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文明的回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文明的回响: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92.7 7.2折 12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平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22202389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431455

上书时间2024-12-2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

文明的回响

“文明的回响”是我想看的两个重要展览的主题。

2019年4月,在青海省的一个活动中,我遇到了阿富汗驻华大使馆时任商务参赞穆斯塔法·贾姆尔先生,他邀请我出席在清华大学博物馆举办的“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的开幕式,但由于彼时事务缠身而错失良机。在贾姆尔先生发来的新闻报道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无比惊艳的文物,如网友所说:“感觉被2000年前的黄金工艺品‘闪瞎了眼睛’。”

我把那些图片下载到手机上,每次遇到文物爱好者或学生时必给人看。

于我而言,错失了这场展览,仿佛错失了与一段历史和文明接触的机会,错失了与万千故事对话的机会,错失了聆听一段荡气回肠的文物旅行的故事,以及诸多心酸与唏嘘。遗憾之下,我的期待更深了。

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包括宏伟的建筑遗产。但是,无论这些文明曾经是怎样的强大而恢宏,在自然灾害和战争面前,它们仍然显得十分脆弱,有时候脆弱得令人绝望。

公元79年8月24日(古罗马清楚地记着这座古城被毁灭的时间,而气势磅礴的阿房宫的消失,却不知哪天哪月,如同一场梦幻,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关中的土地上),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厚约5.6米的火山灰毫不留情地将庞贝从地球上抹掉了。庞贝城内巨大的斗兽场、恢宏的大剧院、神奇的太阳神庙、新奇的蒸气浴室、灵验的巫师堂和众多商铺、娱乐场馆,也许还有阳光下自由行走的群众、孩童们,就这样瞬间化为历史的灰烬。再见庞贝古城,只能等到考古工作者一寸一寸地探索与挖掘。

大自然的残忍与狂暴,毁灭了人类与城池。

再说回阿富汗。巴米扬佛教遗迹(Buddhist Remains at Bamiyan)深藏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面的峡谷中。这是阿富汗珍贵的文化遗迹,深受西方艺术与印度艺术的影响。佛教美术曾经在此繁荣兴盛了长达几个世纪,故而此地被誉为“众神之谷”。

巴米扬佛教洞窟遗址与位于中国甘肃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敦煌石窟、位于古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并称为世界三大珍贵的佛教艺术遗产地。其中,巴米扬大佛曾经是世界第三高的大佛。

从公元2世纪到公元9世纪,巴米扬曾经是中亚著名的商业中心与佛教中心,也因此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据记载,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公元400年左右)和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唐代著名法师玄奘(632年)以及唐朝时朝鲜半岛新罗国僧侣慧超(727年)曾到此访问修行。

但是,2001年2月27日,一条令全世界震惊的消息从阿富汗传出,执政的塔利班领袖奥马尔下令摧毁全国所有佛像,包括世界闻名的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世界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扬大佛。世界为之震惊,从联合国到欧盟,从印度等国到其他地区的各种组织,都紧急呼吁停止这一疯狂行为;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也给塔利班发出紧急照会,请求塔利班保护好喀布尔博物馆里的数十尊价值连城的佛像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的巴米扬佛像窟。

同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紧急声明,敦促所有阿富汗人和相关机构“不要销毁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美国国务卿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谴责奥马尔的毁佛法令。安南呼吁塔利班不要施行这项法令,因为它们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面对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请求,塔利班不为所动,并且以保护伊斯兰教纯洁性为由,叫嚣“炸毁佛像是伊斯兰教的光荣”。2001年3月12日,在火箭炮和炸药声中,巴米扬的两尊立佛轰然倒塌。几日之内,喀布尔博物馆所藏的6000座佛像也一毁殆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总干事松浦晃一郎痛心疾首地说:“当我看到阿富汗珍贵的文化遗产被捣毁的报道时,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我内心的震惊和爱莫能助的感受。”

这些愚昧与疯狂的人们,毁灭了人类创造的文明的遗存。

对于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毁坏、掠夺文物古迹的恶性事件,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因为世界文明史上另一起罕见的暴行,离我们现今的时代并不久远。

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赞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世界建筑界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其规模之气势磅礴,景致与格局之宏伟壮观,营造技艺之精湛完美,建筑景群设计之合理唯美,文化收藏之丰厚广博,民族文化内涵之丰富,审美情趣之独特而高贵等等,无不被世界建筑史所称道。据清朝史料,当时圆明园内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就多达441件。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3500名英法等国的强盗们冲入圆明园,无耻而疯狂地洗劫了这座绝美的中国皇家园林,随后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灭,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据资料记载,被掠夺的文物数量粗略统计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精心营造而成的伟大园林从此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之痛,对它的劫掠破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又一宗不可磨灭、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每当我在海外行走,在各种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参观,在各国各种古董店徜徉的时候,每每望见那些不同寻常的、精美的、来自中国的文物,心中总会升腾起一种隐隐的痛以及一份难以名状的情绪。我的心,无比不甘。

文明,只分先后,没有大小。文明,不能是一种强大对一种软弱的欺凌,更不能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蹂躏。文明的守护者,首先应该唤起人们心中的善良与光明,将文明的火种传递下去,而不是将其毁灭。

因此,当知道了曾经拥有超过10万件馆藏文物的阿富汗博物馆,由于多年战争的洗劫,大量文物、艺术品被劫掠、毁坏甚至消失的时候,我们无限同情。也因此,文章开头,与我失之交臂的那场阿富汗珍宝展中的230余件(套)作品能在中国展出,本身就是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具体内容我就不再详细叙述,且引用国内媒体的报道:“它彰显了中国文物界的同仁们对于落难中的邻国文物的欣赏、帮助还有大度、厚道的情怀,更是中国文物界对于饱经战火的阿富汗伸出的友谊之手,以一国之力,挽救他国珍贵文物的中国好故事。”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宽容、善良与厚道的待客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心态,从不伤及邻国、从不侵略其他民族的和平精神。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在不断的融合、包容、交汇与互鉴中,文明不断成长壮大。中华文明以其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共荣共生且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特征。这种生存力极其强大的文化特征,在各个阶段的历史上都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巨大作用。

传统手工艺是融于民族文化和民间生活的造物形式,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它不仅反映着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成果以及与大自然相辅相生的创造和应用,同时也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但伴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实用的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困境。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是承上启下、造福后代的时代任务,同时也是捍卫延续与传承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内容。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现代转化不仅要让技艺能够“活”在当下,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应进一步展开跨界合作和再生设计,借助新的传媒形式让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并“火”在当下,成为体现民族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历久弥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时代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创新的内容。刚才我讲到传承的重要性,传承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去努力,创新可能也需要一群人去努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思想,还有改善和提升我们思考的方式。

在文明的回响中,在博大而浩瀚的中华文化遗产面前,我们愿意与世界不同的文明交流、沟通、学习、分享,与我们的同行们共同寻找人类祖先创造的伟大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汲取力量与灵感,寻找经典与精华,思考它们的真谛与渊源,滋养我们的自信心,增长我们的力量与气魄,寻找我们未来的方向,铸造更加完美而强大的文明。



导语摘要

本书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文章汇编,内容涵盖了从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举办的“2009首届中国(九寨沟)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到2020年10月在广州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发言。研讨会采用学术理论研讨加实践经验分享、地方政府官员与部门城市管理者互动、传统手工艺人与当代设计师相互赋能的生动灵活形式;参会者从大专院校学者、行业领域专家、传统手艺从业者、当代设计师、国际组织代表、政府管理者、地方官员等不同层面与不同领域的人士,体现出跨界、跨领域交流的多样化;论坛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分享、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与创意设计、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业的相互赋能、文化遗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与应用,又有新媒体、多媒体跨平台合作对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播等专题研讨,新颖生动,社会影响深远。



商品简介

本书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文章汇编,内容涵盖了从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举办的“2009首届中国(九寨沟)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到2020年10月在广州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发言。研讨会采用学术理论研讨加实践经验分享、地方政府官员与部门城市管理者互动、传统手工艺人与当代设计师相互赋能的生动灵活形式;参会者从大专院校学者、行业领域专家、传统手艺从业者、当代设计师、国际组织代表、政府管理者、地方官员等不同层面与不同领域的人士,体现出跨界、跨领域交流的多样化;论坛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分享、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与创意设计、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业的相互赋能、文化遗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与应用,又有新媒体、多媒体跨平台合作对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播等专题研讨,新颖生动,社会影响深远。



作者简介




陈平,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咨询委员会委


员,国务院侨办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当代民间艺术新论》(2016)等图书。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转化与再生设计》《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等学术论文以及《“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径探究》《中国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策略》《文化遗产的再生与利用》《工匠精神与民族性》等文章。策划主持“‘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贵州(中国)国际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等学术活动与项目。







目录




 


序言:文明的回响


 


章 金兰之交


金兰之交 始于心诚/2


聚焦文化遗产 共商合作交流/5


从珐琅到景泰蓝:中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11


 


第二章 文明互鉴


文明的回响/20


纽带与桥梁/24


友谊与互鉴/26


共同的家园/28


守望与传承/30


互联网 非遗 传播无国界/32


创新与发展/36


圆桌讨论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40


圆桌讨论二: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交流/54


 


第三章 民心相通


借势“一带一路”发展助力 重现丽江茶马古道昔日繁荣/73


发挥国际智库合作联盟作用 经营良好国际市场环境/77


做大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再现昔日茶马古镇繁华/80


激发非遗保护情怀 发掘丽江生活美学/82


全球手工艺保护丽江宣言/84


 


第四章 传承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94


在行走中感受历史的气息/100


借助现代化设计语言 做好传统手工艺创新/104


传统藤编技艺的改良与创新/107


时空之美/109


中国传统书画如何走向世界/112


守望家园 留住美好/114


 


第五章 探索发展


青年是未来的世界主人/126


借力华人华侨文化资源优势 打造江门城市文化品牌/128


创新人文交流方式 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130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 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132


协同推进大湾区创意产业和手工艺发展/134


积极发挥侨乡优势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136


擦亮“百年侨校”的金字招牌 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8


建立国际民间艺术大数据平台 为文化交流互鉴添砖加瓦/140


借助侨乡文化资源优势 培养侨乡文化研究人才/142


让亚洲文明之光更加璀璨/145


艺术创造 文化国家/153


数字文化时代的来临:挑战与机会/156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品牌发展:进展与展望/160


城市文化创新:香港案例/162


论未来传统工艺的发展方向与望月家史/168


关于日本工艺制作的新型文化继承与经济活动——以从消费者到爱顾者为中心/185


文化遗产的力量:世界艺术节研究过程及国际民间艺术研究/193


大湾区视野下澳门文化特质及其教育/205


中葡历史文化与时装设计的交融/208


艺术保税库与创意产业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要分析对象/210


论坛嘉宾访谈录/212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主席阿里·阿卜杜拉·哈利法贺信/226


 


第六章 交流分享


专家论坛实录/234


 


第七章 他山之石


意大利艺术、手工艺和人文传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56


拉脱维亚的民间艺术保护经验/259


克罗地亚的文化遗产/26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民族博物馆与黑塞哥维那土著民居建设/272


波兰少数民族文化现状/27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参与社区或其代表执行公约问题以及保加利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清单/280


佛兰德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佛兰芒民俗艺术研究所/286


爱尔兰舞蹈和音乐的历史与保护/289


合作、国际公约以及全球灾害与挑战——从西欧的视角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工具/297


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311


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传统文化:在瞬息万变、充满挑战的世界中雅基族、阿帕奇族和霍皮族的持续性/321


埃及手工艺:艺术与遗产/328


近代以来的汉字危机与文化传承/330


中国园林花窗的寓意和审美/342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丝绸之路东端乡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358


碧山工销社:行动与思考/369


导演如何保持剧种特色,让中国戏曲艺术吸引世界观众/377


传承与发展——铸就缂丝生存的基础及动力/386


 


编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文章汇编,内容涵盖了从2009年10月在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举办的“2009首届中国(九寨沟)濒危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到2020年10月在广州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的专家发言。研讨会采用学术理论研讨加实践经验分享、地方政府官员与部门城市管理者互动、传统手工艺人与当代设计师相互赋能的生动灵活形式;参会者从大专院校学者、行业领域专家、传统手艺从业者、当代设计师、国际组织代表、政府管理者、地方官员等不同层面与不同领域的人士,体现出跨界、跨领域交流的多样化;论坛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既有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分享、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与创意设计、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业的相互赋能、文化遗产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保护与应用,又有新媒体、多媒体跨平台合作对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播等专题研讨,新颖生动,社会影响深远。



主编推荐

陈平,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ICCSD)咨询委员会委

员,国务院侨办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当代民间艺术新论》(2016)等图书。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转化与再生设计》《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等学术论文以及《“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径探究》《中国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策略》《文化遗产的再生与利用》《工匠精神与民族性》等文章。策划主持“‘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贵州(中国)国际民族民间手工艺博览会”等学术活动与项目。



精彩内容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绵延不断,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个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化、共荣共生且包容性极强。这种极其强大的文化,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都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巨大作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各国遗产保护者们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十周年,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主持主编了这本书稿,收录“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文章及讨论,希望能够助力遗产保护,推动文化进一步发展交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