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0.6 6.8折 ¥ 60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刘春曙 杨凡 刘向东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4057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28975842
上书时间2024-12-25
《伬艺》概述
伬唱,又名伬艺,是福建省主要地方曲种之一。历史上民间卖唱艺人搜集散曲、小令、山歌小调,传唱戏文唱段和民间故事,以酬应堂会,或装扮陆地行舟、钱剑、高跷、台阁、马上、肩头驮、莲花落等百戏杂耍,以参加社火活动,这样积久形成的演唱形式,俗称伬唱或唱伬。1943年,艺人们组织“福州伬艺乐唱联谊会”,故又名伬艺。
伬唱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的福州、长乐、闽侯等市县。闽北的建瓯、顺昌,闽西北的沙县、三明市区以及闽南的泉州、厦门等城镇的福州人聚居地也流行。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缅甸、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历史上都曾有过伬唱艺人说唱活动。伬唱的演出,有单档、双档、三档及多档等各种形式,其档次多寡,视曲目内容而定。演出场所有茶馆、厅堂、宅院、书场和高台等地方。场地设置简单,台上排一张长桌,并挂上绣有演出单位(班社)的桌裙。单档演唱的,只在桌后放一张板凳;双档的,在桌的左右两旁各放一张板凳;三档的在正中与左右两旁各放一张板凳;四档的,桌左、中各一档,桌右二档,如此等等。演员身穿演出服装,男的长衫,女的旗袍或对襟滚边短衫、长裤。常用乐器有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丝弦乐器和打拍子用的竹板或“替板”(形如柴刀鞘)。
福州伬唱历史久远。明朝中晚期,在一些官绅仕宦之家,盛行自置歌伎、组办“家班”之风。清代《福建通志》“列传”条就记述了福州西郊洪塘乡人、明万历官员曹学佺置办家班情况:“学佺归,构石仓园,有池塘林木之胜,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曹学佺所办的家班因多为文人儒士会诗文、宴酒席时的“坐唱”,故称“儒林家班”。儒林家班初为“清曲”坐唱,继而演唱小戏,而大戏,故成了闽剧班社———儒林班。儒林班的清曲坐唱阶段,可视为福州伬唱艺术的滥觞,俗称“儒林伬”,儒林伬所演唱的曲调为“逗腔”。到了清朝,又有专唱“洋歌”曲调的“洋歌伬”和专唱“江湖”曲调的“江湖伬”,以及十番夹唱的“十番伬”等伬唱艺术及伬社崛起,先后出现了洞中春、景国风、小蓬莱、紫云山馆、白雪春、五凤吟、达云霄、赛月宫、雅乐天、同乐轩等伬唱社。
清末民初,原来专唱逗腔、洋歌、江湖曲调的三种伬社,相互吸收、渗透,在为各自的曲目配曲时,除了仍以本伬社的基本曲调为主外,也采用其他两种伬社的曲调,丰富了各自的音乐唱腔曲牌,从而产生了儒林伬、洋歌伬、江湖伬以及十番伬四伬合一的“平讲伬”。抗日战争前后,平讲伬发展兴盛,出现了步蟾宫、胜三乐、游月宫、筱龙凤、小小龙凤、郑祯记、林依银等新兴的伬唱班社。
从儒林伬到平讲伬,其演唱形式多是坐唱,而且歌唱与乐队分为两部分,各司其职。后受北方等外地曲艺影响,崇尚自拉自唱,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筱龙凤、郑桢记等双档(两个人)自拉自唱名家和林依银单档自拉自唱。这一时期的从艺人员增至百多人,名师辈出,扩大了伬唱艺术的社会影响。抗战后期,福州伬唱一度落入低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伬唱艺术获得新生。自1960年成立福州市曲艺团以后,整理、改编了不少伬唱传统曲目,并创作了一批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中短篇曲目。在唱腔音乐上,大胆吸收闽剧等兄弟艺术的精华,并进行革新改造,使伬唱的唱腔、音乐有了发展。在演唱形式上,改变了过去坐唱清曲形式,逐渐演唱有人物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曲目、段子,并加上了小幅度的指意虚拟动作表演。1958年晋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被选进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赞赏。1985年7月,应美籍华人刘文善的邀请,参加中国福州评话伬艺团赴美演出。回途应旅港十邑同乡会邀请,顺访香港。1990年5月,又赴新加坡参加福州同乡世界总会成立大会,为来自东南亚、欧、美及中国台港的乡亲演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以唱为主的姐妹曲种出现演出危机,而福州伬唱仍能保持一定规模的专业队伍,并活跃于城乡高台,显示了较强的艺术生命力,从而保持了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的地位。
福州伬唱以唱为主,说白为辅。唱腔与闽剧基本相同,主要由“小调”“洋歌”“江湖”“逗腔”“啰啰”等五类曲调组成,现有曲牌近70首。音乐结构有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种。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变宫(si)和清角(fa)的出现,多为倚音、波音等装饰性的经过音。调式以徵、羽、商三种为主,宫、角调式次之。唱调的句式以上下句为主,亦有长短句结构,曲韵属中州韵,用福州话演唱。
小调小调是现有伬唱唱腔的主体,现有曲牌20多首,其中除了【牧羊曲】【断肠曲】【海棠曲】【摇篮曲】【采莲歌】【讨鱼歌】【爱秋香曲】【桂枝难求】等曲牌是传自江苏、浙江等省外,其他曲牌,如【撑船歌】【小放牛】【螃蟹歌】【九连环】【荡河船】【银柳丝】【纱窗外】【油葫芦】【更鼓】【茉莉花】【卖画】【习山腔】【十杯酒】【秦琼卖马】【醉春红】【琵琶怨】等,则是移植于其他剧、曲种。
小调曲牌的旋律优美婉转。轻松活泼,流畅动听,适合单曲反复咏唱,所以伬唱多以小调配曲牌作为主要唱腔。小调曲牌,经历代伬唱艺人根据福州方言声调和演唱内容,进行不断改造、衍化,加上通俗化、口语化的演唱方法,使得这些曲牌的曲情迥异于原曲而自成伬唱风格。
洋歌洋歌也是伬唱腔主体,现有曲牌20首左右。均由闽剧音乐移植而来。这首先是由于洋歌旋律简洁流畅、平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适合独唱、对唱(俗称“盘答”)并长于叙事,符合伬唱演出形式;其次是伬唱的演出题材多以日常生活和婚姻家庭为内容;其三是洋歌曲牌在运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全曲,亦可摘段。特别是三段型的曲牌,如【金湘】【双蝴蝶】等曲牌,或用全曲,或用其头段和中间,或取中段与结尾,或只用中段。演唱者根据曲目内容,可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因而伬唱唱腔多采用闽剧洋歌曲牌。然而,由于伬唱的特定演出形式是自拉自唱,所以虽然采用闽剧曲牌,甚至演唱内容也相同,但伬唱与闽剧之间仍有不同之处:首先,是伬唱没有配置乐队,不用锣鼓;其次,是在演唱方法上,伬唱比闽剧更通俗、更口语化;其三,是在乐曲的处理上,伬唱比闽剧更自由、更灵活。比如在速度方面,伬唱可快、可慢,没有闽剧那么程式化。又如在节奏、节拍处理上,伬唱演唱洋歌曲调,可伸展(即一小节变为两小节),亦可压缩(即两小节变为一小节,或四拍子变成二拍子)并突出节奏性(即每小节强弱清楚),因而自成风格。
江湖江湖也是来自闽剧同名曲牌,现有曲牌6首,即《开封府》的散板【江湖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的【江湖叠】、《开封府·说胎》的【柴牌】、《开封府·庙告》的【柴牌叠】、《梁山伯与祝英台·哭灵》的【梆子叠】和《开封府·托梦》的【阴调】等。伬唱采用江湖曲牌时,其演唱方法与闽剧唱法基本相同,只是没有乐队伴奏而己,所用弦乐器皆由演唱者边唱边演奏。
逗腔伬唱采用逗腔,可追溯到曹学佺的家班坐唱清曲时期。但当时只是单曲坐唱,尚无完整故事性,到了《紫玉钗》问世,才开始演唱带故事情节、有人物形象的唱段。这种演唱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例如《紫玉钗·喂药》霍小玉所唱的【水过浪】转【诉牌叠】(即闽剧的【叠牌】)接【三鼓槌】又转【水过浪】套曲唱段。此外,还有《拜塔》中许梦蛟所唱的【宽板】唱段、《珍珠塔·会母》中方母所唱的【观容】唱段等等。由于逗腔曲牌擅长咏叹抒情,即善于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所以在伬唱搬演歌剧《洪湖赤卫队》韩英就义前的咏叹调时,就采用了闽剧逗腔曲牌【改良叠牌】即【宽三眼】,而这些善于咏叹抒情的唱腔,是小调、洋歌乃至江湖所无法体现的。伬唱运用逗腔,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曲牌外,还采用了【急板】【急板叠】【观容吟】【板下闯】等曲牌。伬唱演唱逗腔曲牌,其唱法也与闽剧基本相同,但在伴奏乐器和手法上却有很大区别。闽剧逗腔的伴奏乐器是以主胡、曲笛为主,月琴、椰胡等乐器为辅,掏岭处还加上小唢呐(俗称“呐仔”)、逗管,而伬唱只用二胡、月琴、琵琶等丝弦乐器,没有吹管乐器,而且所有乐器都是由演唱者司掌,自拉自唱。在伴奏手法上,闽剧有“锣仔啮”(即在唱腔的小过门处,加小锣、小鼓)和“抖鼓”(即在唱腔的长过门处,加上小堂鼓打花)手法,而伬唱却没有这些手法,伬唱的打击乐只用一副竹板,或“替板”打拍子(击板)。由于伬唱没有锣鼓和吹管乐器,所以在渲染气氛和音乐效果上,比闽剧大为逊色,然而却显得清雅舒适,别具风味。
啰啰啰啰(又称罗罗)是伬唱运用外来剧曲种腔调,除了从闽剧音乐中选取外,多是原曲的照搬,比如《讨眠鞋》中的“南腔北调”,就是搬用京剧的二黄与西皮曲调。但亦有根据曲目内容与方言而编配的曲调。如《侠妓救夫》中的【五音联弹】。现有曲牌10首左右,这些曲调是:《奇双会》的【滂滴水】、《开封府》的【江南平】、《崇福奇缘》的【反二黄】、《上海时事》的【联弹】、《思凡》的【清江引】、《讨眠鞋》的【二关】、《素梅姐卖画》的【平和】、《和尚讨亲》的【七句半】、《灶君报》的【打公皮】和《正德帝食菱角》的【小上坟】等。
此外,尚有部分“板歌”,如《和尚讨亲》中的【三十六叫】等。
伬唱中,《紫玉钗》等“儒林伬”传统曲目,全用“逗腔”曲调演唱;《开封府》等“江湖伬”传统曲目,全用“江湖”曲调演唱;《和尚讨亲》等“洋歌伬”传统曲目,全用“洋歌”“小调”曲调演唱;《红裙记》等“平讲伬”传统曲目,则根据曲情,既选用“逗腔”“江湖”曲调,也选用“洋歌”“小调”等曲调演唱。自“平讲伬”出现后,伬唱新曲目多采用根据曲情既选用“逗腔”“江湖”,也选用“洋歌”“小调”等方式配曲。
总而言之,伬唱的唱腔,除一部分“小调”和“啰啰”曲牌外,大多数与闽剧唱腔相同,就连伴奏音乐(俗称“琴串”)也是一样。如【一枝花】【菊花串】等曲牌。而且在称谓上,也同样叫作“小调”“洋歌”“江湖”“逗腔”“啰啰”和“板歌”以及“琴串”。所不同的有三点:一是伬唱比闽剧更加通俗、易懂;二是伬唱演员自拉自唱,讲究“现身说法”与“角色分音”;三是不用乐队,演唱自由、灵活,不受严格的程式束缚。
伬唱主要传统曲目有:《墦间祭》《招姐做新妇》《和尚讨亲》《苏百万讨亲》《马达加》《借衣》《灶君报》《雷公报》《拣茶记》《借女冲喜》《黄本奇看大水》《大头磕讨亲》《郑元和》《甘国宝》《王莲莲》《辨芦花》《开封府》《珍珠塔》《张凤秋香》《士久见人心》《紫玉钗》《女运骸》《猴告状》《拜塔》《红裙记》《素梅姐卖画》《苏三起解》《灵芝草》《丹桂图》《钱顺姐》《思凡》《白扇记》《杏花姐》《百蝶香柴扇》《贩马记》等。现代曲目有《杨母大破水利关》《锦绣河山》《思归》等。
(杨凡)
《评话》概述
(一)
福州评话,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的福州、闽侯、长乐、福清、永泰、闽清、连江、福安、霞浦等市县的城镇和乡村。抗日战争期间,随着人口的内迁,福州评话也流向闽北的南平、建瓯、建阳、顺昌、将乐和闽西北的永安、沙县、三明等地。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福州人的旅居地,也有福州评话讲演活动。
福州评话始于何时,尚无史籍明证。据历代福州评话艺人的口碑与传说,形成于明末清初。福州评话艺人一直崇奉江苏泰州明末说书艺人柳敬亭为祖师,早年拜师入行必拜柳敬亭画像。国内现存的柳敬亭画像,为福州杜氏家藏。
清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已相当流行。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收藏过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的评话刻本(于“文化大革命”中佚亡)和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评话《七星白纸马》刻本。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福州评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更加兴盛,在福州城内(现鼓楼区)还出现了“舌耕社”“文榕轩”等多家评话馆。辛亥革命以后,福州评话又有新的发展。评话艺人以高涨的热情编演了一批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新书目。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出现了阮红枣等一批著名评话艺人。清末民初,又涌现出不少著名评话艺人。当时负盛名的有被听众誉为“三总管”的阮庆庆(艺名“后洲庆”,系阮红枣之孙)、赖德森(艺名“绣和尚”)、徐炳铨(艺名“双门大”),加上百宝营、亭(艺名“科题”)、林细弟(艺名“筱细弟”)、徐天定、徐天生,并称“八部堂”。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又有一辈著名艺人崛起,他们是被听众誉为福州评话“三杰”的陈春生(原名陈德灿)、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和“八大将”的叶神童(原名叶奕清)、苏宝福、吴乐天、陈长枝、黄益清、毛钦铭、唐彰文、郑小秋。此外,著名艺人尚有郑紫英、岳蝴蝶、李天春、刘天春等人。20世纪60年代迄今,福州评话书坛又有林木林、王秋怡、陈如燕、刘民辉、魏惠珍、方民忠、石启勇、原淑英、刘春燕等一批新秀继起。
福州评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等市县相继成立评话协会。20世纪60年代福州市首先成立包括福州评话、伬唱两个地方曲种的福州曲艺团。“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团体解散,演职员“上山下乡”。粉碎“四人帮”以后,福州评话才再度振兴。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福州评话不仅在专业队伍、创作节目、表演艺术、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诸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有长足提高。福州评话现有专业演员一百多人。
(二)
福州评话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它在说表中夹着吟诵并不时运用民歌、古体诗、词、赋等吟诵穿插。福州评话说表中还常有奏章、呈状、尺牍等朗诵调和民谣、快板等韵诵调。辛亥革命以前,曾以吟诵调为主,说表为次,以后逐渐转化。20世纪40年代以后,大量原来只说不吟的“讲鉴”艺人加入福州评话队伍,武侠评话盛行,加上审美时尚的变化等因素,使福州评话转变为以说表为主,吟诵调为次。
福州评话的基本腔有序头、吟句、诉牌和板歌。
1.序头:作为评话的有机部分,犹如小说词话的“小说引子”或“开场诗”,又类似唐代“变文”的“押座文”和宋代小说话本篇首的诗词,亦同南戏和传奇的“副末开场”。序头,作为评话的开头,有“静摄座下听众”即压座静场、点明主题、概括故事大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和报书名、报家门等作用。序头除了作为“故事”的一个有机部分演唱外,也可独立单唱。单独演唱的内容有:谈天说地、评史纪胜、咏吟花鸟。唱时(令)状(景)物,更有“药名”“果名”“节气歌”“十二生肖歌”“嵌三字经”“藏头诗”等文字游戏唱段。如《八盏灯》《金钗玉菊仔》“嵌三字经”,《济公传·药材名》《福州景致》和《瑞云痛史》《千金买骨》的序头等唱段。
序头是旋律性较强的唱腔。其曲调多由四个基本乐句及其变化反复(六个乐句的扩
充)乐段构成。切分音的出现与福州话读音紧相吻合,独具地方特色。乐段的末句三个字,常有拖腔,从而增强了曲调的歌唱性,同时也充实了曲调未尽的意韵。序头的旋律为五声音阶的羽调式。词格为齐言体四、三分逗,即二、二、三的七言和四、四分逗即二、二、四的八言。
2.吟句:评话唱腔的主体。可用于表唱、人物独唱和对唱,依表现功能、词格和拖腔等特点,分为〔高山流水〕〔波浪腔〕〔英雄调〕〔街蹓〕〔循音〕〔泪嗓〕〔牵丝嗓〕等不同腔调。
〔高山流水〕是一种从高音区向低音区自高而下,宛若山涧流水的曲调。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段,属五声音阶羽调式,词格为四、四分逗。
〔波浪腔〕是在拖腔的某个音上,作波浪形颤动,即带前倚的颤音腔调。出现在曲调的末句处。也是五声音阶羽调式。
〔英雄调〕是一种用于英雄好汉、义士侠客人物演唱的吟诵式的曲调。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段。唱法特点是遒劲有力、刚柔相济,每个乐句一停顿,旋律进行快且强而又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旋律为五声音阶商调式。词格为四、四分逗。
〔街蹓〕是一种非常口语化的吟诵调,曲调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基本词格为四、四分逗的对偶句式。上句前四个字和下句前后四个字末尾,多要停顿(休止),并常配上
型节奏为伴奏,以增加旋律的欢快、活泼。街蹓曲调的伸缩性较强,
上下句除各为八言的对偶句式外,根据内容需要,也可以是七言、九言、十一言以至二
十多言不等的长短句式。骨干音为五声音阶的do、re、mi三音。调式以商调式为主,徵
调式次之。
。。。。。。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伬艺”“评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概述”“唱腔”“选段”“人物介绍”四大部分。“伬艺”“评话”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福建省两个主要的地方曲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福州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伬艺”“评话”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伬艺”“评话”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伬艺”“评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概述”“唱腔”“选段”“人物介绍”四大部分。“伬艺”“评话”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福建省两个主要的地方曲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福州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伬艺”“评话”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伬艺”“评话”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音乐保护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意义。
王州,音乐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音乐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多年,主要方向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两项,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独立与合作著作多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独立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次。参与研究成果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刘春曙,1929~2008年,福建惠安人,福建省艺术馆研究馆员。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个人及与他人合作出版的专著有《福建民间音乐简论》《福建南音初探》。专集有《闽剧音乐》《福建老根据地革命歌曲》《福建民间歌曲选》《福建十番音乐》《闽剧常用曲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