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1.3 4.3折 ¥ 49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5411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5315810
上书时间2025-01-01
(中译本前言)
茅银辉
二十世纪的波兰文坛群星璀璨,先后诞生过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他们耀眼的主角光环掩映之下,同时代很多惊才绝艳的波兰作家显得黯淡无光。若是换个年代,或是换个国家,这些人定然会大放异彩,而不是暗自嗟叹生不逢时了。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却不在此列,他早已跻身于文学巨匠之列,其艺术造诣和影响力比起四位诺奖得主也不遑多让,如果论及作品被外译的数量,他可算得上是波兰文坛之。
姆罗热克多才多艺,他创作过大量荒诞派哲学散文、短篇小说及中长篇小说,写过电影剧本,甚至还亲自导演过其中两部,他还撰写过报刊专栏随笔、杂文小品,创作的戏剧作品更是享誉世界。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素描画家和漫画家。
一九三〇年六月二十六日,姆罗热克出生于波兰南部的博任齐纳镇,因其父在克拉科夫邮局谋得一职,他出生后不久就随家迁居克拉科夫。二战期间,姆罗热克在克拉科夫读完高中后进入大学,先后学习了三个专业——建筑、东方学和艺术史,但很遗憾,没有一个专业令他满意。
战后的一九五〇年,二十岁的姆罗热克作为画家和记者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他在《横断面周刊》和《高跟鞋》杂志上发表的系列讽刺漫画作品为他带来了初的声誉。一九五〇至一九五四年在《波兰日报》担任编辑工作期间,初出茅庐涉世未深的姆罗热克写过一批符合斯大林主义思想意识要求的“进步文章”,歌颂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但很快,他开始反思,文风自此大变。
一九五六至一九六〇年姆罗热克在多个期刊上开辟了题为“进步分子”的著名专栏并发表文章,对人民波兰时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荒唐事进行嘲讽。就如波兰评论家杨·布沃斯基在《姆罗热克的所有艺术》中所分析的,“进步分子”中的笑话和幽默是基于对传统新闻模式的颠覆,例如以电报式语言表述:“来自联合国的科学活动——农业和林业成果调研发言人称:迄今为止,使用教授进行森林砍伐工作对提升木材的质量毫无影响。”姆罗热克在“进步分子”专栏中所发表的文章,以其幽默感、超现实的想象力和荒谬怪诞的手法成功地达到了娱乐读者的首要任务,笑过之后的读者逐渐地能够从文中读出黑色幽默背后隐藏的更深刻含义。在姆罗热克成熟时期的散文和戏剧作品中,这些创作模式和手法成了他对社会和生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幽默的嘲弄逐渐被苦涩而寓意丰富的讽刺所取代。
一九五三年姆罗热克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来自特什米洛娃山的故事》和《实用的半身铠甲》。作家在小说中将十六世纪的铠甲这种过时产品与人民波兰时期荒唐的现实摆放在一起,将“旧”与“新”进行对比,以突出戏剧效果。这种手法在作家日后创作的文学性更强的小说集《大象》(一九五七)和《在阿托密采的婚礼》(一九五九)同样也有运用。
一九五六年姆罗热克发表了他的部长篇小说《短短的夏天》,一九六一年写完了第二部也是后一部长篇小说《逃往南方》。这两部小说都是对波兰外省生活的嘲讽。
一九五八年姆罗热克发表了部戏剧作品《警察》。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反映的是极权主义国家的个体,为了自我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维系敌对面存在的滑稽故事。在理想国度里,没人犯罪,警察无所事事,为了避免失业,他们就运用各种手段虚构出“阶级敌人”。故事的荒诞性源于对自由概念的阐述:自由的出现只是为了服务于强化警察制度。在《警察》这部剧中不难读出作者对波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现实的暗喻,然而在该剧中所反映的社会机制和制度中人们的各种态度与表现不仅局限于波兰的社会现实。此后,作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戏剧创作上,到一九六三年时他已经发表了十部戏剧,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剧作家。
一九六三年,姆罗热克移居国外,他曾先后在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居住过,但仍然在波兰发表作品。一九六八年他在法国巴黎的《文化》期刊上发表了反对华沙公约组织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抗议信,并向法国申请了政治避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他又发表了反对波兰进入战时状态的抗议信。一九九零年他做了主动脉瘤手术,直到一九九六年才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二〇〇二年他突然中风,丧失了语言和书写能力,在进行了三年的康复训练之后,才重新握笔,写下了与疾病抗争的成果——自传《巴尔塔萨尔》(二〇〇六)。二〇〇八年,作家由于健康原因再次离开祖国,移居到气候更为适宜的法国南部城市尼斯,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后时光。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五日,姆罗热克在尼斯辞世,享年八十三岁。隆重的葬礼在克拉科夫的圣彼得和帕维乌教堂举行,克拉科夫民族圣殿墓地是作家终的埋骨之所。
姆罗热克的文学创作改变了波兰现代文学的基调,他创造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荒诞风格。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系列译介给国内读者的这部小说集《简短,但完整的故事》收录了姆罗热克二十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创作的数十篇有趣的短篇小说,它会为你带来短暂的笑,以及笑过之后沉甸甸的思考。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于广州
本书是“蓝色东欧”第六辑的其中一本,由37个篇幅不一的短篇组成。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杰出的讽刺剧作家之一,姆罗热克向世人展示了当代的荒诞与离奇。小说中充满了隐喻和讽刺,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甚至*的情节来揭露社会及周边所发生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通常有着清晰的故事情节,故事发展往往给人一种急转直下、出人意料的反套路,但又有其内在逻辑。集幽默、智慧和怪异于一身充满的对虚伪的人性、败坏的道德和社会阴暗面的隐喻,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深思与反省。
作者介绍: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二十世纪波兰重要的剧作家、卓越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和出色的素描画家。一九三〇年出生于克拉科夫的博任齐纳镇, 其真正的文学处女作始于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两部短篇小说集:《来自特日米鲁夫山的故事》和《实用的半身铠甲》。一九五八年,他发表了部戏剧作品《警察》,随后还创作了一组经典的独幕讽刺剧,其中《在茫茫大海上》成为传播广的剧目之一。一九六三年,姆罗热克移居意大利,但仍然在波兰发表作品。一九六四年,他创作的三幕剧《探戈舞》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使他跻身于著名作家、戏剧家之列。二〇一三年姆罗热克在法国尼斯逝世,享年八十三岁。他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作品。直至今日,世界各地还在不断再版他的著作,上演着他的剧目。
译者简介:茅银辉,博士,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波兰语教学二十余年。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自2014年起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波兰语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波兰文学及文化、中波关系,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文学译作二十余篇,著有专著《艾丽查·奥热什科娃的女性观与创作中的女性问题研究》,译著《波兰美术通史》、《大象》。因与国外大学的科研合作两次获得波兰罗兹大学颁发的“校长奖”。多年来除从事波兰语教学及科研工作外,一直致力于中波两国的教育合作及文化交流。
译者简介:方晨 资深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中波文化、艺术、商业等领域交流活动。
CONTENTS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1
姆罗热克和他的荒诞(中译本前言) / 茅银辉/1
实用的半身铠甲/
在车站/
一去不返/
在阿托密采的婚礼/
青春的回忆/
道德品行/
决议/
五谷普小鸟/
排万难而达星辰/
我曾经如何战斗/
简短,但完整的故事/
皇帝的信使/
两封信/
在磨坊,在磨坊,我的好主人/
那个正在坠落的人/
我的陌生朋友/
猴子和将军/
艰难的生活/
共存/
不要这样做/
我们的动物和其它动物/
造反者/
纪念碑/
世界美的景观/
经济奇迹/
零/
厌世者/
健康服务/
公平/
新生活/
三代人/
伙伴/
熊/
古董/
特权组织/
再次革命/
托钵僧/
本书是“蓝色东欧”第六辑的其中一本,由37个篇幅不一的短篇组成。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杰出的讽刺剧作家之一,姆罗热克向世人展示了当代的荒诞与离奇。小说中充满了隐喻和讽刺,作者善于运用夸张甚至*的情节来揭露社会及周边所发生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通常有着清晰的故事情节,故事发展往往给人一种急转直下、出人意料的反套路,但又有其内在逻辑。集幽默、智慧和怪异于一身充满的对虚伪的人性、败坏的道德和社会阴暗面的隐喻,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深思与反省。
作者介绍:斯瓦沃米尔•姆罗热克,二十世纪波兰重要的剧作家、卓越的荒诞派代表作家和出色的素描画家。一九三〇年出生于克拉科夫的博任齐纳镇, 其真正的文学处女作始于一九五三年出版的两部短篇小说集:《来自特日米鲁夫山的故事》和《实用的半身铠甲》。一九五八年,他发表了部戏剧作品《警察》,随后还创作了一组经典的独幕讽刺剧,其中《在茫茫大海上》成为传播广的剧目之一。一九六三年,姆罗热克移居意大利,但仍然在波兰发表作品。一九六四年,他创作的三幕剧《探戈舞》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使他跻身于著名作家、戏剧家之列。二〇一三年姆罗热克在法国尼斯逝世,享年八十三岁。他为世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学作品。直至今日,世界各地还在不断再版他的著作,上演着他的剧目。
译者简介:茅银辉,博士,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从事波兰语教学二十余年。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自2014年起担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波兰语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波兰文学及文化、中波关系,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文学译作二十余篇,著有专著《艾丽查·奥热什科娃的女性观与创作中的女性问题研究》,译著《波兰美术通史》、《大象》。因与国外大学的科研合作两次获得波兰罗兹大学颁发的“校长奖”。多年来除从事波兰语教学及科研工作外,一直致力于中波两国的教育合作及文化交流。
译者简介:方晨 资深译者,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从事中波文化、艺术、商业等领域交流活动。
教区神父在家中遇到了魔鬼。魔鬼头戴红色的骑马帽,坐在桌子旁,严肃地看着人——神父此时的身份。因为魔鬼与人相反,它心无旁骛。它不会有善与恶的纠结,它完全只奉献给恶,它不会左右为难,这使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集中精力地行动。
这次接触发生在黄昏,当神父完成了一天的神职工作回到家中之时。他看到魔鬼后,不禁发出一声叹息,如同一个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一天松树,晚上回来却看到家里长出了一棵橡树。
然而他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经历让他明白,魔鬼会一成不变地存在,它不受各种变化的影响,不论时局兴衰,不论潮起潮落,不管你工作还是休息,沉睡还是清醒。因此神父还不至于如伐木工人那样地吃惊,只是在这里适当地将他与伐木工人相比较,来表现他加倍的劳累。
“有何贵干?”神父简短地问道,不是很热情。
“不为什么,只是我就在这儿。”魔鬼回答道。神父脑子里闪过所有关于魔性的解释、所有可能发生的符合魔鬼天性的投机牟利行为以及驱魔手段。他不由自主地权衡着目前的情况,这次又要用另一种方式来驱走这个恶魔。恶魔太多了,神父在辛劳了一天之后已经感到筋疲力尽,不想再下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了。他甚至已经想说:“那你就这样待着吧!”但是他欲言又止,因为他考虑到就这样纵容恶的存在是不应该的。
“我理解,”恶魔说道,“您不必担心,我不会烦你,我既不会诱惑你,也不会使用什么阴谋诡计,我只是坐坐,别无其他。”
“他当然在撒谎,”神父想道,“撒谎是他的天性。应该把他驱走。如果他只是想坐坐,别无其他企图,那它为何恰恰要坐在我这里,而不选择别处?但是先让我把鞋脱了吧,换上拖鞋。如果我还年轻的话……但岁月不饶人,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行动敏捷了。”
神父脱了鞋,穿上拖鞋去煮茶,同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魔鬼。这个魔鬼还真的信守诺言,一言不发,谦顺地坐着,甚至都没有把帽子摘下来,看起来它并不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放松,也根本没有任何像我们所熟悉的恶魔那样做出什么积极和大胆的举动。
神父喝了茶,拿起了一本内容毫无争议的书,他并不是很想看书,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而已。但由此,他感到本就强撑在眼珠上方的眼皮愈发沉重了。当瞌睡变为半寐状态,神父看到魔鬼毫无变化,依然礼貌地坐在桌子边,仿佛在远处。“奇怪,他真的没有干扰我。可它应该对我有所图谋,即使假设它暂时不想得到任何东西,也是暗怀鬼胎,应该不会让我清静的。在魔鬼面前,再多的机敏都永远不够用。我应该去对付它,但是再过一会儿吧,等我休息好的时候就动手。”
“你还在这里?”神父再次从瞌睡中醒来时问道。魔鬼只是点点头表示确认。它显然是一直在这里,而且这一点完全不需要用言语来确认。它依旧谦恭地坐着,就像在候车厅,就像意味着在这个它所处的空间里毫无所图,它甚至没有摘掉那顶滑稽的红色帽子。“它没有攻击性,”神父想道,“如果它想使坏,总还是会有足够的时间来阻止的,而且除此之外……”神父想用这种方式来摆脱某种良心谴责,“——它如果在我这里,就意味着它没在别人那里。它将干扰的是我,它在我的眼皮底下,只要它在我这儿,就不会干扰其他人,也不会到别的没有魔鬼的地方。因此让它留在这里要比驱逐它好些,要是把它赶到别人那里,还不知会造成什么伤害。就让它坐在那里吧,如果说在这件事上谁会有所损失的话,也只能是它自己。”
就这样,神父安然地躺下入睡了,与魔鬼共度了个夜晚。黎明时分,当神父醒来,魔鬼依然坐在桌旁,依旧带着那顶红色的小丑帽子,毫无改变。魔鬼不会感到疲惫,也不需要休息。神父感到奇怪,有魔鬼在场的情况下他竟然如往常一样睡得很沉,还没有做噩梦。
当神父离开家去做早弥撒时,魔鬼目送他到门口,没有起身。晚上当神父回家时,它又用同样的眼神欢迎神父归来,就像一只忠实而有教养的狗,而将它与狗进行比较的话,好处就是不需要照顾,也无须付出什么。神父记起了昨天想把它驱逐的决定,但同时也想到昨天没有驱逐它的理由。“他没对我做任何事,那我也就按兵不动。在我这里它是没有伤害性的。如果它必须是什么样的话,就让它是毫无行动的吧。在我这里,它不会伤害我,总比它从这里离开去伤害人们要好。就让它对我下手,到时让它尝尝我的驱魔手段!”
但魔鬼并没有做这种尝试。它避免着与房子主人的任何冲突,哪怕是小的冲突。它所有的需要只不过是一个桌边的位置。
当你不问它时,它不会说话,神父也不问它任何话。无言换沉默。也许看起来有点奇怪,神父没有利用这个机会,从直接的、应酬性的对话中得到些关于对手的信息。他是否不想与魔鬼进行任何讨论,他是否记着不应该与魔鬼进行讨论?一定是的。他知道,魔鬼就等着他开口讨论呢。要知道为何神父从开始就想把它逐走,就是因为他担心,魔鬼来就是想要引他交谈。而后来他允许它留下来也仅仅是因为魔鬼不说话。因此他应该在一旁,不去触发魔鬼并没有开启的交谈。另外,神父已经不是年轻人了,他的好奇心也没有那么强。尤其是与为满足好奇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相比,即使是在基本的好感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他也不会付出这种努力。他满身疲惫地回到家,魔鬼还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他们沉默以对。神父睡觉,魔鬼静坐,相处得蛮和谐。
某一天,大主教来视察教区。发现教堂运转良好,教牧工作也可圈可点,不枉神父从早忙到晚。回到家时他已经如此疲惫,以至于根本没注意魔鬼的去向。
“我们还想再看一看神父家。”大主教后说。
神父意识到大主教会在他家看到那位家庭成员时,他感到极其惶恐,但又无法拒绝。他确信,一切都完了,这一定会是不可避免的丑闻,无尽的耻辱和难以估量的不幸,他同时咒骂着魔鬼、咒骂自己的轻率,为什么没有在天就把它从家里赶走,为什么拖延至今,在等什么呢!他打开了家门。出乎意料而又令他感到宽慰的是,家里空无一人,魔鬼消失了。这一刻,神父无法抑制地对魔鬼产生了感激之情,尽管他非常清楚,这种感情是非常不明智的、令人羞耻和不合时宜的。魔鬼就是魔鬼,但当需要时,它行事厚道并充满友情。
大主教环顾房间,就在他该赞扬独居神父简朴的家时,他注意到了魔鬼留在桌子上的那顶红色的骑马帽。主教无声地用眼神向神父提出了质疑,因为他对受人尊重的教区精神庇护者使用如此不严肃、如此可笑的东西来遮盖脑袋感到不解,这太荒诞,太不该了。
“这……这是我侄子的。他有时会来拜访我。”神父撒谎道。假如他说这帽子是属于他的,那也同样是撒谎。
大主教表示理解地点了点头,他对整个视察工作表示总体满意。对后面的部分他也感到很满意,然后就离开了。当家中只剩下神父一个人时,魔鬼从它一直藏身的柜子里钻了出来。它走近神父,狰狞的胜利之笑扭曲了它的嘴。
“叔叔!”它高兴地叫道,张开双臂。
“姆罗热克的作品在荒诞喜剧、滑稽语言以及双关暗喻中取得平衡。他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扭曲的、模式化的世界,在那儿形式高于意义。”
——法国《费加罗报》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杰出的讽刺剧作家之一,姆罗热克向世人展示了当代的荒诞与离奇。此外,他的作品还是幽默、智慧和怪异的融合,这超越了政治和经济体系,揭露了二者的普遍性与愚蠢一面。”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一系列荒诞主义寓言,滑稽可笑,令人不安,但又难以理解。”
——英国《卫报》
“姆罗热克是波兰*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著名的戏剧《探戈》可谓现代版《哈姆雷特》。”
——《纽约时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