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8.8 6.0折 ¥ 48 全新
库存12件
作者郑坤全、陈忠坤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50061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9213439
上书时间2024-12-25
榜样的力量
庄南芳
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中国的贞德”的李林烈士,1915 年11 月15 日生于漳州塔口庵一带,不久,被侨眷陈茶收养,并一起居住在龙溪县城(今漳州市芗城区古城龙眼营)。李林4 岁时,随养母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泗水与养父李瑞奇相聚;9 岁时,就读于父亲参与创办的中华学校;14 岁时,回国读书,先后就读于石码私塾、集美学校、杭州女中、上海爱国女中、北平民国大学等。21 岁时,李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她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踏上抗日沙场。在晋绥边区抗战中,李林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威震雁北,被贺龙称为“我们的女英雄”。1940 年4 月26 日,李林为掩护队伍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5 岁。遥记得,在1990 年4 月26 日,热爱李林的漳州乡亲在芗城区召开“漳州市纪念李林烈士殉国五十周年活动筹备委员会”会议。会后,编印了《纪念李林烈士特刊》,时任漳州市委书记的刘秉仁同志还为特刊作序推荐。此后,李林的事迹开始广泛传播,闽南这块热土也因英雄而显得熠熠生辉。2009 年9 月,李林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 年,李林入选“300 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三十多年来,李林的亲属及热心推广李林事迹的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深刻挖掘,整理搜集了大量有关李林的资料。这些资料无不是对李林精神更完整的补充与映衬,使李林的精神显得更丰满、更具象、更活灵活现,也更适合在青少年中推广。基于此,《少年李林》这本书才得以诞生。
《少年李林》这本书不是鸿篇巨制,也不是虚构小说,它以不假雕饰的笔触,再现了一位英雄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在书中,青少年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李林,看到一位不畏艰辛、艰难求学、乐于奉献的少年,虽身处乱世,却依然积极奔走于民族危难之中,投身革命、英勇战斗、不畏牺牲。青少年能够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平凡中的伟大,以榜样为力量,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从小养成为正义的事业去学习、去生活的责任,成为一个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具有崇高信仰的人。
“李林精神”是勇于担当与道统责任观相结合的精神,是勇于牺牲与救国救民思想相结合的现代革命家精神,是勇于创新与开阔的视野格局相结合的华侨精神。李林敢于担当的革命情怀来自人民,来自社会,来自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我相信,《少年李林》会是一本促进广大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其出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希望这本书能够让烈士的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勇于奋斗、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我也衷心期望,《少年李林》的出版能够使李林烈士的崇高品格、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为更多的人们所铭记、景仰与继承。
是为序。
2020 年11 月
本书是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少年成长传记,从李林坎坷的出生经历讲起,至其20岁时母亲病故,她带着母亲留下的遗产,义无反顾地在上海创办晏阳初式平民夜校为止。作者广泛搜集各种相关资料,遍访李林的后世亲友,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少年李林辗转曲折的生活经历及日益受到熏陶的思想成长过程,将其从小不屈于生活磨练、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光辉呈现给青少年。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文图结合,真实刻画了少年李林的坚强、勇敢和爱国的形象,对当今的青少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书是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少年成长传记,从李林坎坷的出生经历讲起,至其20岁时母亲病故,她带着母亲留下的遗产,义无反顾地在上海创办晏阳初式平民夜校为止。作者广泛搜集各种相关资料,遍访李林的后世亲友,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少年李林辗转曲折的生活经历及日益受到熏陶的思想成长过程,将其从小不屈于生活磨练、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光辉呈现给青少年。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文图结合,真实刻画了少年李林的坚强、勇敢和爱国的形象,对当今的青少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郑坤全,1966年生,漳州市高新区古县中学教师,漳州市作协会员,龙海市李林研究会原秘书长,编写出版的作品有《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芗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在全国各地发表诗文二百多篇。
陈忠坤,厦门市作协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厦门外图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书香两岸》杂志社执行社长。著有文集《天黑黑》、采访集《梦想与现实》、长篇小说《七匹狼:追逐自由梦想》《通仙茗》等,策划编写“少年中国”书系《少年陈景润》《少年李林》等。
Ⅰ 序一 榜样的力量/庄南芳
Ⅳ 序二 斯人已逝 风范犹存/周文盛
Ⅶ 少年李林成长足迹
001 章 塔口庵的婴儿声
006 第二章 生不逢时苦命儿
010 第三章 有福遇得好人家
016 第四章 有家也要有名分
021 第五章 永不屈服的生命
027 第六章 我的阿爸在哪儿
033 第七章 放水灯以寄相思
039 第八章 漂洋过海下南洋
044 第九章 落后就要受压迫
050 第十章 女孩也能上学去
055 第十一章 不忘祖国好河山
060 第十二章 华侨旗帜闪光辉
065 第十三章 满目疮痍是故乡
072 第十四章 愿做集美好学子
078 第十五章 身心发展各不误
085 第十六章 组织抗日救国会
091 第十七章 长大也要当红军
096 第十八章 不负韶光上杭州
102 第十九章 西子湖畔英雄梦
109 第二十章 立志报国转上海
114 第二十一章 泪别慈母意更坚
121 第二十二章 结识革命领路人
127 第二十三章 甘愿征战血染衣
132 第二十四章 黄浦江畔爱国潮
141 第二十五章 倾资办平民夜校
148 第二十六章 遭受拘捕遭退学
153 第二十七章 泪别上海望北平
159 第二十八章 改名李林赴革命
169 附 录 给中央妇委的信/李林
175 后 记
本书是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的少年成长传记,从李林坎坷的出生经历讲起,至其20岁时母亲病故,她带着母亲留下的遗产,义无反顾地在上海创办晏阳初式平民夜校为止。作者广泛搜集各种相关资料,遍访李林的后世亲友,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少年李林辗转曲折的生活经历及日益受到熏陶的思想成长过程,将其从小不屈于生活磨练、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光辉呈现给青少年。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史料图片,文图结合,真实刻画了少年李林的坚强、勇敢和爱国的形象,对当今的青少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郑坤全,1966年生,漳州市高新区古县中学教师,漳州市作协会员,龙海市李林研究会原秘书长,编写出版的作品有《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芗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在全国各地发表诗文二百多篇。
陈忠坤,厦门市作协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厦门外图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书香两岸》杂志社执行社长。著有文集《天黑黑》、采访集《梦想与现实》、长篇小说《七匹狼:追逐自由梦想》《通仙茗》等,策划编写“少年中国”书系《少年陈景润》《少年李林》等。
章 塔口庵的婴儿声
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福建著名的侨乡之一,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个以“水仙花之乡”闻名的文化古城,自唐垂拱二年(686 年)建州,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
九龙江是漳州的母亲河,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亘古流淌,流经漳州至厦门港对岸,奔涌注入台湾海峡,冲刷出福建的大平原—漳州平原。九龙江如母亲般温柔贤淑,静默地陪伴着一辈又一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用自己丰沛的乳汁,养育着这一方儿女。
漳州平原是福建的粮仓,素有“花果鱼米之乡”之称。据史料记载,南朝梁于此建置龙溪县,属南安郡。据《清漳志》载:“大同六年(540 年)置,以西江上有九龙昼戏,故名为九龙江,置县曰龙溪县。”北宋时期编纂的《太平寰宇记》曰:“龙溪县因溪为名。”如今,历经数个朝代变迁,龙溪县早已分置为漳浦县、南靖县、华安县和漳州市区。龙溪县以县名从南朝开始一直存续到1960 年,时龙溪县与海澄县( 明代由龙溪县分置)合并为龙海县,从此,有着1600 多年的龙溪县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龙海县于1993 年撤县设市,改为龙海市(县级市)。
历史变迁总是无情的,然而,龙溪县也因悠久的历史而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们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位于原龙溪县城大同路(现为漳州芗城区大同路)塔口庵经年的故事。传说,这个塔口庵是朱熹于1189 年知漳州时,为教育百姓改变不良风气,在唐代的净众寺基础上修建的。
传说总归传说,但历史上的塔口庵,应分为塔口庵经幢与塔口庵两部分。塔口庵经幢始建于宋绍圣四年(1097 年),经幢以二十四层浮雕块石累叠筑成,基座乃利用唐代遗存的石构件建造,为八角柱状须弥座,基座之上为圆形、八角形、覆盆形、圆柱形,分别雕刻有海水、螭龙、莲瓣等六层块石,承托着中隔莲花石的两层八角柱形幢身,幢身八面均雕有或站或坐形态各异的佛像各一尊。幢身之上有佛像、莲花等图案的十三层各种形状的块石,构成五重八角出檐,高耸奇特的幢顶上置葫芦尖锋。
塔口庵坐北朝南,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据志书载,元朝漳州总管罗良与陈友定在北门一带巷战,罗良战死于该处,人们认为罗良生是个猛将,死后必成厉鬼,忧心罗良死后鬼魂骚扰居民,于是众人集资建庵祀佛,并供奉罗良以祭拜,以安民生。庵建成后,因前有古经幢石塔,故庵名为塔口庵。塔口庵经幢造型独特,前有巨大榕树覆盖,塔口庵风貌也是别具一格,二者因相近而相互映衬,不
经考查,人们常常混为一谈,塔口庵也逐渐形成了统称。而塔口庵所在的大同路,一直以来都是龙溪县里非常热闹的老街,做买卖的大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20 世纪初,中国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由于漳州偏安神州东南一隅,为躲避战乱,许多难民来到漳州讨生活,使得原本繁华的大同路,更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白日里,做买卖的、卖艺杂耍的、挑担的、乞讨的、闲逛的,来来往往,应接不暇;夜里,一切恢复了平静,只有一些无家可归的人,有些躺在塔口庵旁,有些躺在塔口庵里,随着静寂的夜,进入了悠远的梦乡。
这是1915 年11 月15 日,农历十月初九,立冬刚过,清晨的寒气依然逼人,万籁寂静,塔口庵里忽然传出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这响亮的哭声没有持续多久,却已打破了这个宁静的清晨。万物,开始苏醒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