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当代西方文论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定式,重视边缘话语,彰显诗学正义,拓展了空间理论与文化媒介研究领域,充盈着语境交叠与观念流转的理论旨趣。《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以跨语境眼光审视当代谣方文论星罗棋布的话语星丛,重点论述其主要范式转向、理论代表人物、重要学术话语和对话关系,注重理论话语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凸显了对西方文论范式转向及其中国化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激活新的学术思考与话语实践,促进当代语境的文艺理论建设。
作者简介
麦永雄,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优秀专家、《东方丛刊》主编。出版《德勒兹哲性诗学》《文学领域的思想游牧》《界限哲学》《赛博空间的奥德赛》《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等专(译)著20余部,主编*招标教材《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以及*规划项目和广西软科学项目各一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从事当代西方文艺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 宏观层面西方文论研究简述
二 21世纪西方文论代表性论著简述
第二节 社会文化语境对学术范式转向的影响
第三节 当代西方文论话语星丛与学术范式转向
编语境交叠与观念流转
章 语言符号论转向:结构与后结构主义理论范式
节 学术范式转向
第二节 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话语
一 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系统模式
二 皮尔斯:符号论的“三元组合”系统
第三节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一 符号论:结构/后结构思维范式举隅
二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观与批评实践
第二章 精神分析转向:无意识欲望诗学
节 学术范式转向
第二节 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话语
一 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
二 拉康的语言文化无意识
三 德勒兹/加塔利:反俄狄浦斯的欲望机器
第三节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一 弗洛伊德:梦的阐释与文学批评
二 拉康一德里达一琼生释爱伦·坡《窃信案》
三 德勒兹/加塔利:卡夫卡小说的精神分裂分析
第三章 西马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文论
节 学术范式转向
第二节 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话语
一 卢卡奇的意识形态观与异化论
二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与知识分子论
三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论与三种意识形态
四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
五 詹姆斯政治无意识与晚期资本主义批判
六 齐泽克:当代“从天而降的第欧根尼
第三节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
“美国梦”的蕴含与米勒《推销员之死》
二 症候阅读法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
第二编 二元论陷阱与边缘话语转向
第三编 空间理论与文化媒介
第四编 当代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探索
内容摘要
当代西方文论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定式,重视边缘话语,彰显诗学正义,拓展了空间理论与文化媒介研究领域,充盈着语境交叠与观念流转的理论旨趣。《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以跨语境眼光审视当代谣方文论星罗棋布的话语星丛,重点论述其主要范式转向、理论代表人物、重要学术话语和对话关系,注重理论话语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凸显了对西方文论范式转向及其中国化问题的反思,有助于激活新的学术思考与话语实践,促进当代语境的文艺理论建设。
主编推荐
麦永雄,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优秀专家、《东方丛刊》主编。出版《德勒兹哲性诗学》《文学领域的思想游牧》《界限哲学》《赛博空间的奥德赛》《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等专(译)著20余部,主编*招标教材《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以及*规划项目和广西软科学项目各一项,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项。从事当代西方文艺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精彩内容
《当代西方文论范式转向》:
马克思主义在福柯、德勒兹、加塔利、德里达、阿甘本、哈特与奈格里等人的著述中时有出现。哈特与奈格里认为,讨论趋势的方法是马克思著作的一个特征。2004年他们造访中国,在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把帝国与新自由主义秩序、全球战争联系在一起,其中心假设是:在今天的全球层面上,在帝国主权网络中,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以去中心化的形式出现。帝国不是一个既成事实,而是一种趋势。在20世纪后10年中,工业劳动失势,新的生产形式“非物质劳动”代之而起,占据了统治地位,“情感劳动”成为主要形式,知识、信息、语言和情感关系走向前台。若把这种新的统治形式称为“生命政治劳动”,会更恰当一些。它不仅生产物质产品,也生产各种关系,终,生产社会生活。①帝国研究的生命权力概念受到福柯的影响:谈论生命权力就是谈论生命政治。每年世界的统治者聚集在一起,确立统治世界、控制全球剥削进程的游戏规则。瑞士达沃斯变成了帝国构成的图谱,是现今全球权力再现的佳例,也是一种俄罗斯套娃结构:美国主权是外壳,内部是跨国公司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各政治阶层,大众则被警察、催泪瓦斯、雪球阻挡。②而处于行动中的诸众就是反帝国的抵抗力量。奈格里认为,德里达和阿甘本是从边缘策动抵抗策略,而福柯和德勒兹则采用以中心为出发点的策略,更有意义也更有效。①福柯晚期的伦理学转向侧重个人技术,而哈特与奈格里则在全球化的帝国视野谈论问题。
哈特与奈格里认为,奥匈帝国的国徽双头鹰可以用作当代帝国形式的标识。不同的是,今天它的两个头不再远眺。而是互相对视,互相啄咬。帝国之鹰的个头是由生态政治控制机器建构的司法结构与宪制力量,另一个头则是由全球化的生产主体、创造主体构成的芸芸众生,他们既生存于帝国之内,又反抗帝国。《帝国》坚持了欧美左翼思想家立足于社会底层的大众立场。哈特与奈格里认为:“穷人”是真正的社会主体,是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一切可能的基础。穷人是“永恒的后现代者:穷人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差异的、流动的主体”。《帝国》后一章讨论“反对帝国的民众”,为《诸众》的撰写埋下了伏笔。作为新帝国主体的诸众必须在行动中创造一个共同体才有未来。概言之,《帝国》主张这个世界没有外部,论述了全球层面上主权的扩张、重构和新功效等方面的趋势;《诸众》认为抵抗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动力,分析了新主体的出现及意义,哈特和奈格里称之为“反帝国”;《共同体》则试图以共同体超越,摧毁和重构私人空间和公共领域,是一种乌托邦色彩的未来政治哲学构想。
(二)《诸众》:民主政治与赛博空间博弈
哈特与奈格里的“帝国三部曲”,通过赋予诸如“民主”“共产主义”等政治概念以新的含义,把“爱”“穷人”等概念提高到政治学的高度,探索一种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另类政治形式:在“帝国”时代建立在“共同体”之上的“诸众”民主政治。②《诸众》努力要回答的是生命权力和生命政治的问题。作为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新主体,诸众有别于构成现代民族国家基础的人民。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