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3.2 4.8折 ¥ 69 全新
库存152件
作者杨雷利主编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15222226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1293132
上书时间2025-01-05
药膳的中医基础
中国传统医学向来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药膳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一定的中医基础,结合了中医食疗学、人体阴阳五行与药膳的调理关系、藏象与药膳的调理等内容。简要地说,它包括了食疗和药膳两个方面。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食疗与中医食疗学
饮食疗法,远在周、秦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而在中国中医学中,也十分重视药膳的保健作用,这时的药膳即古代的食疗。现代食疗既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物、食物,通过烹调加工,制成具有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也指一种养生方法,即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起调理和治疗作用。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以饮食防病、治病或康复的方法,称为中医食疗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将食物经过一定的烹饪加工,充分发挥其食物的治病、保健作用;二是配入适当的药物,以药膳的形式进行疗疾与保健。我国有“药食同源”之说,历代医家,对于饮食的宜忌,调剂方法亦颇用心,在饮食治病、防病、保健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在古医籍中亦多有论及。历代书目著录及现存的食疗文献,散见于医家著述中,是我国食疗学的宝贵财富。
藏象与药膳
藏象学说不仅对中医学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与中国药膳学也密切相关。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相为表里。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由此可见,脏腑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对脏腑表里有关,比如心出现病变,必然牵连小肠。
这些现象对药膳疗法十分重要,是诊断、药膳配方的重要依据。比如,有人患眼疾,若是肝上的病变,我们则用补肝明目的药膳,用沙苑子羊肝汤,其效果就很理想。
阴阳五行在药膳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学说直接指导药膳的应用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五行属性;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分析机体脏腑、经络之间和各个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在药膳学中,五行学说指导着“四季五补”用膳原则。一年四季分“春、夏、长夏、秋、冬”,五脏配五行,即,春,五脏属肝,配木;夏,五脏属心,配火;长夏,五脏属牌,配土;秋,五脏属肺,配金;冬,五脏属肾,配水。因而对药膳的施膳滋补方法是:春需升补,宜补肝;夏需清补,宜补心;长夏需淡补,宜补脾;秋需平补,宜补肺;冬需滋补,宜补肾。
药膳材料的四性五味
药膳养生是按药材和食材的性、味、功效进行选择、调配、组合,用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之偏,使体质恢复正常平和。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也是指人体食用后的身体反应。如食后能减轻体内热毒的食物属寒凉之性,食后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属温热性。“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人体五脏,酸对应肝、苦对应心、甘对应脾、辛对应肺、咸对应肾。
中药材的“四性”
四性又称为“四气”,即温、热、寒、凉。温性和热性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症。寒性和凉性药材多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
温热性质的中药包含了“温”和“热”两性,从属性上讲,都是阳性的。温热性质的药材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的人食用。典型中药材有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等。
寒凉性质的中药包含了“寒”和“凉”两性,从属性上讲,都是阴性的。寒凉性质的药材和食物均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如金银花可治热毒疗疮,夏季食用西瓜可解口渴、利尿等。寒与凉只在程度上有差异,凉次于寒。典型中药材有金银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等。
平性的药食材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药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并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食用。典型中药材有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等。中药材的“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酸”能收敛固涩、帮助消化、改善腹泻,多食易伤筋骨,感冒患者勿食。典型中药材有乌梅、五倍子、五味子、山楂、山茱萸等。
“苦”能清热、降火气、解毒、除烦、通泄大便,还能治疗咳喘、呕恶等。多食易致消化不良、便秘、干咳等,体热者不宜多食。典型中药材有黄连、白果、杏仁、大黄、枇杷叶、黄芩、厚朴、白芍、青果等。
“甘”能滋补、和中、缓急。多食易发胖、伤齿,上腹胀闷、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典型中药材有人参、甘草、红枣、黄芪等。
“辛”发散风寒、行气活血,治疗风寒表证,如感冒发热、头痛身重。辛散热燥,食用过多易耗费体力,损伤津液,从而导致便秘、火气过大、痔疮等,阴虚火旺者忌用。典型中药材有薄荷、木香、川芎、茴香、紫苏等。
“咸”泻下通便、消肿,用于大便干结,还可消除肿瘤、结核等,多食易致血压升高、血液凝滞,心脏血管疾病、中风患者忌食。典型中药材有芒硝、鳖甲、牡蛎、龙骨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