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变化中的中国人
  • 正版书变化中的中国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变化中的中国人

150万书目一件代发,需要的私信联系~很多书籍没上架

11.9 4.0折 30 全新

库存19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国)E.A.罗斯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66074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L9787544766074

上书时间2024-02-05

轩逸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由美国E.A.罗斯所著、何蕊翻译的《变化中的中国人(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一书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著作。书中主要记录东西方文化冲突引起的中国的变化,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其中对中国人口问题、环保问题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现代中国人精神品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以往艰苦岁月的影响。新一代人只有在受过新式教育,并学会用更高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礼仪,才能成为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崛起的希望。假如有一天,中国人的生存压力有所缓解,他们的心境兴许会发生全新的改变。

商品简介

本书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著作。书中主要记录东西方文化冲突引起的中国的变化,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其中对中国人口问题、环保问题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E.A.罗斯,美国社会学家,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大约在1910年,罗斯对中国的部分城市作了访问考察,为期六个月。这本《变化中的中国人》于1911年出版,记录了他对中国的直观感受和理性思考。他的著作还有:《社会控制》(1901)、《罪恶与社会》(1907)、《社会心理学》(1908)、《社会学原理》(1920)等。
何蕊,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现从事英文翻译工作。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  速渎中国
第二章  生命力旺盛的中国人
第三章  从容、稳重的民族气质
第四章  生存是个重要问题
第五章  工业发展现状
第六章  为禁止鸦片所作的努力
第七章  妇女地位的变化
第八章  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影响
第九章  西部的人文地理
第十章  教育的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
 由美国E.A.罗斯所著、何蕊翻译的《变化中的中国人(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一书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著作。书中主要记录东西方文化冲突引起的中国的变化,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其中对中国人口问题、环保问题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的哲学、历史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要从这几方面将中国人从世界思想发展的总运动中分割出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人的命运就等同于白种人的命运,换句话说,就是在文化发展水平方面,中国能占有一定地位并作出贡献。

主编推荐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变化中的中国人》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著作。书中主要记录东西方文化冲突引起的中国的变化,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见解。其中对中国人口问题、环保问题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第一章速读中国在遥远而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和欧洲中世纪时期
十分相似的国家,那就是中国。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修建了坚固的城门和高大的围墙,尽管历经风雨洗刷,这些城墙却没有丁点破损和残缺,其防御外敌的功能也丝毫不受影响。其中一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
,则被中国的统治者——满族人,选作军队安营扎寨的国防要地,每当突发战事或者遇到外敌侵袭,满族人就进入这些城市,躲避灾难。
和坚不可摧的城墙相比,中国的街道则要逊色许多。中国城市的街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道路大都窄小不平,弯弯曲曲,脏兮兮的路面还时不时地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城市的公共交通具有鲜明的南北差异。在中国北部城市的街道上,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一种用骡子拉客的载人马车,满大街随处可见,它和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起形成了一派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但在盛产水稻的中国南方,情形却大不一样。骡子拉的马车几乎就看不到了,那里的人们用手推车来解决出行问题。不然,他们就干脆步行。但由于交通规则的缺失,城市街道几乎被商贩们侵占,通行十分困难。随便想象一下:在一条不到两米宽的道路上,充塞着商贩、货架、柜台以及一排排用篮子构成的货摊,还有手工艺人和他们的工具,将会是多么的拥挤和混乱!幸亏权威机构有一条为坐轿腾出通道的规定,否则,街道会变得更加拥挤和狭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难以改写旅行者心目中对中国的印象:街道拥挤不堪,城市人口众多,人口高度密集。但很少有游客真正科学地统计过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他们在游记中关于这点的描写,大多是一种感官上的揣测,再加上文学效果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夸大了事实。
中国的城市面积都不大,最大的要数北京了。低矮、宽阔的平房是中国城市的主要风景线。此外,还能在大街上看到一些身穿统一黄褐色制服、手拿警棍的警察。他们的职责是维持公共秩序,不过,这样的街景只是在最近才刚刚出现。一旦遇到动乱,这些警察就会不堪一击。广州的士兵大都不穿鞋,个个看起来萎靡不振,一脸和善,法律的威严根本无法从他们身上展现出来。
城市的公共设施十分匮乏,既没有公共用水,也
没有公共照明。在一些傍水而建的城市,当地居民就依靠河水维持生活。挑夫挑着满满一桶的河水,挨家挨户地送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去往河边的石板路,终年都是湿漉漉的。由于河水未经过任何处理,遇到浑浊不堪,无法饮用的情况,人们就在竹简里加入一些块状的明矾,然后将竹筒放到水里搅拌,不大一会儿,水就会变得清澈。
由于没有公共照明,每当夜幕降临时,城市就会笼罩在一片黑暗中,街道上冷冷清清,看不到一个行人,气氛阴沉可怖。人们的照明设备十分简陋,最常见的两种是纸灯笼和花生油灯,点亮纸灯笼里面的蜡烛或者花生油碗里的棉灯芯,就可以看到光亮了。后来,随着煤油灯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便利了很多。他们逐渐打破了规律的作息,不再按部就班地一天亮就干活,天黑就睡觉,而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或者读书。
城市燃料的供应常常捉襟见肘,人们想尽各种办法自给自足,树木的枝叶、谷物的皮壳、干枯的杂草,凡是能够燃烧的花草树木,全被视为柴火,平日里用来加热泥炉、砖炉,煮衣、煮饭,到了冬天,就用来烧炕,以此抵御寒冷。不过,稳定供应的柴火并不是没有,伐木者盯上了茂密的森林,一棵棵参天大树轰然倒下,然后被加工制作成一捆一捆的干木柴,这些干木柴在广州和香港有很好的销量。在珠江的干流
西江最繁忙的航道上,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运输船载满柴火,顺着河流的方向南下。伐木者寻找财富的脚步从未停止,他们甚至逆流而上,在河流的上游城市
开辟新的市场,森林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
燃料的匮乏,也对人们饮食习惯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穷人家庭,为了节省柴火,他们常常去街上买熟食填饱肚子,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生
活习惯。这个习惯无形中养活了那些以卖小吃谋生的人群,大街上的小吃摊点前总是人头攒动,生意火爆。不过,西方人很少去凑这个热闹,在他们看来,熟
食是一种昂贵的食物,普通家庭是消费不起的。
如果走进中国内地城市的居民住宅,一定能在厨房看到一面黑乎乎的墙壁,几乎家家如此。由于房屋没有烟囱,灶炉生火时产生的烟雾总是直接喷到墙壁
上,于是烟熏的黑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屋子的采光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光线被不设玻璃的门窗挡在室外,只有极少部分能透过粘上白纸的窗棱照射进来,内地的人们就在昏暗的环境里起居生活,但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瓦片是铺设地面和屋顶的主要原材料,除此之外,人们也会用到泥土、砖块,或者茅草。(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