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以来苏州评弹与苏州社会

40.8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琛瑜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12-31

仙谷诗兰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吴琛瑜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7
  • 版次 1
  • ISBN 9787208094086
  • 定价 3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33页
  • 字数 297千字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兴起,学者们以整体史的新视野重新审读历史。不再满足于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是将目光向下,关注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结构、区域、普通人的生活、地方社会对国家的制衡等等。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苏州评弹研究概况

(二)空间研究与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研究

三 概念界定与资料情况

(一)书场、书场空间

(二)资料情况

四 方法与思路

(一)新社会文化史的借鉴

(二)书场“小社会”与苏州“大社会”

第一章 晚清以来苏州社会变迁下的书场发展

一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苏州书场

(一)明清时期的苏州社会与苏州评弹

(二)从露天书场到茶馆书场

(三)苏州城市近代化与观前的兴起

(四)晚清时期茶馆书场的发展

二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海上之路”:苏州评弹的新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三)民办商业电台的创办与广播书场的诞生

(四)书场功能的演变:从茶馆书场到专业书场

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书场

(一)一元化体制下的苏州评弹

(二)茶馆书场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章 晚清以来书场的空间构成与经营运作

一 书场的布局与设施

(一)布局

(二)设施

二 书场的人员构成

(一)场方

(二)艺人

(三)听客

三 书场的经营运作

(一)开办书场

(二)聘请艺人

(三)书场收益

四 书场的竞争

第三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空间的形塑与人际交往

一 共生与互惠

二 传播与反馈

(一)艺术传播与经验之谈

(二)听客的“扳错头”

三 “相知”与“相惜”

(一)“过房爷”与“干儿”

(二)君子之交

(三)“捧”与“不捧”

四 矛盾与冲突

(一)地方乡绅与艺人

(二)帮会与艺人

(三)书场与艺人

(四)艺人之间

第四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内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一 书场内听客的感官体验

(一)聆听的享受

(二)赏阅的刺激

(三)品尝的乐趣

(四)沙发的诱惑

(五)感官体验的单一化

二 书场内评弹艺人的演艺生涯

(一)艺术上的“千日之功”

(二)生活中的“身心俱疲”

(三)书台上的“正襟危坐”与书台下的人世变迁

三 书场生活经验的文学再现

(一)文人笔下的“说书人”

(二)小说中的“女弹词家”

(三)“儿时的乐园”与“儿童时代的娱乐”

(四)书场内外的两个“阿二”

第五章 晚清以来苏州书场的重组与权力更迭

一 空间的平衡:清代至民国初年光裕社与评弹商业体系的运作

二 平衡的打破:民国时期传统评弹商业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一)艺人多元化:光裕社、润余社、普余杜的利益竞争

(二)书场独立化:茶馆书场业公会的成立

(三)政府的社会管理

三 “光裕书场”事件:书场空间权力的更迭

(一)引子:龚、潘艺人的光裕书场演出

(二)升级:公安局、文化局的介入

(三)分析: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

(四)落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社会“剧变”

结语

附录

附录1 苏州市区书场分布图(清道光一光绪年间建立)

附录2 清代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苏州书场一览表

附录3 1930年至1949年苏州广播电台一览表

附录4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场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5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股东情况一览表

附录6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苏州市区部分书场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

附录7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中苏州城乡书场及广播书场广告一览表

附录8 1955年苏州书场行政管理支出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