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青铜时代
  • 【现货速发】青铜时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青铜时代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4 5.0折 48 全新

库存23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沫若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8606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9711311

上书时间2024-12-2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郭沫若在1934年至1945年十余年间研究先秦社会及学术思想的论文集,由重庆文治出版社于1945年3月初版,群益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2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天道观的研究,《周易》的制作年代,周代的诗歌、音乐和农业生产及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又收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权威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视。

本书是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下,对先秦社会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重要结晶。对于中国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研究有着积极的开拓作用,其中不少论断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郭沫若1892年11月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写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1945年出版《青铜时代》《十批判书》。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著作结集为《郭沫若全集》。



目录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周易》之制作时代


 


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驳《说儒》


 


墨子的思想


 


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


 


述吴起  


 


老聃、关尹、环渊


 


宋钘、尹文遗著考  


 


《韩非子·初见秦篇》发微


 


秦楚之际的儒者  


 


青铜器时代  


 


附录


 


《两周金文辞大系》序


 


周代彝铭进化观


 


彝器形象学试探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郭沫若在1934年至1945年十余年间研究先秦社会及学术思想的论文集,由重庆文治出版社于1945年3月初版,群益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2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天道观的研究,《周易》的制作年代,周代的诗歌、音乐和农业生产及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又收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权威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视。


本书是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下,对先秦社会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重要结晶。对于中国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研究有着积极的开拓作用,其中不少论断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主编推荐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郭沫若1892年11月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写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1945年出版《青铜时代》《十批判书》。1978年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著作结集为《郭沫若全集》。



精彩内容

先秦天道观之进展

 

 

生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在古代研究上对于资料的缺乏,已经在发着浩叹。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夏、殷距孔子时未远,已无十足的文献可征,但在孔子以后的礼家,对于夏礼殷礼却言之头头是道,甚至如唐、虞揖让,君臣赓歌,其表现在《典》《谟》上的俨然昨天的事情一样。这是表明了七十子的后学,在求学的态度上远不如其先师之有客观的精神。在现今传存的《尚书》中,所谓《虞书》和《夏书》都是战国时的儒者假造的,已经成为了定论。就是《商书》,除掉殷末的几篇而外,也都大有问题——这个问题我在本节中要附带加以解决。照现在由地下发掘及古器物古文字学上所得来的知识而论,大抵殷商以前还是石器时代,究竟有没有文字还是问题,《周书》上的周初的几篇文章,如《多士》,如《多方》如《立政》,都以夏、殷相提并论,夏以前的事情全没有说到。就是说到夏、殷上来,在详略上也大有悬殊,夏代只是笼统地说一个大概,商代则进论到它的比较具体的事迹。尤其是《无逸》与《君奭》两篇,叙殷代的史事,颇为详细,而于夏代则绝口不提。可见夏朝在周初时都是传说时代,而殷朝才是有史时代的。《多士》上周公的一句话也说得很明白,便是“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与册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史录,只有殷的先人才有,足见得殷之前是没有的了。单是根据这项周初的记录,我们要断定夏代还是传说时代,可说是不成问题的。断定夏代是传说时代,并不是说夏代没有。有是有的,不过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凡是传说,在时间的经过中是要受着多量的粉饰的,特别是夏代还有杞国那样的后裔存在,在后来文化进展了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祖先粉饰起来,那是毫不足怪的。孔子所说的“文献不足”的话,大约也就是可信赖的资料不足。而周末秦汉的儒者和礼家也就是把那些不可信赖的资料当成了信史,所以说起古礼古事来比周公、孔子更详。然而要说他们全无根据,他们也是多少有点根据的,所以也能博得一部分人的相信。

 

但关于殷代,我们却是很幸运,我们得到了一大批恐怕连孔子也不曾见过的殷代太史太卜们所留下来的记录。那便是自一八九八年以来由安阳小屯出土的在龟甲兽骨上契刻着的殷代卜辞。那项资料在初本是出于偶然的发现,是安阳的农民胡乱地挖出来的东西。有一部分很慎重的学者对于它取着怀疑的甚至否认的态度。但近几年来由于有计划的发掘,已经把地层的关系弄得相当明了,尤其是关于卜辞本身的研究已达到能够断代的地步,便是哪一片骨版是殷王的哪一代卜的都可以知道了。对于这项资料到了现在还要怀疑或否认,那和前几年的一般人把龟甲兽骨当成“龙骨”,拿来做药品的态度,是同样的不足取。因为那是恰好该当着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卜辞是卜的记录,殷人最为迷信,无论什么大小的事情都要卜,一卜总是要连问多次。卜的资料主要是使用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所卜的日期和事件便记录在兆的旁边。有时连卜的人和所在的地方都记载上去。有时更记录着所卜的效应,便是在卜之后若干日期果然效验了的事情。那种效验有在一百七十九日①以后的,有那样长远的日期,可以说每一卜都是不会失掉时效的。据此可以想见殷人是怎样的迷信了。但是殷人之所以要卜,是嫌自己的力量微薄,不能判定一件行事的吉凶,要仰求比自己更伟大的一种力量来做顾问。那个顾问是什么呢?龟甲兽骨只是用来传达那位顾问的意旨的工具,并不是直接乞灵于龟甲兽骨。因为殷人把龟甲兽骨用过之后便拿来毁弃,这在殷墟的地层中是表现得很明白的,殷人并没有直接以龟甲兽骨为灵。卜这项行为之成分是卜问者的人加卜问的工具龟甲兽骨加被卜问者的一位比帝王的力量更大的顾问。这位顾问如没有,则卜的行为便不能成立。这位顾问是谁呢?据《周书》的《大诰》看来,我们知道是天。

于(粤)天降威,用文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天休于文王兴我小邦周,文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

周代的文化都是由殷人传来的,据此我们知道殷人所卜问的对象也一定是天,便是在殷墟时代的殷民族中至上神的观念是已经有了的。这在卜辞本身也有它的十足的证明。

一、“帝隹(唯)癸其雨。”(《卜辞通纂》第三六四片,下略称《卜》。)

 

(天老爷在癸的一天要下雨。)

 

二、“今二月帝不令雨。”(《卜》三六五)

 

(在这二月里天老爷不会下雨。)

 

三、“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卜》三六三)

 

(天老爷要下雨使年辰好吗?天老爷要下雨使年辰不好吗?)

 

四、“帝其降堇(馑)?”(《卜》三七一)

 

(老天爷要降下饥馑吗?)

 

五、“伐方,帝受(授)我又(佑)?”(《卜》三六九)

 

(要出兵征伐国,天老爷肯给我们以保佑吗?)

 

六、“勿伐,帝不我其受(授)又(佑)。”(《卜》三六六)

 

(不要出兵征伐舌国,天老爷不会给我们以保佑。)

 

七、“王封邑,帝若。”(《卜》三七三及三七四)

 

(国王要建都城,天老爷答应了。)

 

八、“我其已,乍(则)帝降若。

 

我勿已,乍(则)帝降不若。”(《卜》三六七)

 

(我要免的职,天老爷是答应的。我不免的职,天老爷是不会答应的。)

这几条是文字相对完整而意义明白的记录,大抵是武丁时的卜辞。这儿的“帝”自然是至上神无疑。凡是《诗》《书》、彝铭中所称的“帝”都是指的天帝或上帝,卜辞中也有一例称“上帝”的②,惜乎上下的文字残缺,整个的辞句不明,但由字迹上看来是帝乙时代的东西。大抵殷代对于至上神的称号,到晚年来在“帝”上是加了一个“上”字的。上下本是相对的文字,有“上帝”一定已有“下帝”,殷末的二王称“帝乙”“帝辛”,卜辞有“文武帝”的称号,大约是帝乙对于其父文丁的追称,又有“帝甲”当是祖甲,可见帝的称号在殷代末年已由天帝兼摄到人王上来了。

 

在这儿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便是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绝不曾称之为天。天字本来是有的,如大戊称为“天戊”,大邑商称为“天邑商”,都是把天当为了大字的同意语。天者颠也,在卜辞作,在周初的金文如《大丰簋》作,《大盂鼎》作,都是画一个人形,特别显示着有巨大的头脑。那头脑便是颠,便是天。颠字是后起的。因为头脑在人体的最高处,故凡高处都称之为颠,树顶称颠,山顶称颠,日月星辰所运行着的最高的地方称天。天字被太空所独占了,又才有颠字出来,连山颠也都另外造出了一个巅字。天字在初本没有什么神秘的意思,连《说文》所说的“从一大”,都是臆说。卜辞既不称至上神为天,那么至上神称天的办法一定是后起的,至少当得在武丁以后。我们可以拿这来做一个标准,凡是殷代的旧有的典籍如果有对至上神称天的地方,都是不能信任的东西。那样的典籍在《诗经》中有《商颂》,在《尚书》中有《商书》。《商颂》本是春秋中叶宋人做的东西,在《史记·宋世家》中是有明文的,因为宋字本是商的音变,春秋时的宋人也自称商,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子鱼言“天之弃商久矣”,便是例证。故尔宋人作的颂也可以称为《商颂》。至于《商书》,在现今还有人在整个地坚信着是商代的古书,这是应该加以讨论的。我现在就检《今文尚书》所有的几篇以及散见于各种古籍的真《古文尚书》的佚文,凡有关于天的说话引列在下边。



媒体评论

本书是郭沫若在1934年至1945年十余年间研究先秦社会及学术思想的论文集,由重庆文治出版社于1945年3月初版,群益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1947年出版2版,此后又多次重印。

本书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天道观的研究,《周易》的制作年代,周代的诗歌、音乐和农业生产及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又收录了关于钟鼎彝器研究的三篇文章,郭沫若先生是甲骨文和金文研究的权威专家,这三篇文章的学术价值更是不可轻视。

本书是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下,对先秦社会及其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重要结晶。对于中国先秦历史和思想史研究有着积极的开拓作用,其中不少论断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