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4.8 7.7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罗国强 主编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44694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8997187
上书时间2024-12-25
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是党的政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体现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成果。2018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书对我国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制度性障碍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从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等方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展开研究,聚焦当前国际追逃追赃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以期推动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法治化体系构建。
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是党的政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体现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成果。2018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书对我国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制度性障碍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从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等方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展开研究,聚焦当前国际追逃追赃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以期推动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法治化体系构建。
罗国强,1977年生,四川成都人,法学博士、博士后。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家高端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
2000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私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法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并完成博士后研究。2012~2013年访学于英国牛津大学法学院。2008年至今任教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在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瑞士)、《比较法研究》、《法学评论》、《法学》、《法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法年刊》等权威或核心刊物发表中文或英文论文100多篇。独著《国际法本体论》,译著《自然法与国际法》等。获2018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第六届“湖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工作者”,2020年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
章职务犯罪境外追逃与国内刑事诉讼程序的衔接
节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基本界定
一、追逃(地理)范围
二、追逃对象
三、追逃目的
四、追逃方式
第二节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发展变迁
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6年,初步设立境外追逃机制
二、1997年至2013年,基本建立境外追逃法律体系
三、2014年至2017年,改革顶层设计实现高效追逃
四、2018年至今,探索在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务犯罪境外追逃法治化道路
第三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下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依赖劝返等法治化程度较低的追逃方式
二、监察机关的追逃职责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
三、相关国内立法和国际公(条)约仍有不足
第四节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主权原则
二、法治原则
三、人权保障原则
四、效益原则
第五节我国刑事诉讼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衔接
一、增加承认与执行外国刑事判决的制度
二、完善被判刑人移管制度
三、建立刑事诉讼移管制度
四、建立联合侦查(调查)制度
五、完善特殊侦查(调查)措施
六、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七、完善细化职务犯罪案件刑事缺席审判程序
第二章职务犯罪境外追赃与国内民事诉讼程序的衔接
节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进行职务犯罪境外追赃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进行职务犯罪境外追赃的手段
一、物权纠纷
二、侵权纠纷
三、合同纠纷
第三节在他国提起民事诉讼进行职务犯罪追赃的具体展开
一、民事诉讼原被告的确立
二、职务犯罪境外追赃民事诉讼管辖法院的确立
三、职务犯罪境外追赃民事诉讼中有关证据法的问题
四、职务犯罪境外追赃民事诉讼中保全措施的运用
第四节以民事手段为视角的有关职务犯罪没收、冻结、扣押手段的司法协助的具体展开
第三章关于规范境外追逃追赃过程中量刑承诺的意见(建议稿)
节量刑承诺的意义以及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一、境外追逃追赃对反腐败的意义
二、境外追逃追赃对量刑承诺的依赖
三、量刑承诺在实践运行中的问题
第二节量刑承诺的理论依据与体系地位
一、责任刑与预防刑及其基本原理
二、腐败犯罪预防对非官方资源的依赖
第三节量刑承诺的具体操作
一、量刑承诺向自首的转化
二、经劝返归案向退赃、减少损害的转化
三、量刑承诺的程序性规定
第四节结论
第四章国际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追赃的作用及不足
节国际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的作用及不足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的作用及不足
二、中外引渡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的作用及不足
三、中外司法协助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的作用及不足
第二节国际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赃的作用及不足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赃的作用及不足
二、中外引渡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赃的作用及不足
三、中外司法协助条约对职务犯罪境外追赃的作用及不足
第三节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第五章监察人员境外执行任务的身份及其外交特权与豁免
节监察人员境外执行任务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监察人员境外执行任务的身份定位
一、所适用的国内法
二、所适用的国际法
第三节监察人员境外执行任务的权利隐患
一、秘密追逃有被逮捕甚至更严重风险
二、以非公职人员身份境外执行公务,若产生纠纷难以寻求救济
第四节监察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一、国家官员特权与豁免的现状分析
二、维也纳外交和领事关系公约的适用问题
三、结合国际法委员会“国家官员的外国刑事管辖豁免”专题的草案分析
第五节无特权与豁免情况下的权利保障——在美国执行公务为例
一、完善劝返及相关司法协助方面的法律规定
二、综合运用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协定和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
三、结合相关国内法推动“国家官员的外国刑事管辖豁免”专题的
草案立法化
第六节总结
第六章我国跨国反腐追赃对美国相关制度的运用
节美国民事没收制度
一、通过美国民事没收追赃的法律渊源
二、美国民事没收制度内容
三、美国民事没收的协助机关和主要程序
四、通过美国民事没收追赃的实践
第二节美国刑事没收制度
一、美国刑事没收制度的内容
二、美国刑事没收制度的相关程序
第三节美国反移民欺诈制度
一、美国反移民欺诈制度法律框架
二、反移民欺诈法律制度介绍
第四节结论
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是党的政治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体现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成果。2018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本书对我国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制度性障碍进行了全面梳理,主要从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等方面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展开研究,聚焦当前国际追逃追赃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以期推动职务犯罪境外追逃工作法治化体系构建。
罗国强,1977年生,四川成都人,法学博士、博士后。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家高端智库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
2000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国际私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法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任教于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并完成博士后研究。2012~2013年访学于英国牛津大学法学院。2008年至今任教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在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瑞士)、《比较法研究》、《法学评论》、《法学》、《法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法年刊》等权威或核心刊物发表中文或英文论文100多篇。独著《国际法本体论》,译著《自然法与国际法》等。获2018年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第六届“湖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工作者”,2020年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
总序一
当今之世界,随着全球投资贸易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飞速进步,通信和交通日益便捷,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网络化、法律趋同化已成为天下大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际社会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日之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始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于内,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于外,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善对外战略布局,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毫无疑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国内法治,而且要在全球治理中高度重视和善于发挥国际法的作用,加强国际法治,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良性互动,特别是要完善中国自己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处理涉外事务,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加强国际法治合作。
当下之中国国际法学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肯定地说,国际法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法专门人才。而且,广大国际法专家学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国际法理论和实践问题,产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为国际法学的繁荣发展和国家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国际法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缺乏整体的国际法学科发展战略规划,国际法学科建设放任自流,各国际法机构各自为阵;国际法人才队伍学术原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活跃在世界国际法舞台的人才不多,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国际法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德行教育与知识传授相分离、理论培养与实践训练相脱离、国内培训与国际培训相隔离;国际法学术研究缺少精品力作,还没有产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创造性思想成果和理论成果,在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大。可以这样说,中国国际法学界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评价、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
综上所述,国际法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外开放、参与全球治理,亟须掌握和运用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学界仍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以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状态。我们所处的时代表明,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理论创新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国际法新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国际法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国际法新思想的时代。所有这些,正是我们编辑出版“国际法文库”以推动国际法学繁荣发展的初衷。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张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着力推进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进入世界学术话语体系的国际法学。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问题导向。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常态、国际局势的新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国际法理论创新和全球治理实现良法善治。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跨学科研究。国际法律问题涉及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性,需要从多学科视角,运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也就是说,对于国际法律问题,不仅要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国际法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国内法学视角进行研究;不仅要从法学视角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国际政治、世界历史、全球经济、人类社会变迁、多元文化交融、地球生态文明等视角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在于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战略性,促进问题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
“国际法文库”将坚持创造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引领理论发展的动力。创新,就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国际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探索,才能推进国际法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国际法理论创新要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国际法理论创新不必贪大求全,发现新事实、新材料、新现象是创新,阐明一个新原理、提出一种新学说、揭示一条新规律是创新,发明一项新技能、找到一条新路径、创造一种新方法也是创新。
“国际法文库”设专著系列、译著系列、实务系列、文集系列,是法律出版社与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共同打造的学术品牌。法律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特别是法学、法律出版领域的龙头地位自不待言。这里有必要对武大国际法所多说几句。武大国际法所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先生于1980年创办的,是我国高校设立的个国际法研究所。该所自创立以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已在学术和实务方面崭露头角的国际法专门人才,先后产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法学术成果,先后两次被评为重点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可以肯定地说,武大国际法所是当今中国国际法领域的学术重镇,不断推进中国国际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新型智库建设,不仅是它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它崇高而神圣的使命。正是基于这种情怀,武大国际法所与法律出版社携手合作,设立了这个“国际法文库”。这是为中国国际法学界开辟一块新的学术园地,建造一个新的学术舞台。“国际法文库”是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海内外的国际法同仁都可以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也都可以在这座舞台上翩翩起舞,崭露头角、一展锋芒。我真诚希望,所有以国际法为志业、立志为中国国际法事业做出贡献的海内外同仁,都能把“国际法文库”视为我们共同的国际法事业的一部分,关心之、支持之、帮助之、鞭策之,勿忘初心、久久为功,去迎接我们共同期待的中国国际法学界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
是为序。
2016年12月1日于北京
总序二
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法律共同体建设,利用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可持续发展,保障中国的正当利益。因此,不管是国际法制度构建,还是国际法理论创新,抑或是国际法实践引领,中国都需要从“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转变。
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先生创办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是1980年由原国家*批准成立的中国高校个国际法研究机构;1981年设立博士点;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4年被批准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15年被中宣部确定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她一贯秉持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全面和综合研究,积极拓展联合国法、欧洲联盟法、国际能源法、电子商务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网络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体育法、世贸组织法、海洋法和海商法等前沿学术领域,形成了学科研究方向齐全、学科发展水平一流、咨政服务能力突出、教学科研成果领先的鲜明特色。
但是,不管是作为*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是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仅仅依靠一个研究所的力量难以实现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创新,难以实现中国从国际法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的转变。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愈发凸显其复杂性,许多问题往往需要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谱系进行合理的理论解释、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而不同学者、学术机构、智库在不同领域具有相对优势,或者因所在区域不同而存在区域政策问题的竞争优势。因此,团结、组织中国国际法学者共同攻关、协同创新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创新中国国际法理论,进而实现中国从国际法的“被动适应者”向“主动引领者”转变的必由之路。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与法律出版社合作出版“国际法文库”,希望集中展示中国学者的国际法著述和学术见解,及时传播国外国际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协同研究中国面临的重大国际法实践问题,不断增强中国国际法理论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法制度的国际吸引力,不断提高中国国际法实践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国际法文库”将面向中国国际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征集选题,通过自荐与他荐相结合的方式,由丛书编辑委员会根据其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决定出版选题。本文库分为专著系列、译著系列、实务系列和文集系列。
专著系列旨在集中呈现中国学者在国际法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引导中国国际法学界关注国际学术动态、设置前沿学术议题、营造良好学术风气,推动中国国际法理论创新。以学术性和创新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中国学者关于国际法领域具体问题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译著系列旨在全面推介国际社会国际法理论的经典著作和成果,促进中外国际法理论的交流与交锋,促使中外国际法实践的互动与创新。以思想性与新颖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或再版的国际法著作的译作。
实务系列旨在在中国国际法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之间架起桥梁,促使中国国际法研究更加贴近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国际法理论的支撑下运用国际法规则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对策性与实用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针对实践中的国际法问题,特别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国际法问题的著作,强调贴合国家对外交往实际需要,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选择、分析和解决方案。
文集系列旨在及时反映中国国际法学界举办的学术会议成果,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加强学术交流的深度,扩大学术交流的影响。以新颖性与可行性为选题标准,主要出版能够设置学术议题、引领理论前沿的论文集。
我们相信,在中国国际法学界同仁的关心、支持与积极参与下,“国际法文库”一定能够实现上述目的,为中国国际法的理论创新、制度变革和实践引领贡献她应有的智慧、发挥她应有的作用。
2017年元旦于武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