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

27.88 1.8折 15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茂兴 著;李闽榕;李建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26

仙谷诗兰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茂兴 著;李闽榕;李建平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9719886
  • 定价 15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879页
  • 字数 1540千字
【内容简介】
  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编著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报告(2009-2012)》选用了线性回归模型、趋势外推模型、ARIMA预测模型、投入产出预测模型等10多种预测模型,对不同指标所选用的预测模型和不同类型指标所选用的预测模型进行全面的实验,形成科学、合理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体系,对2009~2012年全国各省、市、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预测,深刻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明确“十一五”末和“十二五”中前期全国各省域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
李闽榕  男,1955年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等问题研究,已出版著作20多部(含合著):《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报告(2004—2006)》、《中国省域林业竞争力发展报告(2004—2006)》、《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报告》,以及在台湾出版的《海西经济区与台湾》等,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经济日报》、《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等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GDP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  以及“ ‘十一五’期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研究”等多项省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和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10多项省部级奖励,并有20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获其他省厅级奖励。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方法

第1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方法

  1.1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1.2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1.3  研究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对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4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5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

第2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理论依据与重大意义

  2.1  经济预测的内涵与特点

  2.2  经济预测的理论基础

  2.3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可行性分析

  2.4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理论依据

  2.5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现状评价

  2.6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3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综合评价方法

  3.1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的原则与步骤

  3.2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评价的方法依据

  3.3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第4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构建

  4.1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指标的类型和特点分析

  4.2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类型和特点分析

  4.3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指标与主要预测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4.4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选择实验与模型构建

第5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验证、精确度及结果分析

  5.1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验证

  5.2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模型的精确度分析

  5.3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评价结果的评估

第6章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预测评价研究的重大创新与技术路线

  6.1  本报告所做的主要工作及任务完成情况

  6.2  本报告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创新之处

  6.3  本报告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6.4  本报告的总体研究思路

  6.5  指标体系的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二部分  总报告

第三部分  分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