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48.5 7.6折 ¥ 196 全新
库存41件
作者[苏]列夫·托洛茨基 著 丁笃本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453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6元
货号29381246
上书时间2024-12-25
二月革命可算是地地道道的民主革命。从政治上看,革命是在两个政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回到二月革命的“遗训”,直到如今还是所谓民主派的正式教条。所有这一切似乎为下面的想法提供了依据,即民主派的理论家应该抓紧对二月革命的经验进行历史和理论的总结,揭示其失败的原因,判定其“遗训”原本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以及经由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它们。何况,两个民主派政党有超过十三年的闲暇时光来做这件事,而且它们当中任何一个都拥有一群写作行家,有这些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拒绝进行这样的尝试。然而我们始终还没有见到民主派作家撰写的任何一本值得注意的关于民主革命的论著。显然,妥协派政党的首领们不敢还原二月革命的发展进程,尽管在这次革命中他们也有机会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这会令人感到奇怪吗?不,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庸俗民主派的领袖越是大胆地以二月革命的无形遗训的名义发誓,他们对待真实的二月革命的态度就越小心谨慎。此外,他们自己在1917年好几个月时间里占据领导地位这一事实,恰恰是迫使他们不去正视当时时局的主要的原凶。原因就在于盂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这个名称今天听起来多么富于讽刺意味!)的可悲角色不仅反映了其领袖的个人弱点,而且还反映了庸俗民主派的历史退化与二月革命作为民主革命注定要失败的命运。
全部实质就在于二月革命仅仅是一具外壳,而十月革命的内核蕴涵在其中,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结论。二月革命的历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内核怎样从自己的妥协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的历史。假如庸俗民主派人士有勇气客观地分析时局的进程,那么他们就很少能要求任何人回到二月革命去,就像不能要求谷穗回到长成了它的种子中去一样。这就是虎头蛇尾的二月制度的倡导者如今只好闭眼不看自己曾经达到过的历史的缘故,而这同时也是他们无能的。
诚然,可以举出以历史学教授米留科夫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观点,因为它毕竟是试图要跟“第二次俄国革命”算账的。可是,米留科夫根本不掩盖他只不过是忍受了二月革命而已。大概不会有把国家自由主义保皇派算作民主派,哪怕是庸俗民主派的任何可能吧?事实上,当其他任何制度都不复存在时,它也不会基于同样的理由与共和国达成和解吧?但是,即便把政治考虑置于一旁,米留科夫关于二月革命的著作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不能视为科学著作。这位自由主义领袖在自己写的《历史》一书中显得像一个受害者,像一个原告,可就是不像一个历史学家。他的三卷本著作读起来就像是科尔尼洛夫分子覆灭的那些日子《言论报》冗长的社论一样。米留科夫指责所有阶级和所有政党都没有帮助他那个阶级和他那个政党把政权集中在自己手中。米留科夫还猛烈抨击民主派人士不愿意或者说不能够成为彻底的国家自由主义者。同时,他自己又不得不道明,民主派人士跟国家自由主义者走得愈近,他们就愈会失去民众的支持。后,除了指控俄国人民犯下了名为革命的那桩罪行以外,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在撰写自己的三卷本社论时,米留科夫还仍然力图在鲁登道夫的办公室里面寻找俄国内乱的罪魁祸首。众所周知,立宪民主党的爱国主义就是把俄国人民历伟大的事件说成是德国代理人一手导演的,不过为了“俄国人民”的利益,它还是要极力把君士坦丁堡从土耳其人那里夺过来。米留科夫的历史著作正在适当地终结俄国国家自由主义的政治轨迹。
理解革命如同理解整个历史一样,可以只把它当作客观条件制约的过程。民族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任务,不可能用除革命以外的手段来解决它们。在某些时代,这类手段是那些把整个民族都卷进悲剧旋涡的力量所强加的。没有什么比通过巨大的社会灾难来教训人更为可怜的事情了。把斯宾诺莎的格言用在这里是特别合适的:不要哭泣,也不要发笑,而要理解。
经济、国家、政治、法律等问题,但是与之并列的还有家庭、个性、艺术创作等问题,都要南革命重新提出,统统都要自下而上地重新审视。没有任何一个属于人类创造的领域是真正的民族革命经由伟大阶段不能进入的。这里顺便指出,这一点已经为历史发展的一元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据。在揭示社会全部结构的同时,革命会给社会学这个倒霉的学科的基本问题投下一道清晰的亮光,而传统思想一直是用酸醋和践踏来供养这门学科的。经济和国家,阶级和民族,政党和阶级,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在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是带着极大限度的张力提出来的。如果说革命不能马上解决其自身产生的任何一个问题,而仅仅是创造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前提,那么它也会把社会生活中的全部问题彻底暴露出来。认识的方法就是暴露的方法,而这在社会学领域比在其他任何领域都用得更多。
无须说明,作者的这部著作并非十全十美的。读者面对的主要是一部革命的政治史。经济问题之所以被论及,那是因为它们对于理解政治问题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问题则完全不在研究范围之内。不过还是不能忘记,革命过程就是某些阶级为取得政权而进行的直接斗争,就其实质而言也是政治过程。
至于专门叙述十月革命的《俄国革命史》第二卷,作者希望今年秋季能够问世。
《俄国革命史》是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撰写的史学名著,全书共3卷。书中包含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极为详实的记录。本书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试图“*不依赖个人回忆写成”,尽可能客观具体地描述革命自身的进程,同时将用活生生的场景写成革命历史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本书的*卷,主要介绍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及“二月起义”后到“四月危机”、“六月示威”的历程。作者认为,二月革命仅仅是“一具外壳”,十月革命的内核蕴藏在其中。“二月革命的历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内核怎样从自己的妥协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的历史。”第二、三卷,完整记述了从“七月危机”到十月革命的历史。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叙述地完整详细,“教人们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准备、如何发展和如何胜利的。”
列夫·托洛茨基,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苏维埃俄国重要领导人。十月革命时,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撤销他的执行委员职务,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1月被驱逐出苏联。1938年组建第四国际,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杀。
译者简介:丁笃本,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先后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2002年调入韶关学院任院长。专业方向为俄苏史、中亚史。精通俄文和英文,曾于1992年至1993年在俄罗斯做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红旗落地——苏联社会主义70年真相》、《苏联政体与官制史》、《世界之发现》、《中亚通史》(现代卷),翻译有《健康与权力 :"克里姆林宫医生"回忆录》。
卷 二月革命
俄文版前言
前言
章 俄国发展的特殊性
第二章 战争时期的沙皇俄国
第三章 无产阶级和农民
第四章 沙皇与皇后
第五章 宫廷政变的念头
第六章 君主制度的后挣扎
第七章 1917年2月23—27日的五天时光
第八章 谁领导了二月起义
第九章 二月革命的离奇现象
第十章 新政权
第十一章 两个政权并存
第十二章 苏维埃执行委员会
第十三章 军队与战争
第十四章 当权者与战争
第十五章 布尔什维克和列宁
第十六章 重新武装党
第十七章 “四月危机
第十八章 届联合政府
第十九章 进攻
第二十章 农民
第二十一章 群众的进展
第二十二章 苏维埃代表大会和六月示威
结语
附录一 章参考材料
附录二 第十六章附录
附录三 致加利福尼亚大学A.考恩教授的一封信
第二卷 十月革命 部分
前言
章 “七月危机”:酝酿和开始
第二章 “七月危机”:顶点与破灭
第三章 布尔什维克能在7月夺取政权吗
第四章 大肆诬告的一个月
第五章 反革命势力抬头
第六章 克伦斯基和科尔尼洛夫(俄国革命中的波拿巴主义分子)
第七章 奠斯科国务会议
第八章 克伦斯基的阴谋
第九章 科尔尼洛夫叛乱
第十章 资产阶级与民主派的力量较量
第十一章 处于打击之下的群众
第十二章 巨浪翻腾
第十三章 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
第十四章 后一届联合政府
第三卷 十月革命 第二部分
第十五章 十月革命前的农民
第十六章 民族问题
第十七章 退出预备国会和为苏维埃代表大会而斗争
第十八章 军事革命委员会
第十九章 列宁号召举行起义
第二十章 起义的艺术
第二十一章 占领首都
第二十二章 攻占冬宫
第二十三章 十月起义
第二十四章 苏维埃专政的代表大会
结语
附录
一 官僚制度的传奇
二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三 “不断革命”理论问题的历史问答
四 1905年《总结与展望》一文摘录
五 单子出版社的附件
《俄国革命史》是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撰写的史学名著,全书共3卷。书中包含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极为详实的记录。本书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试图“*不依赖个人回忆写成”,尽可能客观具体地描述革命自身的进程,同时将用活生生的场景写成革命历史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本书的*卷,主要介绍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及“二月起义”后到“四月危机”、“六月示威”的历程。作者认为,二月革命仅仅是“一具外壳”,十月革命的内核蕴藏在其中。“二月革命的历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内核怎样从自己的妥协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的历史。”第二、三卷,完整记述了从“七月危机”到十月革命的历史。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叙述地完整详细,“教人们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准备、如何发展和如何胜利的。”
列夫·托洛茨基,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苏维埃俄国重要领导人。十月革命时,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撤销他的执行委员职务,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1月被驱逐出苏联。1938年组建第四国际,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杀。
译者简介:丁笃本,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先后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2002年调入韶关学院任院长。专业方向为俄苏史、中亚史。精通俄文和英文,曾于1992年至1993年在俄罗斯做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红旗落地——苏联社会主义70年真相》、《苏联政体与官制史》、《世界之发现》、《中亚通史》(现代卷),翻译有《健康与权力 :"克里姆林宫医生"回忆录》。
维柯及其后继者提出了历史周期不断重复的理论,该理论依据的就是对古老的前资本主义文明的考察,同时部分地依据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验的考察。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一个又一个新的发源地出现的一定程度的重复是与全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性与偶然性有效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资本主义则意味着对这些限制条件的克服。是它提供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类发展的普遍性与持续性。这种现象本身使得重复某些国家发展方式的可能性被排除了。那些被迫力图赶上先进国家的落后国家不会遵循常规次序,历史发展滞后的特权~存在着这样的特权——允许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迫使它们在应定的期限之前吸收现成的文明成果,从而能跨越一系列过渡阶段。过去,野蛮人在没有走完连接两种武器所代表的不同时代的道路的情况下,就用步枪代替了弓箭。欧洲殖民者也不是在美洲从头重新复制历史的。德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超过英国的事实正好是以它们的资本主义发展滞后为先决条件的。反之,英国煤炭工业出现的保守混乱状态恰似麦克唐纳及其朋友头脑里保守的混乱状态一样,都是对英国以往过于长久地充当资本主义盟主的惩罚。历史上起步较晚的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历史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特殊叠合,其轨迹在整体上具有无序、复杂与混合的性质。
跨越过渡阶段的可能性当然不是的,其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文化容量。而且,落后民族在采用外部现成的文明成果以适应自己比较原始的文明的过程中,往往会降低这种做法的效能。如此一来,文明同化的过程本身就具有了矛盾的性质。因此,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对西方技术和训练的引进,首先是在军队和手工工场方面的引进却导致了作为劳动组织基本形式的农奴制的强化。欧洲的武器和欧洲的贷款两者无可争议都是更高级文明的产物,却同样巩同了阻碍国家发展的沙皇制度。
历史的规律性与学究迂腐的公式之间毫无共同之处。不平衡性即历史发展进程普遍的规律在后起国家的命运巾显得更加显眼和复杂。在外部必然性的鞭策下,落后国家被迫实现了跨越。于是,从不平衡性这个包罗万象的规律中派生出另一个规律,由于它还没有比较合适的名称,不妨称之为叠合规律,其含义是发展道路上各个时期的相似,某些阶段的相互结合,古老的形式与现代的形式的混合。没有这个当然是在其全部物质内容中体现出来的规律,就不能理解俄国的历史,以及所有总的说来属于第二、第三乃至第十层次的文明国家的历史。
在比较富裕的欧洲的压力之下,俄国的同家机器耗费了比西方要多得多的国民财富。这样一来,它不仅会使人民群众陷入加倍的贫困,而且会削弱有产阶级的根基。同时,由于国家需要后者的支持,因此促使并规定了有产阶级的形成。南于官僚化的特权阶级任何时候都不能挺直腰板,凶此在俄国,国家状态更加接近亚洲的专制制度。
从16世纪初开始就被沙皇正式采用的拜占庭专制制度,依靠普通贵族的支持制伏了封建大贵族波雅尔,并且使前者依附自己,又让它去奴役农民,以致拜占庭制度在这种基础上演变成了彼得堡皇帝的专制。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