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春明谈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春明谈往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2.1 6.6折 49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其章 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36727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8474205

上书时间2024-12-2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春明”为北京之别称,“春明谈往”即作者六十余载居于北京的札记、书话、随想。书中颇有老北京风味,横二条搜罗民国老杂志期刊,中国书店和店员攀谈淘书,追溯“七七事变”爆发前后北平的文化界生态与媒体报道,甚至连旧时北平的地名和风俗,都在字句之间流露出来。一幅“书刊中的四九城”图卷慢慢展开。

  为何“七七事变”当天报纸未有报道?姜文《邪不压正》中的影评人为何选择那部电影?旧时的杂志封面画署名有何讲究?收在本书里的小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以读书和买书为主,记录收书、藏书的轶事,下半部分以怀旧和怀人为主,也多与书、书友有关。书中配有谢老珍藏的旧杂志书影,爱书人可按图索骥,一饱眼福之外,顺着线索“淘宝”,颇有意思。谢其章利用自身优势,时而以手头掌握的一手资料与当下文化现象考证、辩驳(如《邪不压正》《侠隐》),时而讲述四九城的中国书店,时而追忆陶亢德、施蛰存、叶灵凤与刊的趣事,且撰文常抄录杂志已发表之字句,不言自威。



作者简介

  谢其章,祖籍宁波,上海出生,襁褓之龄随父母迁居北京。于北京成长,幼小初结业,不及弱冠即赴农村插队落户,知青身份凡八年。二十年前转行自由作家。出版有《搜书记》《北京往日抄》《封面秀》《玲珑文抄》《风雨谈》《佳本爱好者》《蠹鱼篇》《梦影集》《漫画漫话》《出书记》《书蠹艳异录》《都门读书忆往》《我的老虎尾巴书房》等二十余部文化随笔。编撰有《电影杂志》《朴园日记》《北河沿日记》《东西两场访书记》等。对于民国电影和民国漫画有较深入之研究,对于民国画报和民国文艺杂志有较丰富之庋藏。



目录

  分


  横二条,我的琅嬛福地/3


  我与圕/14


  四九城的中国书店/21


  封面画的署名/27


  陶亢德编过的杂志我十有八九/34


  听施蛰存讲那过去《现代》的故事/42


  黄裳1942年冬离沪入蜀日期小考/49


  《电影新闻》两种/59


  《时代漫画》五帖/63


  夜半无人私语时/76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83


  马思边草拳毛动/89


  沦为珍本的《中国文艺年鉴》/96


  1937年1月8日之后的《新北平报》里的《午夜北平》/103


  我与《邪不压正》的一毛钱关系/110


  美的小说杂志/119


  关于鲁迅母亲与朱安照片及宋致泉/127


  第二分


  青海的劳动记忆/133


  四友记/145


  吃食堂/152


  小院春秋/157


  母亲的后一天/163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169


  姜德明先生/176


  我与"东方蝃蝀"李君维先生的交往/183


  沈公送我繁体字版《读书》/190


  止庵的东瀛文化之旅/197


  书友胡桂林/206


  想当年,一本书赚多赚少总是赚/210


  那些消失的上海俗语/216


  四十载春秋集邮缘未了/222


  在观战世界杯中老去/230


  后记/239



内容摘要

  “春明”为北京之别称,“春明谈往”即作者六十余载居于北京的札记、书话、随想。书中颇有老北京风味,横二条搜罗民国老杂志期刊,中国书店和店员攀谈淘书,追溯“七七事变”爆发前后北平的文化界生态与媒体报道,甚至连旧时北平的地名和风俗,都在字句之间流露出来。一幅“书刊中的四九城”图卷慢慢展开。


  为何“七七事变”当天报纸未有报道?姜文《邪不压正》中的影评人为何选择那部电影?旧时的杂志封面画署名有何讲究?收在本书里的小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以读书和买书为主,记录收书、藏书的轶事,下半部分以怀旧和怀人为主,也多与书、书友有关。书中配有谢老珍藏的旧杂志书影,爱书人可按图索骥,一饱眼福之外,顺着线索“淘宝”,颇有意思。谢其章利用自身优势,时而以手头掌握的一手资料与当下文化现象考证、辩驳(如《邪不压正》《侠隐》),时而讲述四九城的中国书店,时而追忆陶亢德、施蛰存、叶灵凤与刊的趣事,且撰文常抄录杂志已发表之字句,不言自威。



主编推荐

  谢其章,祖籍宁波,上海出生,襁褓之龄随父母迁居北京。于北京成长,幼小初结业,不及弱冠即赴农村插队落户,知青身份凡八年。二十年前转行自由作家。出版有《搜书记》《北京往日抄》《封面秀》《玲珑文抄》《风雨谈》《佳本爱好者》《蠹鱼篇》《梦影集》《漫画漫话》《出书记》《书蠹艳异录》《都门读书忆往》《我的老虎尾巴书房》等二十余部文化随笔。编撰有《电影杂志》《朴园日记》《北河沿日记》《东西两场访书记》等。对于民国电影和民国漫画有较深入之研究,对于民国画报和民国文艺杂志有较丰富之庋藏。



精彩内容

  四九城的中国书店

  余生也晚,1952年中国书店成立之时,我尚在襁褓之中。所幸赶上了中国书店黄金时期的末尾,有那么二十来年吧,与四九城的中国书店打了不计其数的交道,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记忆所及,实录如下。

  所谓"四九城",即老北京的别称,有云:古园里森森的柏木,皇城根落落的砖石。旧时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一个数字代表一座城门。中国书店下辖的门市部,均匀地分布在北京的东西南北,据我所知,这些地方都有门市部:东单、灯市口、演乐胡同、隆福寺、前门、虎坊桥、西单大街、西单横二条、宣内大街、新街口、广外大街、洋桥、海淀镇,也许有遗漏,也许有变迁,但是这些门市部,我都买过书刊,故不计现今之存废,永久地于记忆里保留那些文化座标。那些打过交道的老店员,如雷梦水,刘广振已不在人世,风清月朗之夜,会想起他们。雷梦水的信,刘广振手写的书单,睹物思人,每一页纸均什袭以藏。

  中国书店总部设在琉璃厂海王邨,这条著名的文化街上的邃雅斋、来熏阁、松筠阁等老字号旧书店也归属中国书店。海王邨北楼(俗称"三门"),早年间要凭介绍信才能买到"善本书",设有"内柜"(又称"小库房"),非"贵客"莫入,等级森严,壁垒如磐。已故著名藏书家田涛写道:"李经理走进办公室,我想她那里说不定还有小库房。"(《田说古籍》)其实不单"三门"如此,每个门市均有内柜,大下不一而已。这个现象为中国书店所独有,你只有知道了这个奥秘,才会理解中国书店与新华书店本质上的区别,美言之,中国书店的经营特色。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书者,承蒙恩准进入"小库房",有限的两三回罢。

  海王邨公园内东侧,有一排房子,挂没挂牌我一直没有注意,这排房子也是中国书店下面的一个门市部,却含有一些"内部书店"的意思。我在这里打下了"民国杂志专藏"的原始积累。源源不断给我供货的就是第三代"杂志大王"刘广振先生。往上数三代,代"杂志大王"为松筠阁老板刘际唐,河北衡水人,松筠阁开设于光绪年间。实际上刘际唐空有"杂志大王"之名,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才这样称呼。真正的"杂志大王"是刘际唐的长子刘殿文,琉璃厂古旧书店铺林立,竞争尤为惨烈,松筠阁生意举步维艰,天无绝人之路,时逢新文艺杂志勃兴,刘殿文另辟蹊径,专营起期刊杂志来,生意遂大有起色,同业誉其为"杂志大王"。藏书家唐弢与刘殿文交谊深厚,唐弢写道:"松筠阁专营期刊,曾有'杂志大王'之称的刘殿文老人,年逾七十,现在是中国书店期刊门市部主任。据说他年轻时常跑西晓市,为人补配期刊,随见随录,辑有《中国杂志知见目录》稿本十二册。""过去头本不零售,书店里准备逐渐配全的刊物不零售,现在如果确知为研究需要,或者顾客手头已有的期数远远地超过于书店所有,也肯破例成全。(《书林即事》)我想,这样肯于破例成全的顾客,正是唐弢本人吧,不然店家何以得知"远远地超过"及"研究需要"?

  我赶上的松筠阁时期,经营方针早已失去传统的"期刊杂志",很不走运,我未在老字号的松筠阁买到过一本老杂志。邃雅斋举办过几次小型书市,经常出售大量的民国杂志,而且价钱很便宜,只有一块钱一本。邃雅斋临着车水马龙的南新华街,所以能够收购到很有质量的古旧书刊。我赶上过一回,买到了十几本鲁迅著作的毛边本。在来熏阁,我好像没有大的收获,连小收获似乎也没有(想起来了,线装本《蕉窗话扇》算么),倒是相熟的书友买到过良友文学丛书特印本《燕郊集》,--"无光道林纸精印,抽去正文上面的横线题名,加宽天地头,装成廿五开本,封面是俞平伯自题欧体燕郊集,装帧则同开明版杂伴儿。"(《买书漫谈》)

  使劲地回忆,又想起琉璃厂西街曾经风光一时的遗产书店来了,此店也隶属中国书店。开张大吉之日,惠风和畅,少长咸集,北京城有头有脸的藏书家,全数光临,外地书友也来了不少。可怜那些爱书者,时间不让进店,一小时后,好书被优先阔步入内者早已一抢而空,残羹冷炙,令人大扫兴致。遗产书店与这条街上别的中国书店门市一样,二层小楼,雕梁画栋,尽半日之闲,凭窗观书赏景,人生一乐也。马未都期"观复斋"于琉璃厂西街安营扎寨,楼上楼下,精雅端庄,实为文化街一景。

  洋桥中国书店旧报纸库房,鲜为人知。洋桥位于南三环,四九城的外沿。34年前,我骑着破自行车,孤身探访,为的是配齐1958至1966年的《北京晚报》。大老远地跑去,要还一个心愿,小时候家贫,二分钱一份的《北京晚报》也买不起。中国书店的另一处库房在虎坊桥十字路口西北角,那是一座船型的楼,四层。一层曾经开过"京味书店"。据进过库房的书友讲,简直了,书山书海,满坑满谷。我从未进去过,只是从照片里,从船楼朝东的窗户,想象着里面有多少宝贝。据说公私合营后没拆捆的旧书刊,有的是。真正的书迷,爱书一辈子,若有一次打开尘封书捆的幸运,岂不终生难忘。东单演乐胡同路南的一个大院,---中国书店诞生之地。总部迁到海王邨好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演乐胡同我去过两趟吧,没留下好印象,店员拒人千里的态度,多一句话也不愿意跟你费,问多了,就呛你一句"这书不卖!"

  在中国书店淘书,更多的还是美好的记忆。在隆福寺的修绠堂,在西单横二条的中国书店报刊门市部,有好几次见到著名藏书家姜德明先生,关于旧书刊的知识,可以当面向姜先生请教。甚至于,书的稀见与否,价钱的高低,适合不适合买,姜先生都能跟你聊。做什么事情,有高人指点,总比独自一人苦苦摸索要好罢。无师自通的人,世上或许压根儿就没有。生活在四九城的北京,别的好处且不说,光是逛中国书店,就值得再住上一辈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