界的泛称,这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音乐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个独特的活动空间。本书作者从基本史实出发,并结合一些稗说笔记资料,通过若干个具有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分九大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艺人由来及身份特征、梨园与政治的瓜葛、科班与艺人培养、形形色色的艺人风情、梨园轶事等相关情况与知识,生动地再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梨园风情画。本书资料丰富,可读性强,不仅能为一般文史爱好者喜爱,也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参考。

精彩内容
 与优伶的血缘性密切相关的还有它的“隔离”性。这里所说的“隔离”性,是指优伶这一群体从总体上说,它长期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游离于政权的中枢系统之外。这也是中国优伶的显著特点之一。
有人可能会说:封建时代的皇家宫廷里,不是也蓄养着许多技艺超群的优伶吗?说他们与中上层社会“隔离”似乎缺乏根据?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
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宫廷中,确实曾蓄养着许多技艺超群的优伶,而且在历代各朝都是如此。然而,除了他们中间的个别人能偶尔向皇帝进言外,绝大部分艺人在政治上都没有发言权。他们与政权中枢及决策者几乎是绝缘的。尤其是那些姿色比较出众的女艺人,在向主子献艺的同时,也常常要被迫献身,在肉体上遭受蹂躏。她们饱尝的人间辛酸和血泪,实在是罄竹难书!古代优伶的进入皇家宫廷,一般都在他们声名传扬之后,这在封建社会后期更是如此。那些技艺超群的演员只是作为主子的消遣玩物,连人身自由都无法得到保障,哪里还能参与国家的军机大事呢?
《京剧谈往录》中所述“李永泉枉挨竹竿”一事,看来较为典型。这则故事说:清代同治年间,有一位著名的净角演员李永泉,外号溜子,深谙演戏之道,梨园中人都很钦佩他。一次,他奉诏人宫演戏,专扮曹操,十分卖力,演得相当成功,以为一定可以得到赏识。谁知演出结束后,同治皇帝非但没有赐赏,反而勃然大怒,将他打了四十竹竿子。这一惩罚,搞得李永泉莫名其妙。趁打完后向皇上叩头谢刑之际,他大着胆子询问自己挨打的缘由。同治皇帝回答他说:“我看你还奸不奸?”站在旁边的升平署总管知道了皇帝的心思,也问了一句:“皇上为什么打他?”同治皇帝说:“就为他太奸。”总管鼓足勇气说:“主子打错了,他这是在演戏,装什么人像什么人,不是他奸啊!”同治皇帝一听,也乐了,笑着说:“打错了,打错了!赏他罢。”总管问:“赏他多少?”同治皇帝说:“让他自己说吧!”李永泉说:“一竿子十两银子。”同治皇帝立即答应,赏了他四百两银子。后来,李永泉在彰仪门外,用此银子买了一所房子,几亩地,两只骆驼,成为一个小康之家。从此,他再也不登台演戏了。
仔细探究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皇帝的草菅人命。一个富有才华的艺人,在皇帝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具会说话的玩具而已,不高兴时,就打;高兴时,就赏;随心所欲,任凭主观意志行事,把艺术作贱到如此地步,其间蕴含的酸楚,唯有个中人才能明白。李永泉经此磨难后,也绝了演戏之念,这是对扼杀艺术生命的抗议。
说到古代优伶的被“隔离”,还和我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视演艺为“贱业”,轻视梨园艺人的传统有关。齐如山在《我所认识的梅兰芳》一文中说,他和梅兰芳曾有50年的交情,两人同居一室,共同从事演艺事业有二十多个春秋。他耳闻目睹,潜移默化,熟悉梅兰芳的性情品行。可是,他在两人的长期相处中,对梅兰芳也只是“详细留神,严格审察”而已。在谈到此事的原因时,他说:“吾国社会中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再前不必谈,明清两朝,几百年的风俗,凡是正人君子,都不肯与戏界人往来——尤不敢与唱旦角的熟识,免招物议。所有与戏界往来者,都是纨绔子弟。倘某人与他们稍为亲近,则亲戚本家,便可与某人断绝来往。一直到宣统年间,这种思想还仍然存在,也无怪其然。因为明清两朝的法律,凡唱戏人的子弟,不但不许做官,且三辈不准考秀才。彼时不许考的人,不止唱戏的,还很有几类,如衙役、妓女、剃头师傅等等都不许考。”起先,他和梅兰芳只是认识而无交往。后看了他的演出,给他写信,提出改进的建议。不久,齐如山再去看戏,发现梅兰芳在演出中依照所提建议作了改进,这才由相识一相交而发展到相知,成为挚友。
优伶的“隔离”还与其内部的“类聚”相关。两者殊途同归。由于职业、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和共同的利害关系等,在优伶群体中也逐渐产生了凝聚力。大家抱成团,不仅可以抵御外部的压迫和欺凌,获得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而且在内部可以相互沟通,切磋艺术,提高表演水准。从优生优育的角度看,这种“类聚”式的“隔离”,似乎还有利于艺术人才的培养。潘光旦先生说:“内群分配的结果,当然是把许多构成伶才的品
性逐渐集中起来,使不至于向团体以外消散,有时候因缘凑合,并且可以产生出一两个极有创造能力的戏剧‘天才’来。”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优伶间的通婚,其后代由于遗传等先天的因素,比较容易继承父母的艺术血脉。他(她)们的音容体貌、嗓音以及对艺术的感悟力等,都可能略胜他人一筹。同时,优伶的这种“类聚”和“隔离”,也有利于艺术创作和表演队伍的相对稳定。
诚然,优伶的“隔离”和“血缘”一样,在演奏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乐章时,也带来了若干不和谐的杂音。诸如艺人的孤芳自赏、宗派林立、门户之见,以及脱离劳苦大众等等梨园中的某些消极面,与此亦不无关系。但中国优伶的这些基本特点,充盈着传统文化的琼浆,强烈地体现着
历史和理性的选择。
P35-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