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吃茶去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60.2
4.7折
¥
12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舒惠国 等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28656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5479008
上书时间2024-12-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吃茶去》介绍了茶史、茶叶、茶道、茶艺、茶馆、茶具,可谓面面俱到,可帮助你从各个方面了解茶文化与茶知识。茶史一章探讨了我国茶树的起源、古代的烹茶艺术、产茶史略、茶叶的传播等;茶叶一章探究了茶叶的分类、历史名茶、制茶工艺、茶叶品评、真假鉴别、贮存方法等;茶道一章介绍了中国、日本、韩国茶道的沏茶技巧、品茶方法,以及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茶艺一章探讨了我国不同地方的饮茶风俗、古今饮茶方法、工夫茶艺、民俗茶艺、茶艺表演等;茶馆一章介绍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茶馆;茶具一章介绍了中国茶具的演变、茶具的材质等。读完本书,茶这一日常饮品将变得更加生动而诱人,你将忍不住“吃茶去”。
作者简介
舒惠国,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高级农艺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茶 史
1. 茶树起源 003
2. 茶树王 004
3. 烹茶艺术 005
4. 茗、荼、茶 007
5. 我国产茶史略 008
6. 我国茶叶向外传播的“茶叶之路”
011
7. 中国茶区 014
8. 茶马古道 015
茶 叶
1. 茶叶命名 019
2. 茶叶分类 019
3. 名茶荟萃 021
4. 制茶 031
5. 茶叶品评 041
6. 茶叶贮存 053
茶 道
1. 茶道渊源 063
2. 中国茶道 063
3. 日本茶道 070
4. 韩国茶礼 075
5. 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
076
茶 艺
1. 饮茶风俗 091
2. 古今名人与饮茶 094
3. 饮茶养生怡然自得 098
4. 工夫茶艺 101
5. 民俗茶艺 103
6. 茶艺表演 113
茶 馆
1. 杭州茶馆 119
2. 成都茶馆 122
3. 广州茶楼 124
4. 香港喝茶 126
5. 澳门饮茶 128
6. 台湾品茶风 129
茶 具
1. 中国茶具 133
2. 茶具演变 135
3. 金属茶具 137
4. 瓷质茶具 137
5. 宜兴紫砂陶器 138
6. 玻璃茶具 141
7. 竹木茶具 141
8. 当今泡茶用具 142
9. 常用的冲泡方式 143
10. 泡茶注意的事项 144
茶叶的多用途
1. 茶叶与餐饮 147
2. 茶叶与美容 149
3. 茶枕 150
茶叶—— 健康之友
1. 茶叶主要内含物 155
2. 茶对人体的功效 163
3. 凉水泡出健康茶 169
高山茶与平地茶
1. 高山茶 175
2. 平地茶 178
3. 改进平地茶品质的途径 180
内容摘要
《吃茶去》介绍了茶史、茶叶、茶道、茶艺、茶馆、茶具,可谓面面俱到,可帮助你从各个方面了解茶文化与茶知识。茶史一章探讨了我国茶树的起源、古代的烹茶艺术、产茶史略、茶叶的传播等;茶叶一章探究了茶叶的分类、历史名茶、制茶工艺、茶叶品评、真假鉴别、贮存方法等;茶道一章介绍了中国、日本、韩国茶道的沏茶技巧、品茶方法,以及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茶艺一章探讨了我国不同地方的饮茶风俗、古今饮茶方法、工夫茶艺、民俗茶艺、茶艺表演等;茶馆一章介绍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茶馆;茶具一章介绍了中国茶具的演变、茶具的材质等。读完本书,茶这一日常饮品将变得更加生动而诱人,你将忍不住“吃茶去”。
主编推荐
舒惠国,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高级农艺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副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精彩内容
1. 茶叶命名 我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广,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 则可以适制两三种以上的茶类。一种茶叶必须要有一个名称为标志。命名与分类 可以联系一起,如西湖龙井,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前者是 分类,后者是命名。 茶叶命名通常都带有描述性的。 根据形容形状命名,如毛尖、瓜片、雀舌等。 根据地名命名,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 根据采摘时期不同而命名,如云南的春尖,安溪的秋香、冬片等。 根据制茶技术不同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茶等。 根据茶树不同而命名的,如乌龙、水仙、毛蟹等。 2. 茶叶分类 茶树的品种在中国有 350 多种,可生产出 1500 种的茶叶;原则上,任何一种 茶树摘下来的鲜叶,都可以经由不同的制造方式,制成任何一样茶叶成品。从茶 树摘取其嫩叶,依制造方法的不同,给予不同的种类和名称。而影响其名称不同 的关键即是“发酵”。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转红;发 酵过程越多,颜色越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 甚至是麦芽糖香。 茶叶依制法不同可分为: (1)未发酵茶:在晴天采茶,让茶叶在日光下萎凋后,以蒸气或焙炒杀死酵 素;或在 121℃炭火下加热,使其失去活性而无法发酵。处理过后的茶即在 93℃ 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般的香气,如绿茶、龙井、碧螺春等。 (2)半发酵茶:市面上统称乌龙茶,其中又依发酵程度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 茶类。分为 15%~30% 发酵程度的轻发酵茶,如文山包种茶与清茶,以清香、茶 色金黄为其特色;30%~40% 发酵程度的中发酵茶,如水仙、冻顶、龙泉,茶汤为 褐色;50%~70% 发酵程度的重发酵茶,如铁观音、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 有果香。此即制作过程中让茶叶自然萎凋、部分发酵,并于尚未达到完全发酵时, 即焙炒加热至 121℃,杀死氧化酵素后,再立即用炭火在低温中加热干燥而成。 (3)完全发酵茶:是经萎凋、揉捻等程序后,再利用茶叶中氧化酵素的作用, 于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使其 100% 发酵后再焙炒制成;如红茶,其茶汤为朱红 色,具有麦芽糖的香气。 (4)后发酵茶:茶叶制作完成后,再经历一次长时间自然发酵而成,如普洱茶。 绿茶因是将现摘取的鲜叶,即时通过高温杀青,将刚摘的茶叶摊凉后,投入220℃至 300℃的炒锅中进行锅 炒,破坏酶活性,抑制多酚类物 质的氧化,所以其茶单宁、黄酮 类、茶碱的含量皆比其他茶类来 的高,维生素 C 含量也是 的。研究报告中,对六大茶类的 儿茶素含量的分析,一克绿茶中 含儿茶素 108.71 毫克,及维生 素 C2.5~3 毫克以上;而每克红茶中的儿茶素含量则为 3.70 毫克,且因红茶是经较 长发酵过程制成的完全发酵茶,因此氧化程度高,几乎完全不含有维生素 C ;由 此可知发酵程度愈完全,其中某部分的营养素流失程度愈高。绿茶在制作过程中 因加工、加热的次数少,所以,保存的成分和新鲜茶叶接近。 3. 名茶荟萃 (1)我国历史名茶 在我国数千年的用茶历史上,有过非常多的茶叶品种。 唐代:根据陆羽《茶经》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有 50 余种,如:紫笋茶、 阳羡茶、霍山黄茶、蒙顶茶、昌明茶、茱萸茶、衡山茶、鸠坑茶、仙人掌茶等。 这些大部分属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宋代:据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记载,宋代名茶约有 90 余种,如建安茶、谢 源茶、五果茶、普洱茶、白云茶、花坞茶、龙井茶等。大部分仍以蒸青团饼茶为 主体。 元代:据元马端陆《文献通考》等记载,元代名茶计有 40 余种,如头金茶、 骨金茶、泥片茶、绿英茶、早春茶、大巴陵茶、雨前茶等。明代:据明顾元庆《茶谱》记载,明代名茶计有 50 余种,如碧涧茶、薄片茶、 白露茶、绿花茶、白芽茶等。 清代:清代名茶、除绿、黄、黑、白、红等品种外,还发展了新品种——乌 龙茶,在这些茶类中有不少品质超群的品目,并逐步形成了至今还在继续保留着 的传统名茶。清名茶约有 40 余种,例如:武夷岩茶、黄山毛峰茶、西湖龙井茶、 青城山茶、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等。 (2)中国四大名茶 ①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产在浙江省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历史悠久。集中 产地为杭州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这里林木茂密, 成片的茶园处在云雾缭绕之中。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 均温度 16℃,年降水量 1500 毫米左右,尤其春茶季节,细雨蒙蒙,溪涧常流。 土壤肥厚,多为沙质壤土。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 和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 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讲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龙 井茶采摘以早为贵,当地茶农常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高级 龙井茶向来强调要早采,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称明前茶;谷雨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