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本书作者深入诸暨枫桥民众之间,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选取*时代特征的人物与事件,并以诸暨枫桥深厚的人文背景为依托,揭示“枫桥经验”的文化成因,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展示“枫桥经验”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治理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简介
袁亚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报告文学《大国根本》《行走天下——浙商新形态》《东望大海》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袁亚平文集》十四卷精装本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创作的《东望大海》曾入选“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
目录
序 章 批示
章 风云变幻的年代
一 秋枫染红的地方 / 15
二 “一个不杀,大部不捉” / 18
三 “枫桥经验”的产生 / 22
四 中共中央文件指出 / 29
五 “管头、管脚、管肚皮” / 31
六 周恩来在关键时说 / 34
七 摘掉一顶帽,调动几代人 / 37
八 “橡皮碉堡” / 43
九 破缸而逃 / 51
专家评说之一 / 60
第二章 和风细雨的岁月
一 枫桥大庙 / 67
二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 78
三 “枫桥经验”研究会 / 115
四 枫源村的源流 / 130
五 陈家村的台门 / 159
六 栎桥村的荷花 / 175
七 杜黄新村的田园 / 185
专家评说之二 / 196
第三章 天朗气清的时光
一 社会服务管理中心 / 201
二 枫桥派出所 / 215
三 老杨调解中心 / 247
四 五支志愿者队伍 / 287
五 孝德文化研究会 / 308
六 一米阳光爱心社 / 352
七 “江大姐”调解室 / 381
八 “红袜子”党建 / 396
九 “互联网 ”社会治理 / 413
专家评说之三 / 427
尾 声 “枫桥三贤”不期而遇
后 记 / 463
“枫桥经验”大事记 / 468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深入诸暨枫桥民众之间,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选取*时代特征的人物与事件,并以诸暨枫桥深厚的人文背景为依托,揭示“枫桥经验”的文化成因,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展示“枫桥经验”的形成发展与社会治理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保障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
主编推荐
袁亚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报告文学《大国根本》《行走天下——浙商新形态》《东望大海》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袁亚平文集》十四卷精装本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创作的《东望大海》曾入选“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
精彩内容
天空中一道漂亮的弧线,落在笔直的杉树上。天空中又一道漂亮的弧线,落在高大的雪松上。有人说,刚才是喜鹊飞过,两翼闪着蓝色辉光,拖着黑色的长尾。有人惊喜,似乎是红嘴蓝鹊!红嘴红脚,两翅羽缘紫蓝色,尾羽特长。重重叠叠的树林中,难以寻觅那一飞而过的鸟儿。樟树苍老的主干与伸展的枝杈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松树、柏树、榉树、龙爪槐、鸡爪槭、刚竹、淡竹、早园竹……浓荫密布,遮天盖地。六幢客房楼层隐于庭园及湖畔,每幢楼层风格各异,每间客房皆有其独特景观。清晨或傍晚,眺望若隐若现的长堤远山,意境之美,令人神思飘逸。今蜷还琴楼、琴台、琴亭……传统精致园林建筑融入自然情趣。我见到一大块暗红色的花岗岩,横卧在草丛之上。走近一看,原来是块长方形的石碑,镌刻着绿色的中英文:西湖名园,汪庄The famous West Lake garden-Wangzhuang汪庄,原系汪裕泰茶庄,是安徽籍茶商汪惕予的别墅,一九二七年兴建,以其建筑瑰丽别致,声名鹊起于当时西子湖畔各庄园之中。当时,汪氏在上海淮海路开办茶号,在钱塘开设茶厂,财源茂盛,顿成富贾,汪庄也成为钱塘风流胜地。三面环湖,碧波千顷,湖光岚影,花木争妍,名流绅士云集,笙歌起舞,丝竹绕耳,一时风光无限。至一九五八年,由国家投资,建造接待用房,称5801工程。此处开始接待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举行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一九七九年改名为浙江西子宾馆,并对外开放。碑文总是概要的。我所知道的史料,其中有许多细节。那是一九二七年某一日,五十九岁的汪惕予从上海来到杭州,见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偶有江南丝竹的乐音飘过,顿感“若能卒于此地,此生也足矣”,从而萌生在此修建庄园的念头。汪惕予在西湖边购地百亩,耗费巨资,历时两年建成,初名“青白山庄”,不久更名为“汪庄”。汪庄是民国初年西湖别墅群中结构颖的私家花园,山庄突出在临湖的岬角上,背依山麓,三面临湖。楼阁中西合璧,亭台高耸,假山重叠,石笋林立。内有汪裕泰茶庄分号,供应龙井等名茶,陈列各式古雅精美的茶具,宜兴紫壶、景德镇瓷器、脱胎漆器、竹木雕刻、红木茶盒琳琅满目,另有菜馆“南屏山灶”。游人至此,赏美景,品名茶,购茶具,尝佳肴,乐而忘返。汪惕予曾跟人笑称自己的成功之道,就在“景以西湖美,茶因龙井名”。汪惕予为“琴痴”,汪庄辟有精室数楹,名为“今蜷还琴楼”,珍藏着百余张古今名琴。他将琴谱墨拓挂满斋壁,名为“琴巢”。又取松烟造墨,均仿琴形。庄内设有琴堂,汪夫人好琴,善弹古曲。汪惕予专请名匠制琴,号称“汪琴”。一九二九年六月,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其间所展之历代名琴,多出自汪氏珍藏。如今汪庄别墅楼前,仍可见当年遗存的琴台。汪惕予隐入汪庄,潜心营茶,论医著书,抚琴吟歌,议事交友,修身养性,一派儒雅之风。然而世事无常,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汪惕予安度晚年之梦破灭,只得离开汪庄,逃回上海。他闭门谢客,郁郁寡欢,于一九四一年病故。他苦心营筑的汪庄也沦为日军马厩,一片颓败,杂草丛生,满目凄凉。汪庄遂成废园。到了一九四九年五月,杭州解放,解放军部队接管此园林。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南屏山成立浙江省防空处,将杭州雷达营设在防空指挥所附近的汪庄。称为5801工程,意即一九五八年杭州的一号工程。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夕照山、苏家山以及夕照寺、白云庵等沿湖一带划入汪氏旧园,共二十一万平方米。由国家投资建造接待用房,对庄园进行改造,并新建主楼、配楼和连廊等建筑。在著名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的主持设计下,对整个庭园布局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大量移植和栽种名贵花木,庄园内铺设了广阔的草坪与雪松,移种树木九万三千余株。汪庄以其大气恢宏的建筑,宽阔如茵的草坪,古意放达的园林,昭示了自己的新生。
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二日,考察完萧山的农田,就乘专列进入杭州。按惯例,在杭州都是住在刘庄招待所。但这次,浙江省警卫局却安排住在第二招待所,也就是汪庄。汪庄是一九五八年扩建的新房子,不愿住新房子,就问王芳:“为什么不住刘庄?”王芳向解释道:“刘庄年久失修,白蚁蛀损严重,而且西湖挖深又使地基下沉,房漏墙裂,只好在今年年初进行改建。现在改建的房子已经基本完工,但油漆味较重,暂时还不能住。过几天我陪你去转转。”只好听便了。从此,汪庄成为接待中央领导的国宾馆。绿色的大草坪,犹如铺展在地面的大文章,隐形的字里行间,写满了常人难以解读的深邃内容。浓密的树林围绕周边,恰似列队的卫士,终日保持肃立的姿势。一面是西湖,一带长堤,两旁碧水,越过浩渺的烟波,远眺岸边的绿荫,见有小屋隐约散落其间,宛若仙境。临湖的大草坪,人迹稀少。常常坐在草坪上的遮阳伞下看书,并感慨说,坐在这里好像回到了故乡韶山冲那个小山村。此刻,我走近汪庄一号楼。整体呈对称式砖石结构,重檐屋顶,由四角攒尖的入口屋顶与主建筑的庑殿顶相结合而组成。在中国古代屋顶形式中,庑殿顶是别的样式。门口的四立柱,采用了华表的造型元素,起装饰及支撑作用,稳重庄严,体现了一号楼在汪庄所有别墅楼宇中的独特地位。楼宇以四合院的方正设计,内幽外阔,营造出房内有景、景中有房的舒适感受。楼宇四角飞檐翘起,如振翼欲飞,让整栋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感犹觉欲动。整个建筑的布局,前临大片草坪及西湖,视野开阔,神清气爽;后靠夕照山,并借景雷峰塔之神韵,从一号楼的各角度看,雷峰塔的身姿如影相随,产生了建筑与塔的相连之感。背景植物群的林冠线,起伏趋平缓,连绵而深沉,提升了一号楼的巍然大气。一号楼的入口处,大门为四扇铜艺玻璃平开门,两侧米黄色大理石的墙壁上,分别镌刻着气势豪迈的手迹。左壁为写于一九三四年夏的《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右壁为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进入门厅,墙面用同色系的米黄石材做饰面,室内吊顶风格统一、大气。明快的色彩与柔和丰富的光照,加上墙面诗词的陈设,给宾客营造出一种既高雅又纯粹、既尊贵又现代的气息,深具文化内涵。门楣金色的西湖厅,高六米,面积约一百七十平方米。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曾在此召开,也曾在此接见过许多国家元首和政要。历史内涵丰富,会场氛围庄重。我顿时想起,那一九六三年发生的重要事情。很快觉得,指导全国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下简称社教运动),仅仅依靠一个一个地批转典型材料已经不够了,需要中央做出一个决定,全面阐明指导整个运动需要解决的一系列思想认识问题,以及具体的方法、政策,使全党统一认识,保证社教运动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他指定彭真具体主持决定的起草工作。这个决定后来定名为《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五月七日至十二日,在杭州召开会议,主要议题就是讨论和修改决定草案稿。参加会议的有彭真、陈伯达和各中央局书记。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和浙江省委书记江华也参加了会议。周恩来于五月十日抵达杭州与会。五月十一日晚,将决定草案改好后,在住地召集第三次会议,再次进行讨论。周恩来提出:“是提团结百分之九十几,还是写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李井泉说:“是否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好些?”说:“我看可以这样说的,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已经批的文件,都改过来。”周恩来又说,小平同志建议写上我们绝大多数的干部是好的。表示赞同。关于社教运动的做法,说:从基本上说,不是派人去的问题,而是要依靠群众,依靠省、地、县、社的广大干部。把广大干部群众发动起来,这是主要的。用这种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来办好人民公社。决定草案就要提交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即将在全国逐步开展。鉴于过去历次运动的教训,这次显得特别谨慎。反复思量,彻夜未眠。五月十二日一清早,又把各中央局书记找来谈话。说:还有些话,又把你们找来了,谈谈总结经验这个事情。各中央局是否在七月二十日北戴河会议以前再开一次小型的会,总结总结这一段的经验,搞得天下不要大乱,中乱小乱也不好。你晓得地委怎么样?摸一摸底,不然,宁可不发动。要自觉的,不要勉强的,要他懂得这是怎么一回事。准备一年、两年搞完,搞好。不要伤人,伤了人,敌人又搞不准。“四清”,我们从来没搞过,过去有许多运动,搞出毛病,后边还要平反。对于干部要着重说服,说服不通的,就用实际证据再说服。没有贫下中农来说服不行,那些顽固的,你们说不行,他就是听群众的。总之,中央局要看情况,如果有人蛮干一气,你就开会,把蛮子说服,不然,那就一下子搞乱了。干部行不行,好不好,这一回是一次大考。说:对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要实行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这一条。手脚不干净的要检讨。要讲清楚,第二批、第三批铺开的不算不名誉,不然他力争上游,一哄而起。就怕伤人,搞过头了。再次强调,不要性急,要搞稳一点,不要搞乱了。杭州会议结束了。五月十八日,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这个决定草案在五月二十日正式下发,成为全国农村社教运动的指导文件。我于是看到,在这个重要的政治背景下,浙江“枫桥经验”诞生的脉络逐渐明晰起来。一九六三年六月十九日,中共浙江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精神,重新部署农村社教运动。派出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宣传部长林乎加率领的省委工作队到诸暨县枫桥区,会同诸暨县委,在枫桥区的枫桥等七个公社进行社教运动试点。中共浙江省委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势下,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规定在社教运动中除现行犯外,一律不捕人。同时,对“地、富、反、坏”“四类分子”的表现,依靠群众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排队,好坏的表现以是否守法为标准。省委工作队领导就部署各工作组以大队为单位总结这段试点的经验,并且指示由省公安厅副厅长吕剑光负责,总结全区社教运动中对敌斗争的经验。花了二十三天,整理出材料,标题是“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敌斗争总结”,审查。
汪庄一号楼,它仿佛并不是房子,而是与山水为一体的天然之物,是湖山自身的一部分。这样的房子在大街上是看不到的,它只是在园林深处,在西湖边。汪庄一号楼建筑面积为两千八百八十平方米,建筑高度十三余米。一号楼依功能设有门厅、接见厅、宴会厅、梅花厅、主席套房、夫人房、豪华套房、豪华单人间、豪华标准间。我沿着走廊,感觉穿行在历史悠长的甬道中。亲笔题写的诗词,在此工作生活的照片,周恩来为主席设计的莲花吊灯,依然如故,时见时新。宾馆设计师怀着对领袖人物的敬仰之情,保留原有格局和氛围,结合一定的史料图片展示,在保留原吊顶造型加伞灯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伞灯和照明光源。墙面基本用材为高档阻燃壁纸,红檀木护墙,主背景保留了大型壁画,地面采用专业定制的大型工艺地毯,家具采用定制的红木家具。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了不解情缘。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终身不仕,以赏梅养鹤自娱,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读书人所熟知。因爱梅,所以他对林逋心仪已久。说雪中赏梅能从中领略到梅花傲霜斗雪、劲节挺立的风姿,他写出了“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诗句,还写出了著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许是世上独有的,一方红檀木的门牌,上烙金色的梅花枝。进了门,浮雕梅花地毯装饰,烘托出不凡的气象与景观。的原住所简朴大方,处处让人产生对往日的遐想。又高又宽的空间布局,将其门套和背景升高至天花板,使客厅也更显气势。家具为典雅简洁的明式风格,含蓄的古典形式在这里具有迷人的表现力。陈设品展示以生前使用的实物、书籍及部分文物仿制品为主。梅花厅作为主席套房的延续,保留了原有电梯门洞的历史文物。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说:“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到杭州就像到了家。”他在此下榻,达二十七次之多。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离开北京,南下中南、华东,与两个中央局和有关省委领导讨论《后十条》。十月二十九日,的专列到了杭州。为了保证的安全和接送方便,浙江省公安厅与铁路部门在杭州笕桥机场附近,利用机场铁路专线引出一条岔道,并设置了专用站台。“不接不送,不叫不到”,成了浙江省委不成文的规定。每次,一到杭州,警卫就给省委挂个电话报个到,走时给省委打声招呼,收拾行装就走了。这一次,又是入住汪庄。在杭州期间,与刘少奇、邓小平一起,召集罗瑞卿、田家英等人以及公安部长、华东各省委书记开会。听取了公安部部长谢富治的汇报,诸暨县枫桥区在社教运动中,通过依靠群众说理斗争制服“四类分子”,没有捕人的情况。说:这叫作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且指示要好好总结枫桥的经验。的专列于十一月十日离开杭州,经上海,过天津,十二日回到北京。公安部部长谢富治把准备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的《依靠广大群众,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反动势力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新人》发言稿,交给负责警卫工作的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并留了便笺:“东兴同志:我在人代会议上的发言请你一阅,有机会可口头报告一下主席。如果主席有时间和愿意看一下,就送他一阅;如果主席很忙,就不必送给他看了,因已送彭真同志和总理审阅。十一月二十日。”有着夜间办公的习惯,他可能是在零点以后审阅发言稿,用粗铅笔在便笺的上、右、左三面空白处做了批示。我翻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年谱》,一字一句地仔细看过去:“十一月二十一日晚上,听取汪东兴汇报谢富治准备在第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发言稿的主要内容,说:题目很新鲜,既然拿来了,我还是看看,但可以先讲,不必等我。二十二日,阅谢富治的发言稿后批示:‘富治、彭真同志:此件看过,很好。讲过后,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发到县一级党委及县公安局,中央在文件前面写几句介绍的话,作为教育干部的材料。其中应提到诸暨的好例子,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
汪庄一号楼背山面湖,既得夕照山之鸟鸣野趣,又有西子湖之碧波涟漪。美景藏在隐秘处,秘而不宣。湖岸线长一千五百余米,隔湖近观三潭印月,西对苏堤映波桥,远眺南北高峰、保俶塔,依山傍水,秀色天然。散步回来时,经常会在一号楼前驻足仰头,也许是看房子,也许是看房子后面的山……曾任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的王芳,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早年,他担任锄奸科科长、敌工部长、保卫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是主席喜欢去的地方,当时王芳担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肩负保卫工作重任,成了主席的“大警卫员”。王芳说,主席在杭州,我直接负责警卫接待的就有三十八次。每次到杭州时总是说:“到家了!”他的确把杭州看成是他的第二故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北京,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杭州,让主席住得那样长。王芳说,主席为什么喜欢住杭州?为什么中央许多重大决策都是主席在杭州酝酿做出的?除了杭州自然环境好,对警卫接待工作满意以外,据我的观察,从主席日常言谈中,他虽然没有公开表扬浙江省委领导,但对浙江的整体工作是满意的。在当时“左”的思潮盛行、浮夸风十分严重的形势下,浙江的工作是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头脑是比较冷静的,作风是扎实的。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直是高涨的。这一点,主席在调查研究、深入群众的过程中,是可以深深感受到的。浙江提供的经验,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无疑让主席感到特别富有价值。此时,我坐在湖畔的木靠椅上,精读《传》《年谱》和《王芳回忆录》的有关章节,翻阅一些史料。我抬起头,一湖静谧,可以让人深深体味情感的变化和历史的余韵。白鹭飞起来了,通体羽毛洁白,黑色细长的喙,黑色的细腿。颈部优美的曲线,极为俊俏。据说已有近千只白鹭栖息在湖心的小岛上,成为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畔的柳树与香樟,一重又一重。拍岸的湖水,一波又一波。在风声回转处,我与湖水对话。湖水延伸至云天深处,悠悠地回话说,透过历史的轻霭薄雾,感受它所传达出来的无穷美妙……提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枫桥经验”是改造“四类分子”的样板,其核心内涵:“发动和依靠群众,实现捕人少,治安好。”
媒体评论
2018年11月12日,纪念*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大会在绍兴召开,本书作为会议资料在会上发放。人民网、“浙江新闻”、作家网等媒体均对本书做过宣传报道。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