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阳光立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阳光立业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图书都是8-9成新,少量笔记,不影响阅读使用!光盘、学习卡、附件等默认不带,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5.77 6.8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作时//陈斯文

出版社人民日报

ISBN9787511532817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9787511532817

上书时间2024-06-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章 品牌
 第二章 理想
 第三章 现实
 第四章 初生
 第五章 蓝图
 第六章 双轮
 第七章 扩张
 第八章 优势
 第九章 格局
 第十章 未来

 
 
 
 

导语摘要
 郑作时、陈斯文编著的这本《阳光立业(一家金融保险新锐企业的十年创业史)》是一家金融保险企业的十年成长史,也是一条从一个仅有梦想的创业团队十年内成长为大型公司的传奇路径。它反映了一个倡导“责任与进步”的企业的文化追求,展现了一个既善于捕捉机会又踏实肯干的管理团队的集体智慧。

商品简介

  2005-2015年。阳光保险用了十年时间,从一家财险公司成长为一家综合保险集团。在这个宏观政策不断宽松,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的十年,阳光保险专心致志地耕耘在保险这片“土地”上,用心打理着自己的保险事业。如今,这家身处国内保险企业前十名之列的综合保险集团,面对社会、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又积极做出了调整,“三大战略”、“四个阳光”,这些包含着对未来认识和判断的概念相继被提出。这一系列举措,又藏有哪些玄机呢? 本书全面描述了阳光保险过去十年来的创业、经营、管理过程,以及它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思路,并就阳光保险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未来计划做了详细介绍,只为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和分享一家从艰难募资开始,迅速成长起来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
陈斯文,财经作家、企业案例研究者。
曾受邀对法国施耐德电气、三一重工、众业达、振东制药等多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先后著有:《不一样的25年——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三十而立——一家民营企业的创业历程》等多部作品。
郑作时,财经作家、企业案例研究者。
曾受邀对数十家国内企业从事案例研究工作。先后著有:《领先的背后——一家港资企业的百年成长经验》《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阳光基业——一家金融保险新锐企业的崛起路径》《希望永行——成为首富的短路径》等多部作品。

目录
推荐序一  农耕文明智造当代金融
推荐序二  阳光的新事
前言  一个样本:一家新锐集团公司的成长路径
第一章  品牌
  第一节·临界点
  第二节·传播的难题
  第三节·我要上春晚
  第四节·小心翼翼的冒险者
  第五节·品牌爆发之路
第二章  理想
  第一节·下海的官员
  第二节·改革者
  第三节·未来的黄金市场
  第四节·机会来了
第三章  现实
  第一节·变故与抉择
  第二节·创业的真实场景
  第三节·找到大厦的基石
  第四节·启程
第四章  初生
  第一节·历史与乱象
  第二节·让文化成为方法
  第三节·从产险起步的开局
  第四节·奠定优势的特色策略
  第五节·二次验收
第五章  蓝图
  第一节·执行者
  第二节·业务也有质量吗?
  第三节·从目标市场管理到“红黄蓝”盈利模式
  第四节·上升的公司
  第五节·投资:快步向前的助推力
  第六节·蓝图初成
第六章  双轮
  第一节·寿险新局
  第二节·寿险铺开(上)
  第三节·寿险铺开(下)
  第四节·渠道的创新
  第五节·突破
  第六节·疑问里的机会
  第七节·创新是从哪里来的?
第七章  扩张
  第一节·反思
  第二节·正向的循环
  第三节·从传统渠道里挣脱出来
  第四节·到网上卖保险
  第五节·让变革成为前进的动力
  第六节·协同的力量
第八章  优势
  第一节·从新入者到成熟公司
  的转折点
  第二节·迈出变革的步伐
  第三节·强集团总部
  第四节·更多的优势
  第五节·业界的难题
  第六节·互联网的延伸
第九章  格局
  第一节·“互联网”战略
  第二节·走向大金融
  第三节·大公司格局下的“终极客户”战略
  第四节·基石之上的格局
第十章  未来
  第一节·走出去
  第二节·新梦想
  第三节·实现一个梦想有多少路要走?
  第四节·数据阳光
  第五节·阳光保险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第六节·背影

内容摘要
 2005-2015年,阳光保险用了十年时间,从一家财险公司成长为一家综合保险集团。在这个宏观政策不断宽松,市场份额迅速增长的十年,阳光保险专心致志地耕耘在保险这片“土地”上,用心打理着自己的保险事业。如今,这家身处国内保险企业前十名之列的综合保险集团,面对社会、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又积极做出了调整,“三大战略”、“四个阳光”,这些包含着对未来认识和判断的概念相继被提出。这一系列举措,又藏有哪些玄机呢?
郑作时、陈斯文编著的这本《阳光立业(一家金融保险新锐企业的十年创业史)》全面描述了阳光保险过去十年来的创业、经营、管理过程,以及它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和思路,并就阳光保险为自己量身打造的未来计划做了详细介绍,只为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和分享一家从艰难募资开始,迅速成长起来的金融保险企业的宝贵经验。

精彩内容
 2010年9月23日,在大厦28层的一间办公室里,阳光保险集团董事长张维功与集团品牌宣传部负责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对话。正是这段对话,引出了一段传奇。
对话开始于例行的工作汇报,在听完了汇报后,张维功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几乎就在同时,张维功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按照我们目前的分析,这个选择是最理想的。”于是,张维功平放在桌上的右手握掌成拳,在桌面上轻快地敲了一下,同时说:“那好,咱们就把这件事做成!”就在这段对话发生的两个月前,阳光保险集团刚刚度过它五周岁的生日。
从严格的商业意义上说,2010年的阳光保险,其实还是一家新踏上集团化道路的保险企业。当时阳光保险集团旗下有两家保险公司,其中的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才刚拿到运营牌照,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历史稍长,也不过创建了五年。比起资深同业者,阳光只能算是初出茅庐。
不过,就在业内的影响力而言,这却是一家不可轻视的公司。2010年的阳光保险集团,已经拥有69000名员工、分布于全国的1386家各级机构,作为衡量业务规模重要指标的年保费量已经达到255亿元,位列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并且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的势头。在阳光,人人都自信的一点是——我们的公司已经在保险业牢牢扎根。
对于2010年这个时间点,阳光内部其实存在两种心态。对员工而言,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从创业期一路走来,目睹了公司如何成为中国成长最快的新兴保险公司。这种“业界唯一”的自豪,使许多阳光人倍感欣慰。更为重要的是,公司最
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因此,为了这个非比寻常的时刻,阳光悉心准备了自己的庆典——国家大剧院精彩的音乐会、功勋员工的表彰仪式、总结大会上董事长意义重大的讲话,以及全国分支机构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在2010年夏天齐齐绽放,将欢庆的气氛推到了火热顶点。
但是,在阳光保险的管理层,尤其是决策高层,还存在另外一种心态。
在这些策略制定者看来,沿着正确的策略方向,阳光保险获得稳定与快速的增长是理所应当的。而他们在2010年夏天的欢庆气氛中明显能感觉到的,则是阳光需要进一步的变化,也就是公司在某个地方,正处在关键的临界点上。
乍看起来,2010年的阳光保险欣欣向荣,公司的一系列数据与外在表现,都在指向一个快速发展的未来。
在中国,它持续五年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承保总金额合计高达22万亿元,为2700万中国民众提供保险保障服务,而且这种服务以最短24小时理赔的高效率、客户至上的卓越服务著称。
阳光保险每年都会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用于慈善和公益。
在保险产品设计等方面,阳光始终秉承推进社会福利的原则,在价值上尽量向客户倾斜。在业界产品
普遍复杂的环境下,阳光率先在保险条款通俗化上做出努力。
在全球最著名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中,阳光被称为“未上市新兴保险公司中成长最快、价值最高、最
具投资价值的公司之一”。
这些数据与外在表现,是阳光保险这家公司值得骄傲的资本。不过,对于阳光保险的少数人,尤其是公司董事长张维功来说,他在考虑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仅用五年时间便完成了跻身国内七大保险集团之一的构建,对于一群创业者来说,当然是个奇迹。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在五年时间内,仅仅打造1386个区域性的保险机构,招募69000名员工,就已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更不用说这同时还得让整个公司平稳地运行起来并盈利。
不过,在五周年这个时间点上,这家年轻公司的决策者们,还是看到了市场的前方存在着的不小的障碍。
这些问题,其实来自于一些具体而细微的难题。
员工们普遍会反映说,到此时,相比于一些发展历史很长的同行,阳光还是一家不知名的公司。比如说,尽管业务发展很快,但听说过阳光的消费者似乎还不够多;作为来自非知名公司的业务员,在向客户推介业务时无论多么诚恳真挚,客户总是抱有本能的怀疑;从打消疑虑到达成保单,业务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客户“不认识阳光”的现状也会使公司在很多业内的创新上受到阻碍。一线业务人员们反映,客户在听取公司的新业务和新服务时,总是在习惯性地与业内其他公司比照,“如果被比照的公司没有类似业务,那要让客户接受阳光就更难了。”作为一家善于听取一线意见的公司,这些来自基层的反馈,无疑令整个阳光的决策层对前方的障碍看得更为清晰。因为这些乍看上去非常细微的业务难题,其实意味着一项来自阳光保险内部的需求正在愈发迫切:阳光必须有相应的品牌认知度,来支持一线的销售工作。
P4-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