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8.8 8.2折 ¥ 5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刘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71193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237239
上书时间2025-01-09
融合新闻研究可以推动新闻报道研究变革性发展,构建融合新闻研究理论新体系,优化数字新媒体的融合报道方法,助力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转型,满足社会对融合新闻知识的需求。
我将融合新闻界定为一种互联网新闻业务,划定了比较小的论述范围,试图努力构建有关融合新闻的一种研究体系。新闻业务研究其实是一个苦差事,它不像理论研究与历史研究那样容易出彩,很多时候是费力不讨好。但新闻业务研究又具有很明显的实际意义,从新闻业务的角度研究融合新闻是有价值的。
融合新闻是运用融合思维与方法采集、呈现事实信息的互联网新闻样式,它建立在媒介融合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来报道新闻,注重互动设置、关键词、超链接的运用,强调提
升新闻服务品质、用户体验和呈现效果。
融合新闻著作需要完成(但不局限于)以下四项任务。
(1)要回答什么是融合新闻、为什么要有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流程是怎样的、新闻价值与报道原则有什么变化等问题。
(2)要集中力量研究融合新闻采集与呈现所运用的媒介元素,系统分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元素和关键词、超链接的运用问题。
(3)需要重点研究用户互动问题。用户已经成为信息产销者,成为融合新闻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对用户互动问题做系统研究和论述。
(4)需要研究融合新闻的呈现问题。
本书对上述内容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并努力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书对融合新闻界定、融合新闻报道原则、新闻价值变迁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证,着眼于新媒体报道环境下的理论变迁,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
(2)将搜索引擎优化理念引入新闻业务研究,拓展了新闻业务研究的视野。关于融合新闻报道中关键词运用、超链接等技术问题的探索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强,具有比较明显的实用价值。
(3)将融合新闻呈现分为报道的融合与专题的融合,这种区分比较清晰,便于把握,并从方法与策略层面对报道的融合与专题的融合进行了理论探索和总结,观点体系完整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可操作性。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还注意了可读性问题,尽量不作枯燥的表述,希望读者能够拥有好的阅读体验。应当说,这种写作态度是符合新媒体时代精神的,也充分践行了融合新闻的理念。另外,本书对微信写作、社交媒体里新闻的变化等问题做了及时的探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或许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融合新闻的论证体系聚焦于新闻生产本身,有较为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新鲜内容和观点不断补充进来。学术研究需要理论创新,对于融合新闻的研究,新闻界更需要在理论创新基础上的论述通透的研究成果,融合新闻研究应当致力于为新闻界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技术与方法。融合新闻研究需要秉持务实的态度,既要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更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国内融合新闻著作目前还不是特别多,希望本书的探索能够有益于这个新领域的发展。
《融合新闻》对融合新闻理论与业务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述了融合新闻流程及职业主体配备、新闻价值属性的变化、融合新闻报道原则等问题,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素材的采集与呈现、融合新闻报道中搜索引擎优化与超链接的运用、用户互动与用户创造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对报道的融合与专题的融合等融合新闻呈现的问题做了集中探索。 《融合新闻》适合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新闻工作者以及对互联网新闻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章 融合研究的进路 1
一、简要发展背景 1
(一)媒介融合探索肇始于美国 1
(二)报业拐点与中国网络发展 2
(三)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3
二、融合概念溯源 5
(一)早期预言 5
(二)后续界定 6
三、国内研究进程 7
(一)融合新闻研究检索数据 7
(二)媒介融合研究成果推进 10
四、融合新闻研究成果 11
(一)论文部分 12
(二)著作部分 13
五、反对融合的声音 14
第二章 理解融合新闻 18
一、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18
(一)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 19
(二)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性 20
(三)注重互动、服务和用户体验 21
二、与旧媒体新闻的区别 22
三、采用融合新闻的原因 24
四、选用适宜的媒介元素 26
五、面向未来的融合新闻 30
第三章 融合新闻流程 35
一、一个循环的过程 36
(一)持久循环过程 36
(二)互联网的胜利 37
(三)流程再造的大势 37
二、传播主体的融合 38
(一)全员转型 38
(二)平等主体 39
(三)互动即创造 39
(四)新角色配置 40
三、融合新闻的采集 41
(一)多媒介素材采集 41
(二)采访仍是基本功 41
(三)互联网信息的采集 42
四、合与分的统一体 42
(一)细分产品的整合 43
(二)细分新闻的互联网烙印 43
(三)合与分共生共荣 43
(四)融合与细分的补益 44
第四章 职业主体配备 45
一、全能的背包记者 45
(一)背包记者的含义 45
(二)工作价值的突出表现 47
(三)任务情况与报道类别 48
二、背包记者的局限 50
三、超级团队的规模 51
(一)小团队与大团队 51
(二)成员数量的控制 52
(三)小团队运作案例 52
四、团队成员的选择 54
第五章 重识新闻价值 56
一、时新性极致化发展,呼唤报道新思维 57
二、重要性内涵拓展,关注用户微观需求 58
三、接近性超越传统理解,全面贴近用户 60
(一)远距离未必不接近 61
(二)地域接近性更加精准 61
(三)接近性对于新闻搜索的意义 61
(四)触碰用户内心世界,实现无缝对接 62
四、显著性有所突破,关注度成衡量指标 62
五、趣味性地位提高,愉悦体验成为关键 64
第六章 融合报道原则 66
一、真实:新技术影响与逼真再现 67
(一)新技术环境下的老话题 67
(二)造假出现媒介融合特征 68
(三)从信息操纵到深度伪造 69
(四)新技术逼真再现的优势 70
二、客观:人的努力与技术的优势 71
(一)融媒时代客观原则凸显珍贵 71
(二)自媒体的繁华及规范重生 72
(三)从客观理念到客观方法 73
(四)融合新闻呈现的客观性 74
三、公正:从职业伦理到文明互动 75
(一)重视新闻伦理问题 76
(二)采集中的伦理规范 77
(三)设定文明互动规则 78
四、生动:融合新闻呈现引人入胜 78
(一)信息模式与故事模式的融合 79
(二)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先进技术 79
第七章 文字 81
一、文字的诞生与演化历程 82
二、作为新媒介技术的文字 83
三、融合新闻呈现中的文字 85
(一)文字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86
(二)文字带给用户更多主动 87
(三)文字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87
(四)文字具有主导作用优势 88
四、屏幕阅读对文字的要求 88
五、与其他视觉元素的融合 91
(一)文字与图片的融合 92
(二)文字与视频的融合 92
(三)文字与特效图像的融合 92
六、广泛的素材采集途径 93
七、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生产 94
(一)新闻写作机器人的能量 94
(二)从信息筛选到节目直播 96
(三)新闻机器人的持续演化 97
第八章 图片 99
一、新闻照片 99
(一)数码让摄影变得简单 100
(二)手机摄影的强势发展 101
(三)全民摄影 104
(四)摄影画面融合 105
(五)拒绝残酷呈现 106
二、新闻图表 106
(一)统计图表 106
(二)新闻地图 107
(三)新闻仿真图 108
(四)复合图表 109
三、新闻漫画 113
四、图片运用 115
(一)相关与相符 115
(二)不要滥发图片 116
(三)允许的图片处理操作 116
第九章 音视频 119
一、音频 120
(一)音频的特性认知 120
(二)音频颇具亲密感 121
(三)音频用于融合新闻 121
(四)音频的采集 123
二、视频 125
(一)形象与融合优势 125
(二)视频的采集 126
(三)网状的眼睛 128
三、距离与角度 129
四、短音频、短视频的好处 131
五、音视频 UGC 132
六、短视频与直播 133
(一)短视频运营 134
(二)视频直播热潮 135
(三)问政直播的威力 136
第十章 搜索引擎优化 138
一、引论:倡导、分类与疑问 138
(一)加强搜索引擎优化的倡导 138
(二)核心关键词和长尾关键词 139
(三)搜索引擎优化的相关疑问 140
二、SEO 及关键词运用的价值 140
(一)SEO 有效促进融合新闻的传播 141
(二)关键词意味着用户对新闻的关注 142
(三)关键词是报道策划的重要参考指标 142
三、关键词确立的原则与策略 143
(一)遵循诚实、具体和有效原则 144
(二)注意新闻的个性化要求 144
四、借助网络工具确立关键词 145
(一)事先问自己一些问题 145
(二)运用网络工具搜集关键词指标数据 146
(三)参照网络工具提供的数据,确立合适的关键词 147
五、新闻关键词的分布与运用 149
(一)关键词的分布:金字塔结构 150
(二)关键词在新闻页面中的具体运用 150
六、新闻关键词的使用注意事项 152
(一)适度运用,掌握分寸 153
(二)反对“伪原创” 153
(三)不要拘泥于关键词的使用 153
第十一章 超链接 155
一、如何看待超链接的价值 155
(一)超链接具有参考文献功能 155
(二)超链接让新闻报道在时空中穿梭 156
(三)超链接改变了新闻叙事方式 156
二、怎样运用超链接157
(一)超链接的方式 157
(二)设置关键词搜索链接 158
(三)更加广泛的搜索链接 158
(四)提防死链接 159
三、基于 SEO 策略的链接技术 159
(一)高度重视内部链接 160
(二)积极寻求外部链接 160
四、能否链接到别的网站 161
五、展示关键词新闻链接条目 163
第十二章 互动 165
一、互动的效用 166
(一)互动是高关注度新闻的标志 166
(二)互动将用户纳入生产体系 167
(三)互动有利于提升访问流量 169
二、将用户创造内容融入新闻生产 170
三、网上调查与表情反馈的设计 174
四、游戏与新闻的融合 176
五、社会化资源利用与及时反馈 178
(一)社会化资源利用 178
(二)及时反馈的必要性 180
六、使用二维码:联结与延伸 180
第十三章 社交分享 182
一、社交分享是人的天性 182
二、评价新闻的重要指标 183
三、网络分享代码的生成 185
四、留下新闻工作者的痕迹 187
五、社交媒体优化促进分享 188
(一)创造分享性内容 190
(二)让分享更容易 190
(三)奖励参与 191
(四)主动分享 191
(五)鼓励混搭 192
第十四章 社交媒体 194
一、社交媒体的使用195
(一)社交媒体账号 195
(二)内容发布与传播 196
(三)互动与社交 197
(四)互动的新尝试 198
二、微信写作与编排199
(一)新媒体标题 199
(二)快节奏表达 202
(三)增强亲和力 202
(四)公众号的编排 203
三、微信朋友圈发布204
(一)格式 205
(二)配图片 205
(三)字数限制 205
(四)推介有诀窍 206
四、社交媒体里的新闻变化 206
(一)从新闻生产到知识生产 206
(二)对时间问题的处理 208
(三)转型发展的启示 208
第十五章 融合新闻呈现 210
一、亮点前置 210
二、分层报道 212
三、板块组合 214
四、新闻策展 215
第十六章 报道的融合 218
一、新闻元素的组合218
(一)媒介元素的组合 218
(二)呈现形式的探索 220
(三)与评论的组合 223
二、基本的操作措施225
(一)内容类别与添加方式 225
(二)案例解析 226
三、报道融合的操作229
第十七章 专题的融合 231
一、专题融合的特征231
二、选题判断与策划232
(一)选题判断 232
(二)整体策划 233
三、专题融合的实施235
(一)确定名称 235
(二)架构设计 235
(三)添加与维护 236
四、编辑含量的提升237
五、专题融合案例 238
第十八章 融合新闻教育 243
一、专业设置及跨学科培养 244
(一)专业设置 244
(二)跨学科培养 246
(三)因材施教 247
(四)以我为主 248
二、新闻伦理培养与教育 248
(一)将伦理教育扩展到非职业群体 249
(二)注重新闻传播伦理的普适性 250
三、作为职业教育的新闻教育 251
(一)如何看待转型职业教育 251
(二)务实的教育观:重视业务课程 253
(三)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的融合培养 253
四、需要强调的研究方法 254
(一)实践体验 255
(二)文献研读 256
(三)案例研究 256
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67
《融合新闻》对融合新闻理论与业务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述了融合新闻流程及职业主体配备、新闻价值属性的变化、融合新闻报道原则等问题,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介素材的采集与呈现、融合新闻报道中搜索引擎优化与超链接的运用、用户互动与用户创造内容进行了系统阐释,对报道的融合与专题的融合等融合新闻呈现的问题做了集中探索。 《融合新闻》适合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新闻工作者以及对互联网新闻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融合新闻》有利于新闻业务知识的更替和传承,有助于消除有关融合新闻理解的困惑,对新闻教育内容的革新亦具有实际贡献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