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01.8 4.7折 ¥ 42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吴灵姝 等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9202642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28元
货号29288185
上书时间2024-12-2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奇葩各放其彩,然有些传统工艺正在逐年消逝,成为永久的记忆。为了保护和传承我所钟爱的蓝印花布及其文化,近些年来,我为此事业尽己所能,并辑此书以飨读者。
蓝印花布古称“药斑布”,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其技艺是在民间绞缬、蜡缬、夹缬等印染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南宋昆山地方志《玉峰志》(1252 年)记载:“药斑布,中袱裀褥以麻苎布皆可为之,布碧而花白,山水鸟兽楼台士女之形如碑刻然。”这是目前发现的古籍中,对药斑布的早记载。
1965 年,在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三友大队发掘的明墓中出土的 4 块蓝印花布被面,纹样为亭台楼阁蓝印花布纹饰,里子是本白粗布,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早的蓝印花布实物。
蓝印花布起源于江南,以嘉定地区为中心,向周边棉产地不断延伸,将新兴的蓝印花布工艺传入各地。自宋元以来,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安徽各省及东北等地都曾开设蓝印花布的专业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出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产生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图案。这些图案无疑凝结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积淀。
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许多民众对于蓝印花布的文化遗产价值不甚理解,民间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因此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蓝印花布被作为落后的象征,在农村百姓的生活中不断被遗弃。随着家中老一辈人的逝去,过去所用的蓝印花布常被作为祭品烧毁。它们正在急速地流变消逝。
因此,对于这些正在流失,甚至即将湮灭的各地传统蓝印花布图样的挖掘、整理迫在眉睫。本书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对中国各地域传统蓝印花布纹样做比较深入的考察和翔实的记录及整理。只有重视对蓝印花布技艺和图像的记录、研究,才能有效传承这些凝聚千年祖辈智慧的优秀图案纹样与信仰,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脉,使它在当代社会重焕生机。
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北等 21 个省、市、自治区,以田野调研的形式,调查蓝印花布在当地的使用情况,搜寻散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拍摄各地蓝印花布图案纹样,调研使用过蓝印花布的老人,探究蓝印花布的实用价值和精神内涵。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了丰富的蓝印花布实物遗存,种类包括被面、包袱布、小车被、门帘、蚊帐、帐檐、坐垫、枕巾、衣服、裤子等,是历年来蓝印花布实物资料收集中范围广、种类全面、纹样丰富的一次。通过调查、记录、拍摄、收集等多种途径将蓝印花布纹样按地域和用途分类,对有价值的古旧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复原,编排后展现于读者,图文并茂地还原了当年的用途,并做全方位的展示。
从目前收集的蓝印花布实物来看,各地蓝印花布造型方法各有特点,刀法、刀功技艺也各有千秋。我们对搜寻到的蓝印花布图案从造型变化、工艺特点、坯布质地、颜色差异和印染技艺等方面做好分类整理和断代工作。同时,挑选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蓝印花布实物图片,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全国各地蓝印花布图案的比较与诠释,帮助读者正确认识蓝印花布的技艺特点及图案文化内涵,更为全面地了解蓝印花布的印染工艺,以期帮助人们对传统蓝印花布纹样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更好地继承发展民间印染艺术,延续我们民族的文化魂脉,让各地域蓝印花布优秀图案作为现代设计的基础得以传承。
本书中,我们分别将蓝印花布被面、包袱布、帐檐、床沿、服饰等纹样的结构形式进行具体探究,将各个地区有特点的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分版,并用油纸版和接版形式作详细介绍,使读者能够知晓蓝印花布图案接版的奥秘和魅力。我们用线描示意图的方法,将明清时期流行的蓝印花布纹样在被面、包袱布上的使用方法清晰反映出来。而对于那些在现代生活中已基本消失的生活用品上的纹样,运用了分析和比较,如甩车被、帐檐、床沿等,从而再现其当时的使用方法。在对图案的分析研究中,我们还结合了自己长期从事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经验,对蓝印花布图案造型的刀法和刀功分别进行了阐述,几招几式等同于业内之“武林秘籍”。例如,对人物脸部五官的造型,我们可用“一叶二片三弯勾”加以概括;刻画动物图案中鱼鳞、龙纹、凤背鹤身纹样,可依阴阳相衬刻制理念;描绘牡丹花、团花、寿纹、回纹等植物和几何造型,可用蓝白相托方式呈现;至于用纯点、纯线、纯面及点线面混用式,则可构成笔断意连之独特造型……我将这些断刀形式特点总结为:线面长不过 2 厘米,窄不过 2 毫米,点大不过 5毫米,点小不过 2 毫米,点距不小于 2 毫米,断刀距不过 2 毫米等刀法刀功技术用语。正因为这些断刀的规则和规矩,才逐渐形成蓝印花布图案刻版艺术的规律,才使蓝印花布千百年来在民间常用不衰。
本书不仅记录也研究了各地域蓝印花布图案的特色,还将史料与实物进行比较式的研究、对纹样进行本原探索。花样上,从宋代蓝印花布起源时大量运用的以文人画为题材的画面,至明清时期的左右对称、上下对应图案装饰的应用变化;技艺上,由原来的一张纸版分别能刻制白底蓝花和蓝底白花的代白底形式,转为清代白底蓝花用两套纸版刻制而成的真正的白底印花,图案设计空间愈发广阔,内容千变万化,可以让我们见证古代劳动人民生活水平与审美情趣的变迁与发展。
本书的编撰促使我将自己在 40 年来的收藏、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书中所涵实物图片都是我们从大量藏品中精选而来。项目研究走过几载春秋了,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不断向社会各界传递着关于民间印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文化理念,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年轻传承人参与进来,倡导对传统工艺和实物遗存的多元化保护模式。本书对传统印染技艺的实例记录,对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加强普及传统手工印染知识以及恢复失传技艺有积极意义。本书所展现的蓝印花布纹样,仅为我们阶段性总结,随着搜集面的深入和扩大,新的蓝印花布的纹样还将不断被发现,我们将用智慧把新的图案和纹样不断呈现给大家。因所涉内容及范围甚广颇杂,难免有遗珠之憾和笔误,望方家不吝指教!
在手工印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工艺特征的吉祥纹样。作者调研、收集近5年,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的应用形式和图案做一个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以项目纹样集成的形式,以实物收集资料为基础,力求通过图片的形式全面完整的展现各个地区传统蓝印花布在民间的应用状况及民俗内涵。
吴灵姝,吴元新之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与吴元新合著在《民俗艺术研究》一书中发表论文《中国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未来》。 2008年12月, 在《东吴文化遗产》一书中发表论文《夹缬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吴元新,江苏启东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市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倪沈键,2018年被授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称号,在2017年举办的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中,在印染类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人社厅授予“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序 刘魁立
序 孙建军
前言
中国蓝印花布历史渊源与发展 ……………………………………… 1
江苏蓝印花布纹样 …………………………………………………… 53
上海蓝印花布纹样 …………………………………………………… 109
浙江蓝印花布纹样 …………………………………………………… 153
山东蓝印花布纹样 …………………………………………………… 203
安徽蓝印花布纹样 …………………………………………………… 243
江西蓝印花布纹样 …………………………………………………… 271
湖南蓝印花布纹样 …………………………………………………… 293
湖北蓝印花布纹样 …………………………………………………… 325
河南蓝印花布纹样 …………………………………………………… 349
河北蓝印花布纹样 …………………………………………………… 377
北京蓝印花布纹样 …………………………………………………… 405
东北地区蓝印花布纹样 ……………………………………………… 427
四川蓝印花布纹样 …………………………………………………… 469
陕西蓝印花布纹样 …………………………………………………… 489
山西蓝印花布纹样 …………………………………………………… 511
贵州蓝印花布纹样 …………………………………………………… 531
广东蓝印花布纹样 …………………………………………………… 555
广西蓝印花布纹样 …………………………………………………… 567
福建蓝印花布纹样 …………………………………………………… 583
云南蓝印花布纹样 …………………………………………………… 599
新疆蓝印花布纹样 …………………………………………………… 609
后记 …………………………………………………………………… 616
在手工印染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符合工艺特征的吉祥纹样。作者调研、收集近5年,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的应用形式和图案做一个系统的挖掘和研究,以项目纹样集成的形式,以实物收集资料为基础,力求通过图片的形式全面完整的展现各个地区传统蓝印花布在民间的应用状况及民俗内涵。
吴灵姝,吴元新之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与吴元新合著在《民俗艺术研究》一书中发表论文《中国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未来》。 2008年12月, 在《东吴文化遗产》一书中发表论文《夹缬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吴元新,江苏启东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市文联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倪沈键,2018年被授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称号,在2017年举办的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中,在印染类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人社厅授予“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