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民间美术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9.9
6.8折
¥
5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孟祥玲、孙薇、富尔雅、温丽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08298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27874811
上书时间2024-12-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广告和艺术设计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产业,在国际商务交往、促进影视传媒会展发展、丰富社会生活、拉动内需、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广告和艺术设计产业以其强劲的上升势头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活力的绿色朝阳产业。
民间美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是所有美术形式中群众性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地域广阔、民族地域特征鲜明、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美术既是一种传承历史和人类文明成果的手段,也是陶冶性情、提高文化含量的上佳方法。民间美术不只是作品,而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结晶。
在艺术设计中,“中国特色的创意”是核心的部分,要想学好设计必须掌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知识。保障我国艺术创作的顺利运转,加强设计师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设计民族化、风格化的进程,提高我国艺术设计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这既是设计行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本书作为高等教育视觉传达专业的特色教材,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严格按照*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精神,针对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特殊要求和就业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既注重系统理论知识讲解,又突出综合技能培养,力求做到“课上讲学结合,重在方法掌握;课下会用,能够具体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这对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具有特殊作用。
民间美术是高等艺术院校重要的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也是广告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本书共八章,全书从概念、分析、赏析、方法、训练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民间美术的演变发展与应用,具体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概述、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民间美术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实用类民间美术赏析、装饰类民间美术赏析、民俗类民间美术赏析、民间美术的创作实践、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基础知识,并注重通过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应用技能与能力。
由于本书融入了民间美术的实践教学理念,力求严谨、注重与时俱进,具有内容丰富、案例经典、继承传统、深挖内涵精髓、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间美术实际应用等特点。因此,本书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教材,对于广大广告和艺术设计从业者也是一本的创新设计基础训练指导手册。
本书由李大军筹划、并具体组织,孟祥玲和孙薇主编,孟祥玲统改稿,富尔雅、温丽华为副主编,由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吴晓慧教授审订。编者编写分工:牟惟仲编写序言,温丽华编写章和第八章,孙薇编写第二章和第六章,孟祥玲编写第三章和第四章,富尔雅编写第五章,张宇编写第七章,刘海英、张宇、肖禹臻、白斌、王冲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图片,李晓新负责文字修改、版式调整、制作教学课件。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民间美术的书刊、网站资料,精选收录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作品,并得到有关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致谢。为配合教学提供了教学课件,读者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com.cn)免费下载。因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9年4月
导语摘要
本书结合民间美术的演变发展与应用,具体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艺术体系、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实用类民间美术、装饰类民间美术、民俗类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赏析与创作实践、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基础知识,本书既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教材。
商品简介
本书结合民间美术的演变发展与应用,具体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艺术体系、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实用类民间美术、装饰类民间美术、民俗类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赏析与创作实践、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基础知识,本书既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孟祥玲: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讲授图案基础、构成艺术、变形设计、装饰画设计、壁画设计、漆艺基础、漆画设计、金属工艺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间艺术课程,出版《装饰图案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漆艺基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居室装饰画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曾在《大家》、《思想政治教育》、《包装工程》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孙薇: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专业教师,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很强。讲授图案基础、构成艺术、装饰画设计、壁画设计、漆画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间艺术课程,出版教材《装饰图案设计》、《电子表格Excel》,曾在《大家》、《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探索》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富尔雅,硕士学历,东北林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 讲师,从事环境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模型设计、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间艺术、水景与绿化设计等课程。参与编写设计素描等规划教材。
温丽华:硕士研究生
目录
章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
节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民间美术的类型
第二章 民间美术的艺术体系
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思想起源
第二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
第三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
第三章 民间美术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
节 灵活的艺术思维
第二节 完美的美学表现
第三节 表现内容常常带有吉祥的寓意
第四节 善于运用对称与均衡的造型手段
第五节 高超的工艺技法
第六节 丰富的材料语言
第四章 实用类民间美术赏析
节 漆器
第二节 陶器
第三节 瓷器
第五章 装饰类民间美术赏析
节 雕刻
第二节 刺绣
第三节 布艺
第四节 首饰
第六章 民俗类民间美术赏析
节 木版年画
第二节 风筝
第三节 剪纸
第四节 泥塑
第五节 面塑
第七章 民间美术的创作实践
节 民间美术创作素材的积累
第二节 民间美术创作的方法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构图设计
第四节 民间美术的分类表现
第五节 民间美术的风格化表现
第八章 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节 民间美术传承的意义
第二节 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结合民间美术的演变发展与应用,具体介绍: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艺术体系、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实用类民间美术、装饰类民间美术、民俗类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赏析与创作实践、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等基础知识,本书既适用于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企业和广告艺术设计公司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岗位培训教材。
主编推荐
孟祥玲: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讲授图案基础、构成艺术、变形设计、装饰画设计、壁画设计、漆艺基础、漆画设计、金属工艺品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间艺术课程,出版《装饰图案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漆艺基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居室装饰画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年。曾在《大家》、《思想政治教育》、《包装工程》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孙薇: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专业教师,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很强。讲授图案基础、构成艺术、装饰画设计、壁画设计、漆画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间艺术课程,出版教材《装饰图案设计》、《电子表格Excel》,曾在《大家》、《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与探索》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
富尔雅,硕士学历,东北林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 讲师,从事环境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模型设计、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原理、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民间艺术、水景与绿化设计等课程。参与编写设计素描等规划教材。
温丽华:硕士研究生
精彩内容
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艺术特点、审美特征以及类型划分,为后期的深入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民间美术也是深沉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外在表象下蕴含的是风土人情、民族情怀。民间美术的“民间”二字并不是指生产的场所或地域,它代表的是创作行为中的精神内涵,这些内涵才是区分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形式的基本标准。
节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
一、 民间美术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民间美术”是一个相对狭窄的概念,它是指各个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延续至今且形成了自身特点。美术源自于远古先民对于美的追求,诞生之初就带有美化环境、坚守信仰、追求理想与愉悦民众的功能。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的出现,不同阶级群体的审美需求逐步出现了分化,美术的服务对象也大致分化为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因此,我们一般把美术分为“民间美术”与“宫廷官府美术”两大类。
中国民间美术是美术分类的一种特殊范畴,特指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信念和理想而创造,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美术形式。
广义上说,民间美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包括了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这两种美术类型在艺术表现形式和等级上并没有高低的区别。
民间美术的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因受等级制度的限制,它的材料选择与表现形式具有局限性,但是民间美术涉及了百姓生活的诸多领域,其中不乏令人惊艳赞叹的各种“绝活”,例如泥塑、风筝、竹编、剪纸、糖人、狮舞等,这些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形式传承至今,成为代表中国名片的艺术瑰宝,如图1-1~图1-3所示。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普通劳动人民心灵手巧,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艺术形式。在古代,民间美术相对于宫廷和士大夫美术,具有不同的审美表现性质;在近现代,民间美术更多地停留在世代相承的传统技艺表现,与受过学院式艺术教育的专业作者在创作重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在当代艺术中,随着信息交流的频繁与活跃,民间美术手口相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前面提到民间美术起源于原始美术,诞生于古代先民的生活实践,先具有的是实用性的特征。原始人处于文化启蒙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探索与创造是缓慢而坚定的。劳动可以获得食物和安全,是原始人保证自己生存下去的必要手段。因此,对于劳动工具的创造与改造成为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项技能。在漫长的探索与实践中,原始人发现匀称、光滑、锐利的工具使用起来既顺手又高效,具有特别好的实用性,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照这种标准发展。
对实用性的追求慢慢使得均衡、对称、提炼等朦胧的审美观念开始建立。原始人开始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萌生出审美活动,并进一步升华出了对视觉愉悦的美感追求,要求造物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例如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把这种技术应用于工具和武器制作,随后逐渐开始尝试用于穿孔贝壳和兽骨,以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突出自己,吸引异性的同时也达到愉悦自己的目的。
精美的原始陶器也是这种朴素审美观念的产物,例如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它们不但带有巫祭的色彩,在造型上也具有对称感、和谐感与韵律感。这些原始时期的石珠、穿孔兽牙、项链、彩陶等都是民间美术的初形态,它们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介入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如图1-4~图1-6所示。
随着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原始美术开始逐步发展,它不仅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对实用性的要求也慢慢从单纯的物质方面进化到了精神领域,产生了审美要求。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朴素平等的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高低贵贱的等级社会慢慢形成,原始美术也开始针对不同的服务阶层,产生了裂变与分化,民间美术的雏形开始出现。
但是,此时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的分界并不清晰,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直到现代,很多民间美术依然残留着原始艺术的遗迹,例如傩戏里的服装与面具、陕北地区的民间剪纸和泥塑等,就明显地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带有的充满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如图1-7~图1-9所示。
民间美术的真正形成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确切地说是开始于殷商时期。伴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开始出现,人们在社会中被划分为贵族、平民与奴隶等阶层。这些阶层之间等级森严,无论住宅建筑装饰、服装装饰、车马装饰,还是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清晰明确的界限与要求。
这种阶级的划分也明确体现在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追求上,贵族美术与民间美术因此出现了鲜明的风格分化。贵族是统治阶层,他们的审美强调的是威严、高大、强势、显贵,例如青铜器就很好地表现出了贵族艺术的威严与震慑。民间美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平民,平民的生存状态普遍艰辛,所以古朴、简练、实用、选料低廉成为它主要的艺术特点,考古发掘的草席纹理遗迹就是民间美术特点的突出表现。
从殷商到近代,无论社会结构如何变迁,处于多数的始终是普通大众,以满足平民百姓审美和使用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美术因此出现了兴旺发展的趋势,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在美化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丰富人们自身的精神生活。
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战国时期色彩浓郁厚重的漆器,秦汉时期雕琢简洁大气的石雕、陶俑、画像石、画像砖等,其造型、风格沿袭了部分原始美术的特质,具有表达直接、寓意清晰、用料朴素的艺术特色;魏晋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者,他们文化修养较高,注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形成了飘逸、隽秀、儒雅的艺术风格。
但是大量的版画、木雕、雕塑、壁画的创作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民众之中的泥塑、竹编、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底层百姓之手。这些艺术形式造型简洁、用色明快、寓意吉祥,表达了市井百姓的心理、愿望、信仰、追求和道德观念。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民间美术,借此装饰、美化、丰富着社会生活,如图1-10~图1-13所示。
二、 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
民间美术是普通百姓为了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不同于华贵绚烂的贵族美术或风雅俊逸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扎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蕴含着淳厚质朴、率真大方、明快艳丽的艺术韵味,具有浓郁的乡土世俗气息。民间美术涉及了我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的婚丧嫁娶、节令庆典、礼仪宗教等社会生活,具有独立的美学风格,体现了百姓的虔诚信仰和美好愿望。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创新、延续、传承。民间美术作品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喜闻乐见是民间美术创作的重要内涵。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观察、体验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创作,而且必须遵循民间独特的审美习惯、审美尺度和审美规律。
民间美术需要展示自身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一般情况下要做到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的和谐统一。例如,在民间服饰的制作中,设计合理的裁剪首当其冲,上面附加的刺绣纹样和色彩搭配也需要恰到好处,娇嫩的图案与艳丽的色彩相得益彰,装点出引人眼球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自觉地把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很好结合的表现。
民间的建筑构件和陶瓷用品更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富裕的百姓拥有雕梁画栋的民居,花团锦簇的杯碟,而贫苦的百姓也会用朴素的年画和具有粗粝质感的土陶来装点生活,努力地于苦难中表现出对幸福与美的热切追求,如图1-14和图1-15所示。
民间美术的审美创作活动和其他功能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审美创作活动往往与创作心理和创作目的相结合,因此审美创作活动独立于其他功能活动。在不断加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不断丰富审美经验,不断提高审美创作的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越来越丰富与成熟。民间美术的审美活动有以下鲜明特点。
1.实用性居于主导地位
民间美术的产生、发展均与普通百姓的劳动与生活息息相关,相伴相随,它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又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美的创造过程中,先被考虑的一定是实用价值,即美的创造物首先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实现其使用价值;只有当使用价值被实现,才会进一步引申出满足精神愉悦功能的艺术价值,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民间美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就其主流来说,主要带有实用性的特点,始终遵循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共存与统一。尽管民间美术琳琅满目、形式多样,充满了艺术魅力,但是它的特征仍然是它的实用性。民间美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二者关系中首先指向的是使用价值,因此实用性始终居于首位,换言之,审美性从属于实用性。
民间美术的服务对象一般是平民百姓,他们的文化修养一般不高,又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所以民间美术的艺术功能往往依赖于其实用功能。也就是说,民间艺术品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然后才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所以民间美术的艺术宗旨是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为一体,是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和谐统一。
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原则,而民间美术的实用价值基本上是通过生活中的使用器物进行展现,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紧密围绕着社会化的世俗生活。对于大多数的劳动民众来说,器物重要的功能不是其审美意义,而是适应于社会生活的实用意义,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餐具、建筑构件,还是时令节气的年画、香囊,乃至婚丧嫁娶的服饰用品,所有这些都是百姓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实用性艺术品。
虽然少部分精品也会带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观赏艺术特点,但是受到阶级社会等级制度和财力的限制,在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使用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依然不会脱离实用性的特点。这些作品都是首先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而同时又融入了审美目的,在数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16和图1-17所示。
2.朴素单纯的审美追求
民间美术通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首要标准,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与此同时,民间美术还深深蕴含着中国文化创造的道德评判标准。民间美术中的艺术形象和形式都体现着普通民众对于幸福、圆满、富庶等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表现出对真、善、美的直接创意。
《国语·楚语》曰:“大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由此可见古人早认同的美即是无害,这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心愿,也是中国民间美术对于“美”的一种诠释,即“美”是具有功利性的。这种观念与德国康德美学关于美的“非功利性”观点直接对立。中国民间美术创作时表现美的意识是非常简洁、鲜明、强烈的。这里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美”的深刻内涵。
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间手工艺人受思想认知的局限,自身不可能具有抽象思维表达的高度和自觉,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往往是简单而直接,带有天然的自在意识和不容反思的自为特性。例如民间建筑中常见的各种雕花窗棂,就来源于百姓对田间地头、山林原野中随处可见的花卉的喜爱,这种喜爱自然产生,没有附加其他价值,引发了单纯热烈的审美
感受。
民间美术对于至善的追求诞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之中,美与善在主体意识中是尚未分裂的原始统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是其持续发展的无尽动力。通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的调试,关注与表达真善美的艺术评判标准自然而然地融合在民间美术的艺术创作中。以人为本,以善为根,表现人性的真是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取向,这决定了民间美术不是对客观世界简单概括的临摹与表现。
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和民间匠师对“真”与“善”的评价与认同为民间美术的“美”提供了保证,他们通过经验的直觉把握了美的意蕴,在求善中抵达了真,在真与善的统一中表现出美,而美又启示着真,存储了善。这种单纯朴素的审美追求使得民间美术作品中往往没有高瞻远瞩的说教,没有晦涩难懂的理念,民间社会的所有祝愿、所有期盼、所有福祉都可以直接表现,真善美在富有情趣和憧憬的和谐之中尽情表现,如图1-18和图1-19所示。
3.古朴稚拙的艺术表现形式
民间美术是扎根于底层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具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性质。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追求带有较强的自发和自在的原发性,决定了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类似原始艺术的古朴品质,即稚拙、自然、朴实等特征。
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美术的产生是自发和自在的,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求,这种需求使得民间美术的创作本身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表现。民间匠师在创作民间美术作品时凭借的是自己的智慧和技巧,既不炫耀工艺的精巧,也不刻意追求意境表达的深奥,他们往往尊重生活原型的特点,远比其他艺术更贴近现实生活。
民间美术基本表现的都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情景,任凭情感的自然流露,造型简单、直接,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与修饰,用直观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追求,保持着清新、质朴的特质,具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