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
  • 【现货速发】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4.3 4.1折 59 全新

库存12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柏田 著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51672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7942802

上书时间2024-12-2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是著名作家赵柏田深耕明史十余载之历史代表作,讲述了大明王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的荣衰浮沉与兴废继绝,演绎了人在权力旋涡中的种种情状。全书以朝代和皇位更迭为顺序,以权力结构嬗变为叙述脉络,细致呈现出皇权与文官集团争斗角力的步步惊心,绘就了一幅跨时三百年的壮阔历史长卷。扎实绵密的叙述,幽雅深邃的历史意境,怀着温情和敬意开掘的人性之光,开创出作家写史的崭新美学风格。  



商品简介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是著名作家赵柏田深耕明史十余载之历史代表作,讲述了大明王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的荣衰浮沉与兴废继绝,演绎了人在权力旋涡中的种种情状。全书以朝代和皇位更迭为顺序,以权力结构嬗变为叙述脉络,细致呈现出皇权与文官集团争斗角力的步步惊心,绘就了一幅跨时三百年的壮阔历史长卷。扎实绵密的叙述,幽雅深邃的历史意境,怀着温情和敬意开掘的人性之光,开创出作家写史的崭新美学风格。 



作者简介

赵柏田,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家,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有“中国往事”系列(全四册)及《万镜楼:历史的纪实及其虚构》《私家地理课》《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等图书二十余种,曾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5年“腾讯·商报”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



目录

春   洪武元年——永乐二十二年(1368—1424 )


 


章 走进“中世纪”


砌 墙 // 献 祭 // 清 洗 // 天 网 // 股东、伙计和奴仆


第二章 禁锢的舌头


削 藩 // 靖 难 // 屠 场 // 驰 谒 // 醉 杀


 


 


夏  洪熙元年——正德十六年(1425 —1521 )


 


第三章 仁宣两朝纪事


铜缸里的王 // 盛世三杨 // 飞扬跋扈的王先生


第四章 夏日风暴


土木之战  // 尊贵的俘虏  //  夺门之变  


第五章 后宫心计


皇帝与贵妃  // 内官与外官  // 皇后与外戚  


第六章 正德年的大烟火


“宫奴” // 紫禁城里的帐蓬 // 欢乐颂  


 


 


秋  嘉靖元年——万历十年( 1522 —1582 )


 


第七章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上)


大礼议 // 新 宠 // 掘墓人


第八章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下)


祥瑞与长生 // 丹心照千古 // 狂歌袅袅天风发


第九章 棋局屡变


等风来 // 阁臣们 // 德之殇


第十章 耀眼的暮光


白首相知犹按剑 // 恋栈夺情 // 祸萌骖乘


 


 


冬  万历十一年——崇祯十七年( 1583 年—1644 )


 


第十一章 至暗时刻


修补匠 // 醉梦三十年 // 君子在野 // 众士谔谔 // 通向奴才之路


第十二章 细数同声一个无


刺 许 // 教 主 // 名 士 // 危 峰 // 断 云


 



内容摘要

《大明王朝之春夏秋冬》是著名作家赵柏田深耕明史十余载之历史代表作,讲述了大明王朝从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的荣衰浮沉与兴废继绝,演绎了人在权力旋涡中的种种情状。全书以朝代和皇位更迭为顺序,以权力结构嬗变为叙述脉络,细致呈现出皇权与文官集团争斗角力的步步惊心,绘就了一幅跨时三百年的壮阔历史长卷。扎实绵密的叙述,幽雅深邃的历史意境,怀着温情和敬意开掘的人性之光,开创出作家写史的崭新美学风格。  



主编推荐

赵柏田,非虚构写作代表作家,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有“中国往事”系列(全四册)及《万镜楼:历史的纪实及其虚构》《私家地理课》《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等图书二十余种,曾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5年“腾讯·商报”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



精彩内容

1354 年,春日某一天,未来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带着少年时的伙伴徐达、汤和等一干二十四人,离开郭子兴的濠州大营向定远城进发。

时为元至正十四年,起义之火正在帝国境内四处蔓延。那一年,这个幼名重八的年轻人二十七岁。他离开郭子兴,是因为不满徐州来的几个红巾军首领统兵无方,又相互倾轧,料定了一帮乌合之众难成气候,决意凭自己的本事打出一片江山来。

收编了定远地区的两支地方武装后,朱元璋率部于这年 6 月的一个晚上衔枚夜行,出奇兵袭击了驻扎在横涧山的元将张知院部,收降七万余人。他从中挑选了两万名富有战斗经验的精壮士兵,向元军守备力量薄弱的滁州进发,以便为下一步攻打龙盘虎踞的建康建立基地。大队人马如愤怒的潮水涌过平原和山川,这惊心动魄的阵势,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形容,真个是“赤帜蔽野而盈冈” 。

定远城带给朱元璋的不仅是士兵和大量作战物资,更重要的是冯国用、冯国胜这一班地方缙绅也加盟到了他的事业中来。有记载表明,夺取南京的军事计划初就来自熟知历朝兴亡历史的冯氏兄弟。南下滁州途中,一个将要对朱元璋的一生事业起到更大作用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濠州定远人李善长。李善长学的是法家学问,史传说他“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李善长刚到军门谒见,和朱元璋曾有过一番对话。朱元璋问,乱世什么时候可以终局,“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李善长劝他学秦乱时的汉高祖刘邦,虽同样起自布衣,但只要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帝业五年可成。这番话无疑在朱元璋面前打开了一个他都不敢梦想的世界,于是他把李善长留下做了掌书记,一个类似于行政秘书的角色。

从攻打滁州开始,李善长成了朱元璋事实上的幕府领袖,“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此人还特别善于沟通将士和主将,但凡投奔过来的将领,发现某人身上有什么长处,就竭力推荐提拔;诸将间有什么龃龉,他也着力调和。在和州时,有一次朱元璋亲率主力出击,只留下李善长带少量兵丁居守大营。元将谍知来袭,竟被李善长设伏打退,自此愈见器重。1354 年冬天,元太师、右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又分兵围住六合,对朱元璋刚占领的滁州构成重大威胁。正是在李善长的竭力主张下,朱元璋才决定率兵赴援。此一战,不仅使张士诚转危为安,还使脱脱失宠于元顺帝。元朝的柱石一倒,加速了其倾颓之势,用李善长的话来说,就是“元纲既紊”。

历史学家孟森在谈到明开国以后之制度时说,有史以来,以元为无制度,马上得之,马上治之,“不知礼法刑政为何事”。元对制度的漠视,从《元史·兵志》可知,止有佥军、补军、调军、遣军之法,别无养军、练军之法,其他刑罚、食货等,一切苟简。朱元璋起事后深知,欲成大事,离不开“士”的辅佐。于是每攻下一个城池,当地文人不管是为旧政府服务过的还是隐居林下的,都会被召来接见并授予官职。历史学家吴晗对朱元璋的“养士”曾有过一段精彩论述:

“元璋明白读书的好处,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事说不出道理,以此,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明白读书人能讲道理,替人出主意,很可怕;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出力做事。这种办法叫作‘养士’,养什么似乎不大好听,不过只要养之养之,被养的也就不大在乎了。养士是件好事,而且,你不养,跑到敌人那儿或者被别人养去了,却会坏事。为了这个,他禁止部下将官和儒士交结,不许别人养士,却自己来包办,养所有肯被养的士。并且,还有一个大好处,士多半在地方上有名气,老百姓怕他也服他,把士养了,老百姓也就大部分跟过来了。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因之,每逢新占领一个地方,必定访求这地方的读书人,软硬都来,罗致在幕府里做秘书,做顾问,做参谋。”



媒体评论

看了赵柏田的书,我有一种冲动,今后要向朋友们奔走想告,大家都扔了余秋雨来读赵柏田。……我想我要对赵柏田致敬,为他的趣味的纯真,为他的耐力和坚韧。

——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文学批评家)

 

 

赵柏田的写作*重要的价值,也是他与余秋雨非常重大的区别,在于他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叙事方式,一种从先锋主义那里继承下来的话语方式,

与当下流行的所谓“文化散文”不同,赵柏田的非虚构性作品把一种带有强烈“现代主义”色彩的个体存在经验,灌注进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追忆与想象中,以个人的生命体验打开历史的“黑匣子”,让消失了的人与事,向当代经验敞开和发声。

——张闳(同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就是宁波的余秋雨、浙江的余秋雨。我们读余秋雨,今天更要读赵柏田。秋雨老师有开拓之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他的文化散文撒下了启蒙的种子,赵柏田则另辟蹊径,用他智性与诗意交织的文字造了一个花园。

——张生(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作家)

 

赵柏田写作的特点在于沟通了古今,沟通了文史。我个人感觉是气息醇正,用心良苦,因为正好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状况构成了对照,有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笔下的人物,都戴着他们各自的音容笑貌和时代特征来到了我们跟前。他们由此成了我们这些活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这些活人,对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规律没有兴趣;我们更愿意对那些不清晰的东西怀有好感,因为不清晰就意味着神秘,意味着可能性。

——敬文东(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赵柏田的写作可贵的是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确实在他的笔下,历史与当下常有天涯比邻之感。……他是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把日常化、民间性提上来,以此与大历史构成对话。

——毛尖(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家)

 

 

把时局变化揉合于小说笔法,绵密、平静的叙述和小说笔法的交互使用,是赵柏田的语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作者叙事的瓷实轻省,学识的通达圆润,在中国作家里,是一个稀罕的品种。*可贵的,还是作者的见识,该叫史识,一种才气与学识的结晶。作者不仅对他笔下的人物,都有沉潜的研究,就是对那些稍稍涉及,甚至一笔带过的人物和事件,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韩石山(《山西文学》主编,作家)

 

 

历史是文献记载下来的,留着很多空白处,这些空白需要填充,否则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很多史学家在研究这些历史的空白处,但往往不得要领。这恰恰是作家施展才情、发挥想象的的巨大空间。我认为这是赵柏田先生作品的魅力*重要的一点。通过历史认识自我,这是历史研究的意义,也是文学创作的意义。

——顾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出版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