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1 6.2折 ¥ 4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荣文婷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ISBN9787515107813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29171780
上书时间2024-12-25
我是个内向的人,从小就是。特别是有了外向的孩子做对比后,我更能看清自己是有多内向。从怀孕起,我就能感受到这个小生命的活力——在肚里子的他活泼好动、一刻不停歇,超声检查做了三次,才拍到他顽皮地举着手、蹬着腿的照片。
出生1 周左右,他的小嘴就喜欢发出嘟嘟嘟的声音,举着小手,跟我们交流。几个月大时,我推着他走在路上,他见到喜欢的人,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挥着小手,示意我们凑上前去。这时,他就会娇羞地笑一下,然后一边伸出他的小手,一边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与人搭讪。再大一点儿,他玩得高兴、吃得开心时,会发出兴奋的尖叫,会开心地到处爬来爬去,或者跑、跳,见到人就会主动招手、打招呼、微笑……
而这些我至今都做不到。我能回忆起来的童年,都是安静的、缓慢的、独自一人的,如安静地弹琴、画画、过家家、看电视。6岁前,我没有去过幼儿园,一直跟着姥姥长大。姥姥很爱干净,又把我照顾得很仔细,所以,我也很少在院子里跟其他小朋友玩,除了自家的表妹,没有玩伴。我就读的小学是全市好的学校,班级又是学年好的班级,我们班有80 多个孩子。而我的小学生活却是寂寞的,甚至是孤独的。深的记忆,就是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地站在操场上,周围是同学们互相打闹的热闹的、熙攘的场景。我感觉很紧张,想加入他们,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我感觉很窘迫,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被孤立在这硕大的操场上。这个场景久久地封存在我的记忆里,甚至是出现在梦里。
我的妈妈很爱我,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看出我性格中的敏感、内向、软弱的部分。她也跟大多数家长一样,生怕孩子“性格不好”“胆小”“不合群”;她很担心我会因为性格内向而不够优秀,因为胆子小而错失机遇,因为敏感而脆弱得不堪一击。在那个封闭的、知识匮乏的年代,她用本能且直接的方式抓住一切机会来锻炼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希望不断增加我的勇气,让我外向一点儿、开朗一点儿,更像别人家的孩子一点儿。
比如,自我从有记忆起,妈妈就告诉我:遇到邻居或者认识的人要微笑地打招呼。而我也从小为了“达到”妈妈的要求,叫着叔叔好、阿姨好。我很小开始学钢琴,不断参加演出、比赛,这些都是希望能锻炼我的胆量。妈妈还会要求我去竞选班级干部,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所以我从小学就在班级担任班干部,一直到我大学毕业,我仍是学校各类演出队伍里的常客。在她不断的督促和提醒下,我也成了同学和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个笑容明媚、开朗活泼、落落大方、知书达理的孩子。我的朋友也多了起来,他们个个伶牙俐齿、能说会道。
然而,这种本能且直接的方式并没有带给我愉悦,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并不是我,那是妈妈期待的我,那是别人眼里的我。我仍然会为了躲开邻居宁可多等一部电梯,为了打一个电话而焦虑一上午,上台前会紧张到尿频。我仍感到孤独,虽然我并不缺少朋友,也被很多人喜欢,但他们从未见到那个真实的我。我担心那个真实的我被那些有魅力的朋友嫌弃。
我时常感到有两个小人儿在我的头脑中打架。虽然那个被否定、被指责、被深藏在内心深处又内向的我一直被压抑,但它却被这些负面的内容滋养着,生机勃勃地长大了,跃跃欲试要与那个精雕细琢的、外在的我发起挑战。这些纠结一直困扰我,我一直想找到答案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一个理工科出身的我,自学了心理学、教育学,我渴望找到自己成长中的漏洞,并修正它们。
然而,这也是我的执着,就如妈妈期待我成为外向的孩子一样。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不是所有的漏洞都可以找到并且被修正。这与追求完美的人生一样,是一种执着的追求。或许的方式,就是看见它,然后接纳它。真实的自己,没有办法改变,也没有必要去改变。那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独一无二的那个我。我开始学会看见自己,看见那个被自己层层包裹起来、藏到深处的内向的自己,并学着欣赏它、接纳它,与它和解。并不是我会被朋友嫌弃,嫌弃我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
我们习惯了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模式,才会为孩子的不一样而担忧、焦虑。我们太执着于追求一样的优秀,而忽视了不一样的美好。夏日美好,可烈日炎炎,阳也会灼伤皮肤;冬季萧条,但白雪皑皑,瑞雪也预示着丰收。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更像是一个引导者。我们需要放下焦虑,因为任何的焦虑都是自己内心不自信的映射。作为家长,我们更像一个园丁。我们播下了种子,可以细心地照料它们,为它们提供好的生存环境,替它们遮风挡雨,让它们安全地长大,但是我们无法改变它们,或者说我们好是接纳它们本身的样子,一味地“强扭”“拔苗”“嫁接”,后受伤的还是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想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一帆风顺、更幸福。的确,社交能力的提高可以有很多的原则、方法,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更有礼貌、更有情调,如何谈吐自如,如何拥有“高情商”,教孩子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如何克服自己的胆怯、娇羞……然而这些毕竟都是“术”,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术”,恰恰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太多的条框、技巧只会将孩子的本真束缚。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的是去积极地看见我们的孩子,用爱去接纳我们的孩子、用爱去滋养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关注中绽放自己,将孩子的精神从条框中解放出来,才能够让孩子真正地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才能不断地发生生命的奇迹。他们的本真是那样纯粹、坦诚、善良和充满爱,而这些才是人际交往的核心。
至于这本书,我更想称为一本“参考书”,书里将孩子在社交方面遇到的问题加以呈现,我只是充当一个知识的整理者,将我多年阅读、学习到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观点,遴选、整理、呈现给各位家长,希望可以帮助家长看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我还是一个分享者——将我多年来,遇到的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情景加以描述,呈现给各位家长,把经验、感触和收获与各位家长分享。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将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以呈现。作者是一个知识的整理者,将多年以来学习到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观点,整理、传递给家长,帮助家长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直击孩子社交问题的关键。作者还是一个分享者,将自己多年遇到的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描述、呈现给家长,把经验、感触与家长分享,让家长能够具体把握孩子的社交现状,以充足的准备应对孩子的社交难题,帮助孩子发挥性格优势,养成高效社交能力。
荣文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兼职研究员。博士毕业后,因工作原因,她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产生极大兴趣,于工作之余自学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启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之路。她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特等奖,出版学术著作《情商与智慧人生》《加拿大教育治理》。
章 抓住孩子社交发展的关键期
节 冲你微笑:婴儿期的社交 002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觉醒:敲响社会性的前奏曲 008
第三节 乐于分享:亲社会属性带来友谊 014
第四节 泛泛之交:幼儿时期的友谊 020
第五节 同一性:青春期社交重要的一课 026
第六节 自尊与自我: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朋友 032
第二章 家庭:孩子个社交圈
节 谁养育了受欢迎的孩子 040
第二节 是兄弟也是朋友:家有俩娃的相处之道 046
第三节 假想伙伴:孩子幼年的陪伴者 051
第四节 玩中学:亲子游戏在社交中的重要角色 057
第五节 志同才能道合:帮孩子敲开友谊的大门 063
第六节 家长:请让孩子远离暴力沟通 069
第七节 孩子对不起,妈妈也“认生” 076
第三章 学校:丛林里的生存法则
节 幼儿园:丛林生活的初体验(上) 084
第二节 幼儿园:丛林生活的初体验(下) 090
第三节 校园里的社交潜规则 095
第四节 那些以貌取人的友谊后来都怎么样了 101
第五节 异性之间该不该存在友谊 107
第六节 被排挤的“优等生” 113
第七节 成为“被接纳”的孩子 120
第八节 朋友以上,恋人未满 125
第九节 亦正亦邪:社交媒体与孩子面面观 131
第四章 性格与社交
节 性格是把双刃剑 140
第二节 外向的孩子也有社交焦虑症 146
第三节 内向的孩子也有社交法宝 154
第四节 孤独的成长 160
第五节 自卑的孩子 166
第六节 被动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172
第七节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177
第八节 孩子不是胆小鬼 183
第五章 影响社交的关键因素
节 情绪:滋润孩子友谊的土壤 192
第二节 沟通:需要示范的社交技能 202
第三节 将心比心:看见他人,才能快乐自己 208
第四节 积极沟通:家长和孩子都受益的表达 214
第五节 倾听是一门艺术 220
第六节 冲突宜解不宜结 227
第七节 学会说“不”:划清友谊的界限 234
第八节 友谊在诚实与谎言间自由走动 239
结 语 244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将孩子在社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以呈现。作者是一个知识的整理者,将多年以来学习到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观点,整理、传递给家长,帮助家长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直击孩子社交问题的关键。作者还是一个分享者,将自己多年遇到的与孩子社交有关的事件描述、呈现给家长,把经验、感触与家长分享,让家长能够具体把握孩子的社交现状,以充足的准备应对孩子的社交难题,帮助孩子发挥性格优势,养成高效社交能力。
荣文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兼职研究员。博士毕业后,因工作原因,她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产生极大兴趣,于工作之余自学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启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之路。她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特等奖,出版学术著作《情商与智慧人生》《加拿大教育治理》。
小A 是班级里的班花,长得漂亮又懂事,大家都很喜欢她。
小B 比较沉默,总是默默地坐在后面,做自己的事儿。
小C 在班级里总是打架,除了自己的小弟兄,很多同学都怕他。
小D 是班级里学习好的,很多同学崇拜他,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嫉妒他。
1982 年,几个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测量数据,将儿童进行了以下分类。
受欢迎儿童,在儿童中很受欢迎,只有很少的人不喜欢他们。
被忽视儿童,他们被关注,被提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次数都很少。同伴对他们似乎是视而不见。
被拒绝儿童,他们被大多数人不喜欢,只有少数人喜欢。有争议儿童,他们被许多儿童喜欢,也被许多儿童不喜欢。
当然除了这4 种具有典型特征的儿童占人群中的2/3 外,还有1/3 的人是一般儿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受欢迎的儿童,但是这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
什么样的孩子是受欢迎的
如果让我们来描述心目中受欢迎的孩子,每个人都会说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有责任感、愿意分享、乐观、友好、合作、没有攻击性……但这些真的是受欢迎的孩子的特征吗?并不一定。
有研究者发现,在群体中,受欢迎的因素可能很多,如学习好、有吸引力、身高出众、有魅力、沟通能力强、主动地提供帮助……但根据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会随着社会文化的不同、儿童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那些看起来很酷、行为比较出挑(一些反社会行为,如说脏话)的人可能会更受男孩的欢迎和女孩的青睐。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下,受欢迎的孩子的特质会有细微的差别。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下,更注重个体的个性化。在教养方式上,也会更注重鼓励孩子的个性化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更注重个体的合作意识。在教育体系中,会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所以,特别有个性的孩子有时会出现被排斥的现象。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受欢迎的孩子的特质也会存在差别。譬如,在北美的整体教育氛围中,很注重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培养,所以从幼儿时期,家长会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北美,爱运动也会是儿童在校园里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反过来讲,如果孩子不参加学校的运动团体,就很难在北美的校园里找到朋友。但是在很多东亚国家,家长更注重孩子文化素质的培养,孩子的课余时间基本都被学术类的辅导课占据,体育活动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并不被重视,所以,体育优秀的孩子就不会在校园里得到太多的关注,爱运动也不是孩子受欢迎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欢迎的孩子与攻击性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受欢迎的孩子一定是不具有攻击性的孩子,这也是个伪命题。受欢迎的孩子在群体中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受人瞩目,有很多的追随者,他们是社交圈子里的核心人物,懂社交规则。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孩子保持自己地位的方式是公开的关系性攻击。
很多研究表示,受欢迎的孩子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地位,会采用忽视、排挤、威胁甚至是散布谣言等方式,特别是男孩,受欢迎的男孩甚至会更具有攻击性,他们会发起更多的争斗,更具有破坏性。
关于受欢迎的孩子的一些负面声音。孩子希望在学校获得同龄人的喜欢,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希望从环境中得到他们有魅力、有趣或者受欢迎的反馈,但是这是一项高维护性的活动。他们需要像公关公司一样,运营他们的社交圈子。譬如,他们需要不断地花费精力在社交上,这有时会影响学习和家庭生活;他们因为年龄尚幼,所以并没有完成自我意识的固化,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并没有完全成形,有时会为了受欢迎而不断地去取悦他人。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益处。
那我们要放弃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了吗?也并不是!我们并不想让孩子成为群体里被排斥的、被嘲笑的、被冷落的或者被欺负的那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群体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站出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又在群体里具有融合性。我们期待孩子乐于助人,但又不会为了助人而失去自己的原则,我们期待孩子是受欢迎的,但不是为了受欢迎而活。
我们可以让孩子更受欢迎吗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养方式和与孩子的共同努力,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受欢迎;坏消息是,并不是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做不了全部。
父母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孩子的社交基础。有研究表示,童年生活是幸福的母亲更容易生下受欢迎的孩子;反之,童年充满敌对倾向的母亲更容易生下不受欢迎的孩子。而介于两者之间的,譬如,母亲的童年是在孤独或者焦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那么她的孩子可能处于中等以上更受欢迎的程度。
基因也是影响孩子是否受欢迎的一个因素。这也是让我们无奈的一个因素,有的孩子就是天生自带“讨喜肉”,他们生下来就是天生有吸引力的人,他们身体健康、充满活力,总是热情的、积极的、乐观的。这样的孩子从很小的年龄就可以从人群中凸显出来,而这些基因来自他们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也是“令人感到舒服的”。这样的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强了孩子的特质,让孩子形成了“总让人感觉舒服”的社交特点,自然这样的孩子在社交场合中会是更受欢迎的那个。
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受欢迎的特性。这是我们可以努力的部分。安全型依恋会给予孩子安全感,孩子将父母视作安全基地,在父母的陪伴下,他们在婴幼儿期就会敢于独自探索,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会给予支持和缓解他们的压力。这类儿童很随和并且大方,会很独立,但是又跟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反之,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亲子关系更容易产生冷漠、独立性差、友善却缺乏温度、对人藏有戒心、拒绝亲密关系等特性,这都不利于孩子未来的社交发展。
避免成为攻击型家庭。攻击性是容易被模仿的行为,而好斗的孩子通常是不受欢迎的孩子。即便是受欢迎的孩子可能通过攻击他人来获得自己的地位,但是反之并不成立,即攻击型的孩子(爱打架、蛮横、叛逆等)并不会成为受欢迎的人。父母整天争吵、冷战、婚姻不和谐,这都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染攻击性。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吵架时孩子的内心会非常难受,家庭中的持续争吵会使得孩子和兄弟姐妹、同伴的关系变得敌对和富有攻击性。而且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这也会进一步增加家庭整体关系的紧张度。
父母在无形中传递情绪的处理方式。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所谓的高情商就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可见,情绪的调节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情绪的调节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习得的一种能力。父母的行为就是好的教科书。年幼的孩子在玩耍中遇到状况时,正是父母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处理自己情绪的好时机。例如,孩子在跌倒后,向父母寻求帮助,如果父母的情绪反应是焦虑的、烦躁的,那么孩子可能哭泣的时间会更长。
我们还不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社交。过多的干涉会让孩子感受到压力,甚至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但是我们还需要知道孩子的社交情况,所以,对孩子社交的“干预度”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与孩子磨合的。
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自带光环的,生命本身就是闪光的,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命美的样子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就是好的社交开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