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儒家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儒家哲学

【正版书籍 可开发票】

59.2 6.0折 98 全新

库存30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耀明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1522

出版时间2000-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L9787547321522

上书时间2024-06-05

轩逸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囊括了作者四十多年来研究的部分成果,大多应用当代分析哲学的方法,更着重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方法的运用,来处理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的问题。第一编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分析,第二编为宋明清儒家哲学思想分析,第三编为当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分析。
可以说,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神秘化了儒学和中国哲学,他们留给西方哲学家这样的一个印象:儒学和中国哲学不能被理解为一种哲学,因为它们基本上不能通过理性思维来认识。
大多数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认为中国哲学的课题内容与表达方式,特别是儒家哲学的课题内容与表达方式,与西方的极不相同。我大致上同意此说,但我并不同意他们进一步的推论,认为儒学重体证与实践,不可以西方的分析方法来处理儒家哲学的问题。
中国哲学重实践,不重知识,并不表示它没有理论。有关实践问题之讨论,仍有理论性的问题,而不只是实践本身的问题。
作者简介:
冯耀明,生于香港,是以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为主要研究范围的分析哲学学者。
大学本科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后转研哲学,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先后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任教。并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及中国文学系当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研究所当访问哲学家,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及东海大学哲学系当客座教授。
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内在的迷思: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当代新儒学》《公孙龙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四册)及《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已发表的中英文学术论文逾百篇。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言
第一编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分析
第一章    《论语》中仁与礼关系新诠
第二章    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辩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新诠:附《荣辱》篇23字衍之纠谬
第二编   宋明清儒家哲学思想分析
第四章    张载是气一元论者还是理气二元论者?
第五章    程伊川心性论新诠
第六章    朱熹心性论的重建
第七章    王阳明“心外无物”说新诠
第八章    王阳明良知学新诠
第九章    经典研究的两个神话:从戴震到章学诚
第三编   当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分析
第十章    新儒学的三个教条:一个分析哲学的观点
第十一章  本质主义与儒家传统
第十二章  儒家本质与大心主义:敬答杨祖汉先生
第十三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与超越分析
第十四章  形上与形下之间:徐复观与新儒家
第十五章 当代东亚儒学的主要课题与研究进路

作者简介

冯耀明,生于香港,是以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为主要研究范围的分析哲学学者。

大学本科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后转研哲学,于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曾先后在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任教。并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及中国文学系当客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研究所当访问哲学家,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及东海大学哲学系当客座教授。

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内在的迷思:从分析哲学观点看当代新儒学》《公孙龙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四册)及《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已发表的中英文学术论文逾百篇。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言

第一编 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分析

第一章 《论语》中仁与礼关系新诠

第二章 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辩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新诠:附《荣辱》篇23字衍之纠谬

第二编 宋明清儒家哲学思想分析

第四章 张载是气一元论者还是理气二元论者?

第五章 程伊川心性论新诠

第六章 朱熹心性论的重建

第七章 王阳明“心外无物”说新诠

第八章 王阳明良知学新诠

第九章 经典研究的两个神话:从戴震到章学诚

第三编 当代新儒学的哲学思想分析

第十章 新儒学的三个教条:一个分析哲学的观点

第十一章 本质主义与儒家传统

第十二章 儒家本质与大心主义:敬答杨祖汉先生

第十三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与超越分析

第十四章 形上与形下之间:徐复观与新儒家

第十五章 当代东亚儒学的主要课题与研究进路



内容摘要

一、中国哲学及文化的主流

古代中国哲学中以儒、道二家之思想学说至为重要,它们与后来传入的佛家思想形成中国哲学及文化之主流。依冯友兰的说法,由孔子时代至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期间,有六家或九流十家之说,此乃古代哲学之时期,冯氏称为“子学时代”;由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起,至清末康有为言公羊经学,为中古及近代哲学之时期,冯氏称为“经学时代”。冯氏并谓:儒学之兴起,为“子学时代”之开始;儒学之独尊,为“子学时代”之终结。

古代中国哲学百家争鸣,虽时有显学的出现,却无一家独尊之势。例如孔子在世时儒学兴盛,至春秋战国之际则有“不归杨,即归墨”的趋势。战国中期的孟子“拒杨墨”,儒学又得以复兴。战国中后期道家学说兴起,儒、道并为显学。由战国末至秦统一,法家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皆居主导地位。至于名家及后期墨家虽在战国中后期形成一股名辩的风尚,阴阳家及黄老稷下学派亦在战国后期至秦汉之间甚为流行,然终究只是学术之旁支,始终不能与儒、道、墨、法四家并驾齐驱。诸家各有特色,或为一时之显学,或成一时之风尚,无一家可独尊于世。直至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主张以儒术为政、教之定则,百家之学才逐渐隐退与消融。在政治生活上,遂有阳儒阴法的现象出现;在一般文化生活上,乃有儒道互补的情况发生。及至隋唐佛学兴盛之后,儒、道、佛三家便成为中国哲学及文化之主流,其余各家思想若非销声匿迹,也只能在三家之腋下苟延残喘。

作为中国哲学及文化之主流,佛家是外来的,而儒、道二家则孕育自中国之古代。然而,为什么古代哲学中的儒、道二家后来成为中国哲学及文化之主流,而其余各家不能呢?我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或理由,可能是经过各家学说互相激荡、各家思想互相竞逐之后,儒、道二家重视心性反省与行为实践的思想,较能配合汉以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的需要。例如墨家的没落,可反映“义”与“利”及“天道”与“天志”观念之竞逐,其结果是道德性的“义”与非神学化的“天道”成为日后中国哲学及文化的重要观念。名家的没落,可反映(广义的)“德性”优于“知识”,“实践”重于“思辨”的哲学及文化取向。又如法家的隐没,可反映“德”优于“力”(“教化”重于“强权”)的政治文化取向。至于阴阳家及稷下黄老学派,他们的气化宇宙论与原始宗教信仰结合,可产生汉初的“天人感应”的神权哲学;若与哲理化的天道论相结合,则可产生合理的自然哲学。前者在东汉以后的学术文化中日渐没落,只能在术数及民俗的传统中流传下来;后者在天文、医学及农学上有所发展,惟未能得到精英文化的重视。总结来说,儒、道二家重心性反省、重行为实践的思想,得到东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后来传入的哲理化的佛教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之三大主流,在政治伦理生活、文学艺术生活及宗教信仰生活三方面,形成互补的现象。



精彩内容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之一。作者尝试运用西方分析哲学的批判方法,分析和考察若干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的重要课题。内容包括:1.先秦儒家哲学思想分析(论语中仁与礼关系新诠、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辩、荀子人性论新诠:附《荣辱》篇23字衍之纠谬);2.宋明清儒家哲学思想分析(张载是气一元论者还是理气二元论者、程伊川心性论新诠、朱熹心性论的重建、王阳明“心外无物”说新诠、王阳明良知学新诠、经典研究的两个神话:从戴震到章学诚);3.当代新儒学的哲学问题(新儒学的三个教条:一个分析哲学的观点、本质主义与儒家传统、儒家本质与大心主义、冯友兰的新理学与超越分析、形上与形下之间:徐复观与新儒家、当代东亚儒学的主要课题与研究进路)。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方法之外,本书还运用“思想实验”这种模型理论分析和语文行为理论分析,以及语意训释和语法分析的方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