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7.3 5.7折 ¥ 66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廖信琳 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15948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25203851
上书时间2025-01-07
培训师的知识、技能水平取决于其平时学习和思考的积累与沉淀,其职业态度则来自于培训师自身的修为。那么如何沉淀,又怎样提升修为呢?本书给你答案。
本书在前两册(即《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和《构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撰写,意图通过“沉淀职业功力的六度模型”为目标的导引,全面探索以“持续学习的次第矩阵模型”的路径,以期帮助培训师在职业技能上的持续精进,并提供以“提升身心修为的精进法门”为体认的职业境界提升指引,*终实现培训师在职业道路上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本书从培训师的“职业使命”入手,以“培训师职业成长的冰山模型”为依归,分别通过七大章节全面阐述培训师职业技能提升的进阶层次和路径,并就培训师身心修为的两大法门——“外摄”与“内观”提供精微指引。
廖信琳,TTT职业培训师。曾先后在广东某省级新闻单位、哈慈集团、吉通通信、香港CASERO建材有限公司、香港天惠企业管理顾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机构工作,历任营销、培训、行政管理等高级职务。17年从业经验,已先后为近百家企业做过员工在职训练和管理咨询。
导言 1
总序 成长路上,你的温暖是一抹亮丽的色彩 3
目录 6
第一章 引子:从培训师的职业使命说起 9
一、职业尊严与职业使命 9
二、从“工、匠、师”三个层级看培训师的职业使命 12
三、培训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14
四、培训师职业成长的“路径模型” 16
五、培训师职业层次的“六度模型” 18
六、培训师职业要素的“金字塔模型” 23
第二章 培训师核心能力的精进要义 25
一、培训师的职业工具箱 25
(一)SWOT分析法 25
(二)鱼骨图分析法(5M因素分析法) 26
(三)PDCA循环 26
(四)5W2H分析法 27
(五)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 28
(六)时间管理矩阵 29
(七)头脑风暴法 29
(八)80/20定律 31
二、培训师九项核心能力的持续改善与提升 31
(一)逻辑思维能力 32
(二)语言表达能力 35
(三)感召影响能力 40
(四)洞察判断能力 43
(五)组织掌控能力 46
(六)应急变通能力 50
(七)自主创新能力 53
(八)自我管理能力 56
(九)链接触动能力 59
第三章 培训师的职业操守与风格塑造 63
一、职业操守及其价值 63
二、培训师的职业操守要义 67
三、培训师职业操守的自我建设 70
四、培训风格与培训师职业风格的塑造 77
第四章 培训师的心智模式改善与修炼境界 86
一、心智模式的成因和特点 86
(一)心智模式的定义与成因 86
(二)心智模式的基本特点和典型属性 89
二、心智模式与培训师的职业实践 90
三、培训师心智模式的调整与改善 95
第五章 培训师的持续学习 100
一、重新梳理对学习的认知 101
(一)什么是“学习”? 102
(二)培训师的两大学习类型 103
(三)学习的七个基本策略 106
(四)学习的方向 107
二、正确处理“阶段性”学习与“终身性”学习的关系 110
三、“阶段性”与“终身性”学习该如何安排 114
四、学习的思路、方法与产出 123
第六章 培训师的身心修为 127
一、身心修为的作用与价值 128
二、身心修为法门之一:内观自省 138
三、身心修为法门之二:外摄滋养 145
四、培训师身心修为精进的循环模型 154
(一)信:修为之根 156
(二)解:修为之灯 161
(三)行:修为之功 165
(四)证:修为之果 168
五、身心修为的境界:随顺应化 173
第七章 培训师的职业及职业化理念 175
一、职业、职业化与职业人 175
二、培训师职业的重新认知 180
三、培训师职业化成长的六个要素 184
(一)选准一个定位 184
(二)设定一个目标 186
(三)找到一个起点 186
(四)跟随一位导师 187
(五)开发一个产品 187
(六)树立一个品牌 187
四、培训师的职业化模型 188
后记:写在后面的几句话 190
培训师的知识、技能水平取决于其平时学习和思考的积累与沉淀,其职业态度则来自于培训师自身的修为。那么如何沉淀,又怎样提升修为呢?本书给你答案。
本书在前两册(即《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和《构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撰写,意图通过“沉淀职业功力的六度模型”为目标的导引,全面探索以“持续学习的次第矩阵模型”的路径,以期帮助培训师在职业技能上的持续精进,并提供以“提升身心修为的精进法门”为体认的职业境界提升指引,*终实现培训师在职业道路上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本书从培训师的“职业使命”入手,以“培训师职业成长的冰山模型”为依归,分别通过七大章节全面阐述培训师职业技能提升的进阶层次和路径,并就培训师身心修为的两大法门——“外摄”与“内观”提供精微指引。
廖信琳,TTT职业培训师。曾先后在广东某省级新闻单位、哈慈集团、吉通通信、香港CASERO建材有限公司、香港天惠企业管理顾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型机构工作,历任营销、培训、行政管理等高级职务。17年从业经验,已先后为近百家企业做过员工在职训练和管理咨询。
“职业尊严”和“职业使命”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很多职业者,即使已经拥有丰富的职业经历,也不一定认真思考过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对于很多职业者的直观感受而言,完成本职工作任务更多依仗的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至于职业尊严和职业使命,因为并不会直接作用于工作成果,难于获得真切的、直接的感受,加上概念本身的抽象属性,所以,并未引发更多职业者的关注与思考也是自然。
但是,作为有着较高社会评价期待(——笔者自定义——培训师,有必要对职业尊严和职业使命这两个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达成一定的认知共识。
“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所尊重” 摘自《百度百科》)。在这一抽象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值得注意“权利”和“被……”。如果我们跳开法学的范畴,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就会发现,“权利”本质上来源于对“义务”的履行。也就是说,只有当某一职业者确实履行了其所从事职业的相关义务的时候,才具备了获取相应“权利”的基础,但也只是提供了“被……”的基本前提,仅仅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是否具备“被……”的充分条件,即职业者本人在履行相关义务的时候,是否尽职、尽责并终实现了预期的正向效果?很显然,循此思路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更深层的影响因素在于职业者外在的职业技能和内在的意愿驱动是否相匹配并产生良性互动?
“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角度看,其内在的意愿驱动必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究的话题。这也就是所谓的“职业使命”。
“使命”一词,早在《左传·昭公十六年》中就已经出现,“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侨之耻也。”本意是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每一个人都会有对自我天生属性的寻找与实现,即所谓的使命感。虽然在寻找与实现自我天生属性的过程中,不见得每一个人都能顺利地确定那个天生属于并适合自己的角色。但是,即使一个人现在正在从事着某个并不情愿的行业,也会有使命感浅层部分的表现,即人们普遍具有的、为了生存而从事某项职业的初级使命感行为。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的职业者都会在这种初步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对社会文化及人类经济乃至哲学宇宙等整体的认知而逐渐加深,从而更加清晰那个自我本有的个体属性,并出现一定的排他现象,促使自己努力转换到那样一个角色中,这时候使命感的认知深度就开始形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个人的感动获得正确与否的指引,直到实现自己对使命感终的价值认同,即对自我的认同为止。
在这种自我角色的认同逐渐形成并强化的过程中,职业者也与此同时会养成一些对职业能力产生正向催化作用的一些个人特质,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些比能力更为重要的品质和品性”。包括积极主动的意识与行动力、责任担当意识、自动自觉、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正向价值导向和结果导向意识、低调谦恭的为人处世以及感恩反哺意识等。
由此引申开来“职业使命”应该可以概括为“”。也就是衡量一名职业者是否具有责任担当的一个尺度。
“职业使命”的基本要义,深入探讨一下培训师这一职业的使命层次与内涵。
我们知道,在很多行业中,都会依据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职业影响力的大小等维度,将从业者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不同要求的职业层级,包括:
1)工的层级。指的是能够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职业技能,依照规范的作业流程,完成工作任务所涵盖的各个环节,并且达成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结果的职业者。
2)匠的层级。指的是能够综合运用行业领域内相互交互的专业知识,借助某项或者多项熟练的职业技能,在确保质量和品质的前提下,相对高效地完成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且能够对某些工作环节提出有效改善建议的职业者。
3)师的层级。指的是在“匠”的基础上,能够有意识地总结相关工作经验,提炼出对未来类似工作任务具有指导性价值的思路与方法,并进行有效传播和传承的职业者。
很显然,当一名职业者被定位在“师”的职业层级,无论就其本身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是其言行举止等外在行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都被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并提出较高的要求。
“师”这一职业层级。而培训师作为其中一类的职业者,毫无疑问需要承担与其职业定位相匹配的“职业使命”。
“职业使命”到底应该如何来表述呢?
“玉不琢,不成器……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职业使命”需要通过一个互动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谈及的是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义务,也就是说,为师之人必须通过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才能实践其使命。其中后的落脚点都在一个字:“道”!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这个字有这样的解释,“师shi,从垖(dui)从匝(帀zā),以垖作包围。初来源于‘为防止农民起义(帅)而部署的军队’;后逐渐发展为‘教导所有人(包括贵族子弟和众人)和平、稳定、文明’的人。”强调的是为师之人的行为结果指向。
“职业使命”至少应该包含三层意思,包括:
1)其职业行为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和义务?
3)终的结果指向是什么?
“师”者这一职业本身,其为核心的内涵都不外乎是,“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导引出学习者(即学生或者学员)的内在能量,激发其自主思考的意识,启迪其心智和智慧,终达成唤醒其生命的目的,使其更好更出彩!”
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培训师也同样有其不断成长的轨迹和精进路径。根据不同的技能水平和所要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一般会划分成以下三个成长阶段,也称为培训师职业的三个层级。包括:
“见习培训师”或“初级培训师”。一般是从在本岗位工作中始终保持较为良好的绩效水平,善于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相关经验,并且具有强烈分享意愿的基层员工或者主管人群中,参考相关的能力素质评价标准通过选拔考核而确定人选。主要承担本岗位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辅导的职责。基本处于“学其未知,教其所知”的状态,对其培训技能以及与专业领域相关联的其他知识体系的积累和沉淀,并没有太高的要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衡量其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主要围绕以下几项核心指标进行评估,包括:
1)是否具有强烈的分享意愿和正向的价值导向。
2)对本岗位工作任务及其所需要知识、技能的认知水平。
3)对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水平。
4)基础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
5)总结归纳的能力水平等。
“中级培训师”或者“高级培训师”。其中的专业包含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指的是,对培训工作的目的和价值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能够在相关理念的指引下,综合运用常见的培训方法和技巧为增强培训效果服务。
另一个维度指的是,对主讲课题所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为纵深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能够有效嫁接横向跨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对课程内容本身进行有效诠释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员从具体操作层面的简单模仿学习到思路、方法层面的总结和梳理,乃至帮助学员建立更深层次的理念认知。
“做其所知,进而教其所做”。
从评价指标的角度,除了上文提到的基础指标之外,更为核心的几项指标应该是:
1)独立设计、开发培训课程的能力水平。
2)现场实施培训的能力水平(包括演绎呈现、价值提炼、应急变通、现场掌控等)。
3)是否能够准确把握学员对不同驱动下组织的培训课程的具体需求。
4)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
5)是否能够有效突破课程主题领域的限制,帮助学员扩展更多的学习与思考触点等。
三是职业培训师。简单来说就是以培训为职业的培训师。问题在于,很多以培训为职业的培训师,其综合的技能水平和功力沉淀还处于专业培训师的要求阶段。因为,从层级上讲,职业培训师的综合能力素养除了需要满足前面两个层级的相关评价指标之外,还有以下几项关键指标,包括:
1)是否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并且创立一些自有的观点、理念以及思路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完整的理念和方法体系。
2)是否具备一定的洞察判断能力,并且能够较为迅速地发现问题及其底层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思路或者改善办法。
3)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以及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并通过自身的实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从而对学员形成正向影响力等。
“精其所做,进而创其所教”。
从上述培训师成长的三个阶段来看,虽然在综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层面有不断提升的评估尺度和要求。但是,从任何一名培训师的成长过程来看,无论其外显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如何改善和提升,都离不开其内在的、隐藏的功力沉淀和身心修为的滋养和润化。所以,我们有必要切实探讨并建立培训师职业成长的路径模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