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画地为牢(现代人小丛书)
  • 【现货速发】画地为牢(现代人小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画地为牢(现代人小丛书)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9 7.4折 39 全新

库存37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 多丽丝·莱辛 著,田奥 译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17098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27889513

上书时间2024-12-2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莱辛回望20世纪,回顾她这一生,看到的是一系列大型群众事件、情绪的舞动、狂热的党派热情连绵起伏。这些事情的不断上演使我们无法理性思考。

在本书中,莱辛阐述了作为人类的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如何频繁地受到人类野蛮本能的控制?心理学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又如何被专家们利用,变成施加在我们身上的诡计?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一再重复党同伐异的历史?

透过分享她的生命经验、政治生活、思想历程,以及对于社会的敏锐观察,结合*的心理学实验、有趣的历史掌故,莱辛为这个分裂的时代绘制了一幅肖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世界和自身的可能性。

 

关于“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老大哥”的普遍统治并没有出现,但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却欣然降临,人们生活在感官刺激的消费景观中,而自己也欢乐地成为这景观的一部分却不自知。

300年的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许多过去年代不可想象的权利和自由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但它的问题却也伴随着这些进步同时裸露出来,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摆脱的困惑。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1961年起,加拿大广播公司、阿南西出版公司和多伦多大学梅西学院共同发起了“梅西公民讲座”项目。围绕全球经济、家庭、债务与财富、生物生态、伦理、民主社会、公民权利等与当下公共利益关切的议题,“梅西公民讲座”邀请到一群世界一流的知识分子做客加拿大广播电台的《观点》(Ideas)节目,就其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展开面向公众的演讲。虽然所涉领域广泛、问题驳杂,但在根本上,这些简洁、犀利、普适的讲话无一不致力于探究:当下的我们被什么样的观点所形塑?我们又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类?

在阿南西出版公司的支持下,这些演讲以出版物的形式流传下来,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惜这一系列公民读本迟迟未被系统性地引进中国。三辉图书几年前开始陆续推进这一工作,从中选取了对今日国内读者尤有启发的首批12本,组成这套“现代人小丛书”系列的*部分。作者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我们没有将其定位为一套传统的公民读本。它也并非是对某一学科内部基础常识的梳理,而是针对现代社会中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却具威胁性的事物或状态提出的批判性思考。它们讲述的是即便人们已经有了基本政治权和社会经济权之后,现代社会依旧没有摆脱的工具理性的“铁笼”命运,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命运。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愈发复杂、分裂、充满困惑的时代,彼时的洞见和警醒却未显过时。在充满困惑和迷雾的生活中保持批判的理性和审慎的乐观,以及,更重要的,保持并回归自我的本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无需等待立刻去做的事情。

这里有作为一个公民,你应该知道的一切。

三辉书系·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M. 富兰克林)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拉尔斯顿·索尔)

4《培养想象》(诺思罗普·弗莱)

5《偿还: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6《历史的回归:二十一世纪的冲突、迁徙和地缘政治》(詹妮弗·威尔什)

7《叙事的胜利——在大众文化时代讲故事》(罗伯特·弗尔福德)

8《效率崇拜》(珍妮丝·格罗斯·斯坦)

9《现代性的隐忧》(查尔斯·泰勒)

10《设计自由》(斯塔福德·比尔)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19192013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父母为英国人,5岁时,随父母移居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非洲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5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16岁开始工作谋生,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翌年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步入文坛,一举成名。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引起剧烈反响。除了创作小说以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创作绵延半个世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而对人类处境的透彻理解则贯穿始终,200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另有《金色笔记》《天黑前的夏天》《特别的猫》《幸存者回忆录》等。


 


译者简介: 


田奥,华东师范大学电影学硕士,另译有《技术的真相》《夜莺的爱》。




目录

当未来他们回望我们


你们该死,我们得救


熟视无睹


群体意识


社会变革实验室


未经省察的共产主义精神状态遗产




内容摘要
莱辛回望20世纪,回顾她这一生,看到的是一系列大型群众事件、情绪的舞动、狂热的党派热情连绵起伏。这些事情的不断上演使我们无法理性思考。


在本书中,莱辛阐述了作为人类的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如何频繁地受到人类野蛮本能的控制?心理学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又如何被专家们利用,变成施加在我们身上的诡计?我们如何沦为群体意识的囚徒,一再重复党同伐异的历史?


透过分享她的生命经验、政治生活、思想历程,以及对于社会的敏锐观察,结合*的心理学实验、有趣的历史掌故,莱辛为这个分裂的时代绘制了一幅肖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视世界和自身的可能性。


 


关于“现代人小丛书”


全球思想领袖的极简公民课


引导批判性思考,探索现代人的善好生活


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奥威尔在《1984》中预言的“老大哥”的普遍统治并没有出现,但赫胥黎所预言的《美丽新世界》却欣然降临,人们生活在感官刺激的消费景观中,而自己也欢乐地成为这景观的一部分却不自知。


300年的现代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许多过去年代不可想象的权利和自由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但它的问题却也伴随着这些进步同时裸露出来,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摆脱的困惑。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1961年起,加拿大广播公司、阿南西出版公司和多伦多大学梅西学院共同发起了“梅西公民讲座”项目。围绕全球经济、家庭、债务与财富、生物生态、伦理、民主社会、公民权利等与当下公共利益关切的议题,“梅西公民讲座”邀请到一群世界一流的知识分子做客加拿大广播电台的《观点》(Ideas)节目,就其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展开面向公众的演讲。虽然所涉领域广泛、问题驳杂,但在根本上,这些简洁、犀利、普适的讲话无一不致力于探究:当下的我们被什么样的观点所形塑?我们又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类?


在阿南西出版公司的支持下,这些演讲以出版物的形式流传下来,在西方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惜这一系列公民读本迟迟未被系统性地引进中国。三辉图书几年前开始陆续推进这一工作,从中选取了对今日国内读者尤有启发的首批12本,组成这套“现代人小丛书”系列的*部分。作者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哲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


我们没有将其定位为一套传统的公民读本。它也并非是对某一学科内部基础常识的梳理,而是针对现代社会中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却具威胁性的事物或状态提出的批判性思考。它们讲述的是即便人们已经有了基本政治权和社会经济权之后,现代社会依旧没有摆脱的工具理性的“铁笼”命运,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命运。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愈发复杂、分裂、充满困惑的时代,彼时的洞见和警醒却未显过时。在充满困惑和迷雾的生活中保持批判的理性和审慎的乐观,以及,更重要的,保持并回归自我的本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可以无需等待立刻去做的事情。


这里有作为一个公民,你应该知道的一切。


三辉书系·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M. 富兰克林)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拉尔斯顿·索尔)


4《培养想象》(诺思罗普·弗莱)


5《偿还: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6《历史的回归:二十一世纪的冲突、迁徙和地缘政治》(詹妮弗·威尔什)


7《叙事的胜利——在大众文化时代讲故事》(罗伯特·弗尔福德)


8《效率崇拜》(珍妮丝·格罗斯·斯坦)


9《现代性的隐忧》(查尔斯·泰勒)


10《设计自由》(斯塔福德·比尔)



 


 



主编推荐

著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19192013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父母为英国人,5岁时,随父母移居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非洲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5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16岁开始工作谋生,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翌年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步入文坛,一举成名。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引起剧烈反响。除了创作小说以外,莱辛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等,创作绵延半个世纪,作品众多,题材广泛,而对人类处境的透彻理解则贯穿始终,2007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另有《金色笔记》《天黑前的夏天》《特别的猫》《幸存者回忆录》等。

 

译者简介: 

田奥,华东师范大学电影学硕士,另译有《技术的真相》《夜莺的爱》。



精彩内容
 曾经有一位受人尊敬、十分富有的农民,他有全国上下养得最好的畜群,大陆南边的农民都来向他讨经验。这故事发生在南罗得西亚,也就是现在的津巴布韦,我长大的地方。时间是在“二战”后不久。
我与这位农民及他的家人相熟。他祖上是苏格兰人,所以决定从苏格兰引进一种十分特别的公牛。当时科学还未发展到能将配种小牛犊打包从一个大陆寄到另一个大陆的地步。这小野兽没过多久就运来了,当然是通过空运,它受到了由农民、亲友和专家组成的迎接委员会的欢迎。
为了它,农民花费了一万英镑。我不清楚现在的情况如何,但在当时,这对一个农民来说是一笔极大的开销。小公牛得到了一个专门为它打造的牛棚,它是一头结实的、令人惊叹的动物,表现得十分活跃。据说,它喜欢被人挠后脑勺的部位,但挠痒者得离它一定的距离,站在围栏外拿一根长棍挠。它有专属的牛倌,一个大概12岁的黑人男孩。一切都很顺利,很明显这头公牛将成为一整群达到要求
的牛犊的父亲。它一直能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这些游客会在周目的下午开车过来,站在牛栏外,对着这头惊人的野兽啧啧称奇,毕竟它看起来强健无比却又十分温顺。但是不久后,这头公牛毫无征兆、难以理解地杀死了它的牛倌,那个黑人男孩。
人们举行了一场类似法庭审判的活动。男孩的家属要
求赔偿。他们得到了赔偿,但事情并没有这样结束。农民决定屠宰这头公牛。事情传开了,许多人到他跟前来为这头无与伦比的野兽求情。毕竟,公牛是会突然发狂的,这是天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小牛倌事先也被警告过,一
定是他没有小心看管。很明显,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杀了它,所有的努力,所有潜在的可能,更别提已经花费的资金,都付诸东流了——何苦呢?
正像我说的,这位农民可不是什么无知者和土包子。
此外,他和他那一类人——居于统治地位的白人小群体——一样花大量时间责骂生活在他周边的黑人,认为他们原
始、落后,信仰异教,诸如此类。
但他所做的事——因为一头动物犯下恶行而判处它死刑——却能回溯到人类历史的远古时期。太过久远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的源头究竟在哪儿,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始于我们尚不能完全区分人类与动物的时候。
朋友和其他农民婉转提出的建议都被农民的一句话简
单回绝了,“我知道如何分辨善恶,谢谢你”。
我还想讲另外一个事件。在“二战”快结束时,有一
棵树被人们判处了死刑。这棵树与贝当将军有联系,后者曾是法兰西的拯救者,后来却成了法兰西的叛徒。贝当被捕时,这棵树也以通敌卖国罪被庄严地宣判并处死。
我常会思考这些事件:它们代表了那些似乎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去意义的事情。无论何时,当事情进展平稳——我说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活动——一种可憎的原始主义就突然涌现出来,人们回到野蛮状态。
这就是我想在本书前五篇文章中谈论的东西: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我们有多频繁、多深入地受到自己野蛮过去的控制。有时,我们似乎毫无出路,我们急速地收集关于自身的知识——太急速了以至于没有完全吸收——不仅是关于作为个体的自己,还有群体、国家,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自己。
在这样的时代,光是活着就够让人恐惧了,我们甚至无法将人类视作怀有理智的生物。从天到地,我们看到的都是残忍和愚蠢,直到这世上再也瞧不见其他事物,只有——我们已无法制止的无所不在的野蛮状态。然而,尽管我认为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恶化,但恰恰是因为世事之骇人已使我们过于沉迷,以致忽略——或者说没太注意——一种同样强大的反向力量,简而言之,就是理智、正常与文明的力量。
当然,我知道当我说出这些词语时,一定会有人低声咕哝:“啥?这女人一定疯了,才会在我们身处的这一团乱麻中看到好的东西。”P3-6

媒体评论

媒体及名人推荐: 

莱辛以史诗诗人般的女性视角、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怀疑精神剖析了一种分裂的文明……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

 

莱辛有一流的批评头脑,她对社会和政治的观察犀利无比。

——《迈阿密先驱报》

 

莱辛位列1945年以来英国50位*伟大的作家之一。

——《泰晤士报》

 

莱辛是诺贝尔奖的理想赢家。毕竟,这个奖是关于理想主义的,并且是建立在作家能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之上的。莱辛可以把世界描绘成一个恐怖分子的恐怖之地,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暴力,而战争充斥这个星球。但她永远不会放弃这个星球可能会更好的希望,即使她不得不通过想象其他星球来显示这是如此可能。

——《每日邮报》

 

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写作的年轻女性来说,多丽丝·莱辛简直就是文学的女神。

——苏珊·斯旺(加拿大作家),《多伦多星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