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9.6 5.1折 ¥ 5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潘东音 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96482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8503476
上书时间2024-12-28
潘东音
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现为浙江音乐学院音教系),曾在全国核心期刊《教育发展研究》上,发表论文《音乐——教育园中的一片绿洲》,著有《琴童妈妈的金钥匙》、《琴童妈妈的金钥匙》修订版、《琴童的秘密——习惯是怎样练成的》,多年来致力于儿童钢琴教育,积极探索儿童钢琴教育新思路。
攻略一 辨错篇
讲 错音的辨析
节 错音“缤纷”录
第二节 要防错,先辨错
第二讲 不要说“如果”
节 如何摆脱错音的“轮回”
第二节 如何把握琴童课外练习的质量
第三讲 不要让暂时的错音成为学琴阻力
节 快乐需要有前提
第二节 因错生“挫”的原因在哪里
第四讲 高效下的次品
节 “高效”的标准
第二节 如何提高练琴效率
攻略二 防错篇
防错 部 换个角度看错音
讲 错音不错
节 以患为利
第二节 防错的措施
第二讲 小中见大
节 考级不是一个简单追求的目标
第二节 练琴是一种细节 管理
防错第二部 澄怀观道
讲 如何唤起琴童的独立意识
节 为什么登台表演会紧张
第二节 如何协调琴童渴望成功与有限能力之间的平衡
第二讲 不能提升琴童自我感受的进步十分危险
节 树立主观意识,学会自我发现
第二节 独立意识的培养
防错第三部 问题就是答案
讲 错是另一种开始
节 欲擒故纵
第二节 借错抗错
第二讲 无为无不为
节 成就意识的培育
第二节 关于弹奏中的放松问题
攻略三 抗错篇
讲 出错与琴童的个性特征有关联吗
节 知错不改,还是知错难改
第二节 深入发展,辨“症”定位
第二讲 有教无类
节 活泼好动类
第二节 漫不经心类
第三节 敏感叛逆类
参考文献
潘东音
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音乐系(现为浙江音乐学院音教系),曾在全国核心期刊《教育发展研究》上,发表论文《音乐——教育园中的一片绿洲》,著有《琴童妈妈的金钥匙》、《琴童妈妈的金钥匙》修订版、《琴童的秘密——习惯是怎样练成的》,多年来致力于儿童钢琴教育,积极探索儿童钢琴教育新思路。
抗错篇
这里,不妨再以青年钢琴家沈文裕童年学琴的往事作为—佐证。
沈文裕五岁学琴,仅仅一年就考出六级,这在同龄学琴的孩子中,堪为凤毛麟角。据他的父亲回忆:“沈文裕弹琴,凡是喜欢的曲子,一弹就会。不喜欢的,哪怕很简单的,都弹不下来。”可见他学琴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个性十足。当沈文裕以天才琴童的身姿拜师郑大昕教授门下时,郑教授即敏锐地发现他的学习问题:“虽然聪明,但是节奏比较乱。”于是便为他设计了一整套的学习标准,要求沈文裕“每一首练习曲、每一首曲子都分成速度、力度、节奏、乐感、背谱、层次、完整性……分别打分”(《鲍惠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二集)。显然,这些都是极有针对性的安排,都是为其治“乱”而采取的措施。分门别类,便于控制;至于打分,是因为小孩子好强,每个方面都想得好分,这种方法自然能激发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应当说,郑大昕教授的教学眼光是非常敏锐的。童年时的沈文裕好学、优秀的背后,却又展现出他天真的执拗。据他自己回忆:“当时我弹《蝴蝶》,觉得很过瘾。我弹得飞快,简直像蜜蜂一样!还二十多小节都不换踏板。”这种弹奏速度,恐怕一般成人也难以做到,但沈文裕却应付自如。难怪他后来与郑大昕教授初次见面时,当听得郑老师说他没有另几个小孩弹得规范时,立马脱口而出:“我比他们弹得快,弹得好。”真是童言无忌!然而他那天真执拗的情形,又显现了某种学习缺陷。郑教授在收下他时,对此已经一目了然,并且胸有成竹。
据沈父回忆:“郑老师每次课都给沈文裕留一首练习曲和一首奏鸣曲里一个乐章的一半。但沈文裕每次一弹就是三个乐章。郑老师就有点生气,说他不听话。”怎么不听话呢?除了“一弹就是三个乐章”之外,沈文裕曾说:“我小时候对练习曲、基本练习,什么施密特、科尔托、玛格丽特·朗的基本练习就是没兴趣。”这样反常的情形,显然是每一个儿童钢琴老师所不容许的。这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学琴中天真执拗的学习意识了,而是明显的叛逆倾向。那郑教授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沈文裕说:“后来我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一弹就弹下来了,郑老师也就不再提那些基本练习了。”(《鲍惠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二集)
说真的,当时我看到这里,对郑大昕教授收放自如的教学技巧由衷感到佩服。试想,换作另外一位老师,能允许一位琴童超越基本练习的训练吗?即便遇到的是类似沈文裕的琴童,但谁都知道,学钢琴必须反复通过扎实的基本训练,以夯实必不可少的弹奏技巧,这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学琴规律。哪怕是钢琴家,也需要重温必要的基本训练,但郑教授却允许他不这么做!这就是古代武学中的剑走偏锋。不过,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规律就是规律,随意打破规律未必可取。我不想对此做出针锋相对的辩驳,只是想问大家,如果当初郑教授坚持要让沈文裕进行这些基本训练,后果会怎么样?
沈文裕那种对“基本练习就是没兴趣”的叛逆倾向,能得到有效的改观吗?还是相反,这种叛逆会日益加剧?恐怕没有人能说得准。
既然如此,那么眼看沈文裕能够将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一弹就弹下来了”,岂不就趁水涨船高之时,来个顺水推舟更好吗?
我想这就是郑教授的高明之处,凡事强调适应性。老师务必从实际出发,不宜紧紧盯着琴童的课堂纪律,也不应一味着眼于解决他们的弹奏问题,而是顺着他们的学习思维,把他们从固定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当然,“解放出来”不是放任自由,我在前面提到的“分门别类,便于控制”,就是意在说明郑教授从一开始就有了专门针对沈文裕的教学方法。这套方法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即非常及时地为他建立起一套学琴系统,而不是去着重解决沈文裕当时弹奏并不规范的问题,纠结在弹奏中出现的错音。诚然,建立系统并不意味着学琴从此就顺天应时,凡事大吉。沈文裕在 9岁演出时还出现“折指”的状况,可见他那时手指的支撑力尚有欠缺,但这并没有妨碍其深入学习。据沈父回忆,沈文裕对自己喜欢的曲子入迷得不得了,郑老师留了《莫扎特的协奏曲》(K.488)的作业,他连夜都在看谱……
这里值得老师思考的是,为什么沈文裕在出现“折指”的情况下,学琴的热情依然高涨不已?那就是郑教授及时为他找到了正确的自我定位,即激励发挥其自身擅长之处,同时,有效地“控制”他的喜爱。一般来说,擅长是一种能力,喜爱则是一种情绪。能力相对稳定,而情绪则容易异化,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就像沈文裕,他在学琴中流露出来的喜爱,显然很执拗,具有明显的“叛逆倾向”,如果不注意到这一点,即便他能顺利发挥长处,也很难做到正确“定位”。因此,要对琴童“定位”,按照教育心理学来说,正确的判断是“支架”搭建的前提,也是“支架法”运用的准则。
由是不难发现,为什么许多琴童努力学习,但却少有收获,总是在老师“继续努力”的鼓励声中蹒跚、踯躅?或许原因便出在老师的教学上。他们虽然发现了琴童在弹奏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但没有为其做出正确的“定位”,没有使琴童懂得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又在哪里,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什么是紧急的问题。由于缺失“定位”,琴童在主观意识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往往练了很多,收获却很少。
需要说明的是,我以郑教授对沈文裕的钢琴教学为例,并不是让年轻的老师对郑大昕教授的教学方法如法炮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而是希望通过这一教学案例,引起大家对儿童钢琴启蒙教育的思考。郑教授这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却稳健地为沈文裕搭建起了学琴的“支架”,这一“支架”有效而
直接地为这位天才琴童建立起合适的学琴系统,让他逐渐学会调整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度,大大提升了弹奏水准。毋庸置疑,教育心理学提倡的“支架法”,对处于“敏感叛逆”的琴童来说,值得借鉴运用。根据郑教授对沈文裕的教学实例,我贸然将“支架法”归纳为这样三点,以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产生原因”与“影响因素”的不同点,以便找到问题存在的实质内涵,确定什么是重要问题,而不被那些貌似“紧急”的问题所缠绕。
二、及时了解掌握琴童的个性特征,由是把准教学策略,确定从哪几个方面去引导琴童发挥自身的能力优势。
三、建立“支架”,意在帮助琴童建立钢琴学习条理,因此其主体应该是琴童,老师只是外在的支持。随着琴童的能力巩固、成长,原先的支架便要及时撤退、更换。
诚然,仅凭这样三点来窥探教育心理学中的“支架法”,可谓挂一漏万!但运用“支架法”的目的是建立制定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案,则又是毫无疑问的,这套方案应能回答以下问题:
决定教什么?
授课的目标是什么?
如何制定授课目标?
如何准备?
由此可见,老师自身的弹奏艺术高超固然重要,但懂得教学管理的艺术更重要,教学管理不是简单的批评、表扬、监督、纠错、范奏和辅导,而是要着力培育增强琴童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学、问、思、辨、行的学习之道,于是,便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扩展学习的视角,从而确立学习的自我定位。
可以说,确立学习的自我定位,对每一位琴童都十分重要。这里,不妨再回到前面案例中那位“受不了委屈”,产生逆反心理的琴童弯弯。当老师要求她勤练、苦练时,她认为难以接受,因此一方面在练习时为自己确立一道标准——尽量不出错,一方面又深深陷入未被老师认可的焦虑中。这种好强的逆反心理,实质上是一种盲目的不自信的表现。谓之盲目,因为她对“不出错”的真正含义并不理解;谓之不自信,那是因为她把自己的学琴目标依附在老师的认可上。这二者都说明了琴童的学习定位严重缺失。值得注意的是,当她的妈妈以“成就设计”(让弯弯参加学校演出)去驱动其学琴的动力时,却仅仅是以纠错、提高音乐表现力为主要目的,看似稳扎稳打,其实显得碎片化。
因为,在她确立的目标之下,并不能让琴童懂得什么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那么,“支架法”能解决弯弯的问题吗?是否能够帮她找到自我定位?反观郑大昕教授针对沈文裕的“支架法”设计,我们不难看出,要建构支架,首先需要解决如下问题:琴童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个学习目标与其个性倾向有何关联?有了这样的前提,便可以支架起一个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系统,让琴童懂得如何自我定位,又如何在学习中有条不紊地深入展开。这里根据郑教授的设计,我再作一些归纳阐发:
一、为琴童对弹奏知识的理解提供概念框架,如对每一首曲子,从速度、力度、节奏、乐感、背谱、层次、完整性方面进行分门别类,力求对相对复杂的学习进行分解,做到复杂问题简洁化。
二、注意使琴童在不能圆满完成任务时也能够保持学习的快乐,并帮助他们从中认识到自己潜在的发展空间,巩固其自我定位的独立意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借鉴并运用一些名家的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可以肯定地说,依样照搬是无助于解决琴童类似却又不尽相同的学习问题的,甚至还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当老师面对琴童在学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首先需要考虑他们不同的个性差异,以便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关键的是,老师不仅要以借鉴的教学方法来传授具有实用性的弹奏技巧,更要提供能量和精神,使得琴童在深刻的感受中顺利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