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记忆北京
  • 【现货速发】记忆北京
  • 【现货速发】记忆北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记忆北京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6.7 5.4折 49 全新

库存1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6008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8551941

上书时间2025-01-0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获*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录

小引


 


上编


北京学 


“五方杂处”说北京


图像的北京


——在“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想象北京城的前世与今生


——答新华社记者刘江问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


——《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文学的北京:春夏秋冬


长向文人供炒栗


——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


 


中编


“北京研究”的可能性


“北京学”的腾挪空间及发展策略


另一种“双城记”


作为文化双城的京津


宣南一日游


谁为城市代言


 


下编


十年一觉 


“萧瑟昌平路” 


学者小说的魅力


与《读书》结缘 


文史的北京 


还是不要“戏说”为好 


生于忧患 


《人在北京》自序


《北京研究书目》缘起 


城市的韵味 


大学精神的见证人与守护者


——写给大学校园里的“老房子”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自序



内容摘要
《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北京的文化随笔共计二十五篇。作者身为岭南人,却是很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并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主持相关主题的靠前学术研讨会,主编“北京读本”,指导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论文,游走于书斋与社会关怀之间,以诸多实际行动为依托,试图借由文人的情怀和底蕴、学者严谨扎实的治学功底,用想象和记忆的碎片来重构一个精神的古都。

主编推荐
—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获*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精彩内容

生活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且迅速城市化的时代,眼看着身边的风景日新月异,数百年的历史遗存一扫而空,常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叹。五年前,因卸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我为文史委题写“感悟或寄语”:“十五年间,多次参加文史委组织的活动,锲而不舍地就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做调研、提建议、发文章、上条陈,屡败屡战,但多少缓解了北京市疯狂拆迁的速度。虽不是主力,只是帮助敲敲边鼓,也与有荣焉。我坚信,善用媒体力量,兼及百姓与专家的立场,在保护古城风貌这件事上,北京市政协文史委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里的“屡败屡战”,不是用典,而是写实,悲愤之中,也不无几分自得——毕竟我们努力过,尽管效果甚微。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我,如何不断呼吁对于古城来说“保护”才是“硬道理”,你就明白我的“都市研究”不够专业,也不纯粹——这既体现在文体上兼及长篇宏论与随笔杂感,也落实为眼光不断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依违与徘徊。也曾考虑过专注某一点,撰成高头讲章,注释密密麻麻,面对学界说话;后还是自己否定了——当初进入这个领域,本就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因而更欣赏打开天窗说亮话,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家立场。或许,不断地在学院与民间、拥抱与拒斥、历史研究与现实感怀之间挣扎,正是这个时代谈论“城市”的特色。此前风波未起,此后尘埃落定,都不会有我们这代人如此强烈的“自我撕裂”的感受。

在《“城市”怎样“阅读”——一个人文学者的追求与困惑》(2013)中,我谈及:“只要用功,我们谈古代城市,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一旦涉及当下的中国城市,则很可能捉襟见肘。有幸(或者说不幸)经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高歌猛进’因而也容易‘百弊丛生’的时代,像我这样既非身负重任,也非学有专长的人文学者,做不到‘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陈三立诗),那就只能写点针砭时弊的杂文随笔,为大时代留点印记。说到这里,我终于想清楚了,自己之所以做城市研究而不够专注,著述体例芜杂只是表象,关键是内心深处一直徘徊在书斋生活与社会关怀之间。之所以采用两套笔墨,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学术思路:在与学界对话的专著之外,选择了杂感,也就选择了公民的立场,或者说知识分子的责任。” 当初长枪短棒一起上,以为还能“闯出一番新天地”;终结果,不说落荒而逃,起码也是志大才疏,仅仅收获一两册小书。即便加上《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香港:三联书店,2008;增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18)中的《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中的《作为“北京文学地图”的张恨水》、《讲台上的“学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中的《都市文化研究的可能性》,也都无济于事。

虽关注过中外不少城市,但我比较有心得的,仍属帝都北京。从1994年那则无心插柳的短文《“北京学”》,到2001年秋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以及根据这门课的“开场白”整理成《“五方杂处”说北京》,一直到此后若干雷声大雨点小的文章及书籍(如随笔集《人在北京》,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3;《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8),我毕竟在这个领域投入较多精力,也小有影响。

这回的小书,乃《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的更新换代:原书辑一(关于“城”)没有动,成了上编;关于“人”及关于“书”的辑二、辑三则删繁就简,只保留与北京这一话题相关者。至于中编各文,乃近年所撰,题目宏大,但进展有限。相对而言,三联书店同时推出的《想象都市》一书,其中几篇专论更值得推荐。

因写作时间太长,各文之间有互相引证乃至重床叠屋的情况,这点敬请读者谅解。好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年轻一辈学者从事城市历史以及都市文化研究,比我执着,且专业化程度更高。在这个意义上,爝火余烬,实不敢与日月争明也。

 

2018年8月30日初稿、12月29日改定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