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对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反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作者简介
蒋廷黻,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外交家,中研院院士。1912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9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后,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大使、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等职。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
目录
中国近代史
总 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1.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2.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3. 东西对打
4.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5. 不平等条约开始
6. 剿夷派又抬头
7.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 旧社会走循环套
2.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3.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4.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1.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2. 步步向前进
3. 前进遇着阻碍
4. 士大夫轻举妄动
5.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1. 李鸿章引狼入室
2.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3. 顽固势力总动员
4.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5.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6. 军阀割据十五年
7. 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1. 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2. 欧洲人的蚕食
3. 葡萄牙设法通商
4. 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5. 康熙帝的外交
6. 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7. 马戛尔尼来华
8. 英国输入鸦片
9. 鸦片战争前后
10. “抚夷”的难题
11. “剿夷”外交的代价
12. 俄罗斯侵吞国土
13. 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14. 尾言
琦善与鸦片战争
1. 引言
2.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3.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李鸿章
论国力的元素
知识阶级与政治
内容摘要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对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反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主编推荐
蒋廷黻,湖南邵阳人。历史学家、外交家,中研院院士。1912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9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后,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大使、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等职。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
媒体评论
蒋廷黻先生为中国近代史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基础,为旧中国的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新的观念,是一个开山的人。
——历史学家 郭廷以
这本近代史用对比的方法入手,一开头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鸦片战争之所以失败,因为:“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说那时的军队、政府是“中古”的,人们不会有异议;中华民族诚然是勤劳勇敢的,但就那时的生产关系及其社会状态来说,也是“中古的人民”,并非失言。我们对近代社会的各种关系,既要进行具体的研究,也应有全局的探索。
中国如何从“中古”的状态解脱出来,蒋廷黻继而在书中作了这样的论证:“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要向西洋人学习,改变中国过时了的事物,这是从林则徐以来逐步认识的道理,开始从科学技术着眼,然后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社会改革,由此而有“近代化”的总体上的要求和呼唤。蒋廷黻说洋务派“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进一步之后,就发现必须更进一步;再进一步,又必须再进一步”。洋务派虽然由军事工业而民用工业以至教育文化上的设施,其实远没有这样的完整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是在洋务运动后数十年才达到的。但是,要以“近代化”来改变“中古”的面貌,这是历史的逻辑。蒋廷黻在历史的推进中感知了这个逻辑,所以也就能触到近代中国的这个总要求。
——历史学家 陈旭麓
蒋廷黻对现代中国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而且在于为起步不久的近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参酌的分析框架。
——历史学家 沈渭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