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62.9 6.4折 ¥ 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郝戎 编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4798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8505072
上书时间2024-12-28
读过这本论文集后,产生了不少令我欣喜的收获和感想,因此,我想把这篇序文写成一篇读书笔记。
1
中央戏剧学院版的《樱桃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当然,导演是俄罗斯著名导演彼得罗夫,符合“经典剧目十著名导演”的成功模式;演员都是中戏表、导演系才华横溢的中、青年教师。但当我想到契诃夫的影像不时地在舞台上的那条硕大无朋的白绸子上闪现,又读到为本剧作音响设计的杜思亮老师写下的这一段文字后,我就恍然大悟了: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整个创作过程,心中仍感受到一股力量,每个人都是如此地尊重戏剧,热爱舞台,力求把自己好的一面留在这片“樱桃园”里。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樱桃园》的个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那句“要爱心中的艺术”的名言,而且也想起了在《樱桃园》里演了一辈子拉涅夫斯卡娅的契诃夫夫人克尼碧尔说过的一句话:“演契诃夫的戏很难,仅仅凭自己是个有演技的演员还不够,需要热爱和感受契诃夫。”
你读过这些书稿,你就能感受到,参加中戏版《樱桃园》的所有演职人员,都是在心中“热爱和感受契诃夫”,这是这个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的保证。
2
我2014年有幸观赏了这场《樱桃园》的演出,像所有的观众一样,被洛巴兴的扮演者郝戎老师在第三幕中“割破麻袋、尽情挥洒樱桃”的精彩表演所震撼。我还联想到了契诃夫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在幕中有一支猎枪,那么在后一幕这支猎枪应该打响。”戏一开场我们就看到舞台的台面上放着12只麻袋,我已经预感到它们肯定不仅仅是在舞台上供演员当椅子坐的支点,它们也许就是契诃夫所说的终究要“打响”的“猎枪”。果不其然,“猎枪”在第三幕通过演员的汪洋恣肆的精彩表演而“打响”了。
这也是因为彼得罗夫导演认识到了洛巴兴一角与他在第三幕中那段长篇独白的重要价值,而这也是符合契诃夫创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初衷的。契诃夫很重视洛巴兴这一角色,普希望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饰演这个角色。这次郝戎老师接受导演彼得罗夫的嘱托,出色地完成了角色的创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是在随着时代一道前进。彼得罗夫显然也是斯氏的“心理现实主义”体系的奉行者,但他的《樱桃园》却是彻底打破了镜框舞台的束缚,它所呈现的写意舞台的空灵的诗意,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活着的时代无法想象的。究竟彼得罗夫是如何“在写意的演出样式中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是如何“在现实主义的根基上,向表现主义拓展”的,我们可以从杨硕老师和李珊老师撰写的两篇论文中,得到充分的答案。
中戏教师版《樱桃园》的成功演出获得了普遍赞赏,但在赞赏的时候,总会着眼于“成为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如果我们读了《<樱桃园>舞台艺术研究》这本“这次成功探索”的参与者写的论文,就会发现,中戏版《樱桃园》的成功演出,远远超出了“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这台演出是近年来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本论文集将是中国契诃夫戏剧研究者们的一本书。
“以实践促理论,以创作促教学”之践行
——中戏《樱桃园》表演创作札记
走进大师的《樱桃园》
——关于角色创造的心得
理性的分析,感性的认知
——对中戏版《樱桃园》剧本分析工作的梳理
静谧中的激情
——《樱桃园》中瓦莉雅的角色情感体验与体现
从自我出发,走向角色
——《樱桃园》角色创作谈
对话加耶夫
导演如何在写意的演出样式中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以中戏版《樱桃园》演出艺术特色为例
彼希克的八次上场
导演对于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
——浅析中戏版《樱桃园》的导演创作
赋予经典历久弥新的魅力
——《樱桃园》的人物解释与呈现
《樱桃园》中的人物塑造
美好生活的记忆
——《樱桃园》中菲尔斯的创作札记
创作“小”角色内心的“大”世界
——记“亚沙”角色性格化创作
《樱桃园》舞台设计笔记
典型形象的视觉外化
——《樱桃园》男性角色四人行
舞台灯光的“虚”与“实”
——以中戏青年教师版话剧《樱桃园》为例
浅谈戏剧音响设计中音效素材空间感的塑造及应用
——以话剧《樱桃园》为例
论话剧《樱桃园》制作管理的协调
信笺中的《樱桃园》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是在随着时代一道前进。彼得罗夫显然也是斯氏的“心理现实主义”体系的奉行者,但他的《樱桃园》却是彻底打破了镜框舞台的束缚,它所呈现的写意舞台的空灵的诗意,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生活着的时代无法想象的。究竟彼得罗夫是如何“在写意的演出样式中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是如何“在现实主义的根基上,向表现主义拓展”的,我们可以从杨硕老师和李珊老师撰写的两篇论文中,得到充分的答案。
中戏教师版《樱桃园》的成功演出获得了普遍赞赏,但在赞赏的时候,总会着眼于“成为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如果我们读了《<樱桃园>舞台艺术研究》这本“这次成功探索”的参与者写的论文,就会发现,中戏版《樱桃园》的成功演出,远远超出了“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这台演出是近年来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本论文集将是中国契诃夫戏剧研究者们的一本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