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56.4 7.2折 ¥ 78 全新
库存53件
作者[南非]J.M.库切 著 文敏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53114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9556988
上书时间2024-12-25
译本序
库切于2002年从南非移居澳大利亚东南部港口城市阿德莱德,2006年3月正式入籍澳大利亚。近年来,他的作品如《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年)和《慢人》(2005年)都是以澳大利亚为背景,《凶年纪事》是他改变国籍后出版的部小说,故事发生在悉尼。
打开任何一本库切的书,总会在形式与内容上遭遇新的挑战。这次他不仅模糊了小说与其他文类写作的界限,还故意设置了阅读障碍。这部需要我们恭恭敬敬捧读的著作在排版上非常独特,前23页分上下两栏,第24页空白,从第25页开始新出现一栏,前面的下栏从此升为中栏。三栏的文体语气与视角各不相同,如果读者能够错综参会,全书略显零散的文字背后就会浮现出一个饶有意味的整体轮廓。以下我以栏为单位撮要介绍梗概,如果不合作者本意,还得道歉在先。
一
上栏分《危言》与《随札》两部分,共收有评论和随感式短文五十五篇,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字数约占全书三分之二。文章的缘起是这样的:一家德国图书公司有感于当今世界混乱无序,约请六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观点,语涉违碍也无妨。这些个人色彩浓厚、容易引起争议的文字将于第二年夏季在德国出版,取名《危言》。C先生是来自南非的著名作家,在垂老之年移民澳大利亚。他患有轻度帕金森病,现在独自住在悉尼的一幢塔楼里。本书《危言》部分就是C先生应邀为该书撰写的三十一篇文章,其中不少是他对目前国际事务以及澳大利亚所扮演角色的思考。这位曾获大奖的小说家深感当下的世界恶人当道,却如天意难违。究其原因,就是强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另立规则,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他爱用的“dispensation”一词有点神学的渊源,指不容抗拒的统治以及对法律规定/禁止之事的特免/特许。于是在这些文章里C先生揭露霸权的凶恶本质,拆解人们盲目接受的概念,如“民主”,如“竞争”。
在为《危言》撰稿之余,C先生还写了一些人情味也许更重的札记,他将它们汇集,取名《随札》,谈到的话题包括父亲的遗存物、“粉丝”来信等。这些文字虽然未收入《危言》,却有不少草蛇灰线与之接续、呼应。例如篇《一个梦》与《危言》末篇《论来世》衔接,讲述C先生梦到自己在弥留之际有一位年轻女子相伴。第六篇《政治的喧嚣与骚动》、第二十三篇《巴赫》和第二十四篇《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与《危言》中的《论恐怖主义》(第五篇)、《论音乐》(第二十七篇)和《论小说的权威》(第三十篇)大致对应。
......
本书由三本线索构成:一位声名卓著的老作家应出版社约请撰写一本书名为《危言》的言论著作,这是一个可用来表达社会关怀的机会;在社区洗衣房里,他遇见一位迷人的年轻女子安雅,他给了她一份替他的书稿打字的工作;安雅的男友艾伦是一个投资顾问,对于安娜在楼下的老古董那儿浪费时间,他颇为反感。然而作家的某些个人事务却惹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构想一个阴谋……本书在文体上具有实验性质,写于作者从南非移民至澳大利亚后。
本书由三本线索构成:一位声名卓著的老作家应出版社约请撰写一本书名为《危言》的言论著作,这是一个可用来表达社会关怀的机会;在社区洗衣房里,他遇见一位迷人的年轻女子安雅,他给了她一份替他的书稿打字的工作;安雅的男友艾伦是一个投资顾问,对于安娜在楼下的老古董那儿浪费时间,他颇为反感。然而作家的某些个人事务却惹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构想一个阴谋……本书在文体上具有实验性质,写于作者从南非移民至澳大利亚后。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译者,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专职记者工作之余翻译有J.M.库切小说《等待野蛮人》《内陆深处》《耶稣的童年》等;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等;唐·德里罗小说《人体艺术家》等。译有四十种书,共四百余万字。
目录 编 危言 01.论国家起源3 02.论无政府主义11 03.论民主13 04.马基雅维里17 05.论恐怖主义19 06.论制导系统25 07.论“基地”组织31 08.论大学35 09.关塔那摩湾37 10.论国家的耻辱39 11.论诅咒47 12.恋童癖53 13.论身体59 14.论宰牲63 15.关于禽流感67 16.论竞赛73 17.“智慧设计”论83 18.芝诺悖论87 19.论概率97 20.论劫掠103 21.论道歉107 22.澳大利亚的难民收置111 23.澳大利亚的政治生活115 24.论左与右121 25.托尼·布莱尔125 26.哈罗德·品特127 27.论音乐129 28.关于旅游139 29.论英语的用法143 30.论小说的权威149 31.论来世153
第二编 随札 01.一个梦157 02.“粉丝”来信161 03.我的父亲165 04.听凭天意167 05.公众情绪169 06.政治的喧嚣与骚动171 07.吻173 08.色欲人生175 09.衰老181 10.一个故事的想法183 11.法国不复其美187 12.经典189 13.写作生涯191 14.关于母语195 15.安蒂亚·科洛戈199 16.被拍摄201 17.关于既有思想203 18.户外的鸟儿207 19.同情211 20.孩童213 21.水与火215 22.说厌倦217 23.巴赫221 24.陀思妥耶夫斯基223
原注229 致谢231 |
本书由三本线索构成:一位声名卓著的老作家应出版社约请撰写一本书名为《危言》的言论著作,这是一个可用来表达社会关怀的机会;在社区洗衣房里,他遇见一位迷人的年轻女子安雅,他给了她一份替他的书稿打字的工作;安雅的男友艾伦是一个投资顾问,对于安娜在楼下的老古董那儿浪费时间,他颇为反感。然而作家的某些个人事务却惹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构想一个阴谋……本书在文体上具有实验性质,写于作者从南非移民至澳大利亚后。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译者,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专职记者工作之余翻译有J.M.库切小说《等待野蛮人》《内陆深处》《耶稣的童年》等;保罗·奥斯特小说《纽约三部曲》等;唐·德里罗小说《人体艺术家》等。译有四十种书,共四百余万字。
编
危言
2005年9月12日— 2006年5月31日
01.论国家起源
每一种关于国家起源的解释都以“我们”为前提——不是我们这些读者,而是某种属性宽泛的我们,以至于它无所不包——本身即本质。但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我们”——我们自身以及我们身边的人们——乃生而即属于国家;而我们的祖先更是早在远古就落生在邦畿之内,这事情我们已无法追溯。在我们之前,国家早已有之。
(我们能追溯多远?对非洲人来说,其共识是上溯七代之后我们就无法区分历史和神话了。)
如果说(姑且不论我们的理性依据),我们接受了我们——或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国家这个前提,那么我们也必须接受由此而来的附加条件,那就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或是我们的祖先也可能以其他某种形式创造国家;也许,如果我们这个集体足够强大,尚可改变这一选择。但事实上,就算是集体,由于“置于”国家之下,“从属于”国家,人们会发现要改变其形态真的很难;他们——或者说我们——肯定是无力废止它的。
以我们的力量要改变国家的形态或是废止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相对国家而言,我们确实势单力薄。在托马斯·霍布斯笔下关于建立国家的神秘见解中,我们落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是自愿的:为了规避无休止的两败俱伤的战争暴力(族群间冤冤相报,仇杀不断),我们一个个个体便各自屈服于国家,屈服于国家支配我们人身自由的权力(权力即威权,威权即权力),从而得到法律的保护。那些选择宁愿留在契约之外的人便不受法律保护。
法律保护安分守法的公民,甚至保护那些不否认法律效力,却对其同胞诉诸武力的公民:法律对违法者的惩处乃其罪有应得。甚至对敌军也是如此,即便他代表的是敌对国家,一旦被俘也不应该被处死。但是,法律不能保护置身于法律之外者,一个拿起武器对抗自己国家的人,照实说来,国家还是把他定义为自己的臣民。
霍布斯说,国家(政治实体、国民共同体①)之外的个体,也许会感到自己享有的自由,可是那种自由对他并无好处。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国家范畴内,“每一个公民都享有足以让他安居乐业的自由,[同时]也有充分的自由使之免除对他人的恐惧……总而言之:政治实体之外是仇恨、战争、恐惧、贫困、恶意、孤独、暴行、无知,是荒蛮之地;而政治实体之内,却是理性、和平、富足、体面、友谊、优雅,乃真与善的国度。”〔1〕
在霍布斯的哲学中,这番追根溯源的神话没有提及权力向国家的移交是不可逆转的。这个选项并没有改变我们的想法,选定由国家独揽大权,并将法律典制化,这毕竟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宁愿回到一个自然的国度。
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这种从属关系,通常以出生证明作为标识。体制完备的国家握有签发出生证明的垄断权。如果你持有(并随身携带)这种国家证明,你便获得自己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身份,这样国家就能全程追踪并辨识你的人生经历(直到你死);否则,没有这层身份,你会像动物一样将自己弃身于国家之外(动物不需要身份证)。
不仅如此,也许你还不可能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登记入册:对国家来说,你有一张死亡证明才说明你死了;只能由某个他/她(本人持有证明的官员)证实你死了你才可以死去。国家对死亡验证制度实施尤为彻底——事实表明,2004年12月的大海啸之后,大批法医学者和官僚受遣去考察堆积如山的大批尸体,他们对着尸体拍照,这儿戳一下那儿捅一下,只为了给那些尸体建立个人身份档案。他们不遗余力地要确保国民人口普查的完整准确。
......
“这本独一无二的书将紧紧攫住读者的注意力。”
——《华盛顿邮报》书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