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包邮 悲剧性美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包邮 悲剧性美学

180 九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万晓高 著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7-09

藏书纪事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万晓高 著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9
  • 版次 1
  • ISBN 9787310061334
  • 定价 15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9页
  • 字数 517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专门、系统地研究了“悲剧性”现象。在分析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诸多悲剧性现象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本书认为,现在的悲剧美学应该是“悲剧性美学”;“悲剧性美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和核心范畴是“悲剧性”而非“悲剧”;悲剧性美学的基本问题是“悲剧性是怎样生成的”,而不是传统的悲剧美学的基本问题“悲剧是什么”。进而,本书在由文本(社会文本、文学文本)、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和主体(人、作者、受众)三重维度所构成的系统、动态而具有整体性的坐标系之中描述和分析了“悲剧性”的存在、范畴、生成、特征、文学中悲剧性的显现及功能等问题,强调了“悲剧性”的生成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纠正了传统的悲剧美学研究大多把“悲剧”“悲剧性”现成化、静态化、同质化理解的认知错误;将主体体验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了传统的悲剧美学研究大多在主客二分间归原“悲剧”“悲剧性”的思维误区。本书把悲剧美学的研究重心从悲剧拓展到悲剧性,研究内容涵括并融通了生活与文学(广义的)。从而,本书在研究对象、研究视野、基本问题、研究方法、逻辑起点、核心范畴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等七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的悲剧美学研究范式的创新性发展。最后,本书从文本、主体和语境三维综合的角度,整体性地概括批评了21世纪最初十来年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中国文学活动,认为部分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悲剧性蕴涵,这与作者独特深刻的悲剧性意识有关,与作品同娱乐化的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保持了一种恰当的悲剧性适应关系即适度的张力关系有关;不少作品较少或缺失悲剧性蕴涵,这与作者悲剧性意识的淡薄或缺失有关,也与作品同娱乐化的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保持妥协或认同有关,这些作品表征并助长了那一时期民族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娱乐化、享乐化、情绪化和非理性倾向。因而,在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艺术要高扬悲剧精神,为人类提供适应时代特点的“精神清醒剂”和普遍有效的“强心剂”。
【作者简介】
万晓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数篇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独立完成国家社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1项,参编省部级重点规划教材1部。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从“悲剧”到“悲剧性”
  第一节  “悲剧”的多义性与“悲剧性”存在
  第二节  “悲剧”的衰亡
  第三节  生活一文学中的“悲剧性”呼唤美学理论研究
  第四节  人们此前关于“悲剧性”的研究
  第五节  研究“悲剧性”的意义、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悲剧性”范畴的性质与内涵
  第一节  “悲剧性”范畴的性质
  第二节  “悲剧性”范畴的内涵
  第三节  “悲剧性”周围范畴k析
第三章  悲剧性的生成及其机制
  第一节  悲剧性的生成
  第二节  悲剧性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  悲剧性的特征
  第一节  生命性
  第二节  必然性
  第三节  悖论性
  第四节  和谐性
  第五节  多样性
第五章  悲剧性的文学显现
  第一节  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流变
  第二节  不同体裁文学中的悲剧性
  第三节  作为艺术要素的悲剧性
第六章  文学中悲剧性的功能
  第一节  文学批评视角
  第二节  社会文化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