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0.2 5.1折 ¥ 59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小林丈广 高木博志 三枝晓子 著,谢跃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8803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25323326
上书时间2024-12-25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道”和“场”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场”,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实地走访与考察,全方位呈现一个不断变化的、丰富多义的,耐人寻味的京都。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道”和“场”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场”,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实地走访与考察,全方位呈现一个不断变化的、丰富多义的,耐人寻味的京都。
作者简介
小林丈广,1961年生,同志社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日本近代史与地区史,著有《明治维新与京都》《近代日本与公众卫生》等。
高木博志,1959年生,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专攻日本近代史,著有《近代天皇制的文化史研究》《近代天皇制与古都》等。
三枝晓子,1973年生,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准教授,专攻日本中世史,著有《比叡山与室町幕府》《祭拜京都天神的人们》等。
谢跃,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著有《私的学问——私的哲学和它所构建的世界》《一样与不一样》等,译作有《中国的海贼》《黑船来航》(合译)《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等。
前 言/ 001
部
京都人:城市与生活
章京都的旧日风情:町与巷子
006 / 室町街:连接上京和下京的主要街道
007 / 两侧町:京都的古老町屋
010 / 移动的美术馆:祇园祭的山鉾彩车
013 / 走进明伦学区
019 / 五色的十字路口:三条室町
020 / 逐渐减少的小巷
第二章开化与繁华的街道:新京极与祇园
028 / 京都文明开化的开启
031 / 明治维新的舞台
035 / 艺术剧场与电影中心:新京极
042/ 祇园的花柳巷
045 / 届京都博览会
第三章 一条寻求救赎的希望之路:清水坂
054 / 可鸟瞰京都市街的著名寺院:清水寺
056 / 大杂院“长栋堂”:为麻风病人而建
061 / 六道辻:通往冥界的入口
062 / 大日如来坐像:一人一凿一削
第四章 天主教徒艰难的信仰之路
068 / 南蛮寺之钟
071 / 二十六圣徒殉教
075 / 大地震与“元和大殉教”
077 / 北野的天神:天主教石灯笼
第五章 鸭东开发的舞台:冈崎周边
086 / 消失的塔:八角九重塔
088 / 幕末的圣护院村与冈崎村
089 / 京都人气点心:“八桥”与“五色豆”
091 / 文人墨客的聚居地:圣护院文化村
093 / 冈崎公园:因劝业博览会而建的都市公园
096 / 平安神宫:追忆王朝文化的神社
098 / 京都市公会堂
100 / 冈崎:从产业振兴的会场到文化圣地
第二部
京都历史:从开启至繁荣
第六章 大典的街道:从皇居到京都御苑
107 / 京都御苑的新面貌
110 / 东京火车站:展现日本国家威望的建筑物
112 / 京都火车站:京都交通体系的中心
116 / 大正大典与桧垣茶屋
120 / 漫步京都御苑
第七章 “日本国王”的街道:北野和北山
127 / 北野天满宫:祭拜学问之神
130 / 足利将军家对北野天满宫的信仰
135 / 北山殿与“北山新都心”
139 / 金阁寺与七重大塔
142 / 关于足利义满篡夺皇位的争议
第八章 美景与灾难之地:鸭川流域
147 / 洪水肆虐的鸭川流域
148 / 七濑祓
149 / 从三条大桥南下
153 / 应永饥荒:河原“施饿鬼”
156 / 宽正饥荒:大略町人等饿死
159 / 昭和十年的大洪灾
第九章 志士的街道:高濑川与明治维新
166 / 高濑川的起点
168 / 樵木町与生洲町
170 / 一之码头的填埋争议
172 / 保护高濑川
173 /“ 天诛”暗杀活动的舞台:木屋町街
175 / 四之码头:池田屋事件的发生地
176 / 木材商云集的五之码头
178 / 和泉屋町与美浓屋町
180 / 公仪桥与町桥
181 / 到底谁能支配高濑川
183 / 六条河原与七条新地
184 / 崇仁学区:“全罗曼斯”事件
第十章 漫步“学都”
190 / 国际交流传统与民主主义
192 / 京都是如何成为“学都”的
201 / 京都大学: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第三部
京都印象:人与物的往来
第十一章 朝鲜通信使的街道:从大德寺到耳冢
213 / 日本与朝鲜国交恢复
217 / 本国寺:朝鲜通信使的入住地
219 / 民众围观朝鲜通信使
222 / 耳冢:丰臣秀吉的“切鼻”政策
第十二章 牛马的街道:东海道与山科
230 / 德川家康整备东海道
231 / 大津祭:大津商人的实力秀场
233 / 逢坂鬼门关之地
234 / 追分:游客的休息场所
236 / 一灯园:无一物无所有
238 / 地藏盆节:孩子们的节日
239 / 老牛马放牧场
241 / 新旧山科站与东山隧道
242 / 木食正禅与梅香庵的“量救水井”
244 / 新日冈岭的开凿
245 / 名号石与题目石
247 / 慰灵碑:粟田口刑场旧址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与岚山、嵯峨野的近代
251 / 京都名所:岚山夜静樱满开
253 / 京都代表性的樱花
255 / 《平家物语》中的逸闻
257 / 敷设铁路:京都近郊大众文化的繁荣
259 / 招魂社和忠魂碑
262 / 祇王寺的美丽庵主
265 / 嵯峨野: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大放光彩
第十四章 与幽栖共生的乡村:京都北郊岩仓
271 /“ 京七口”之一的大原口
272 / 古老的商业街
274 / 叡电:安静的郊外轨道电车
275 / 八濑童子
277 / 岩仓观音:大云寺
278 / 岩仓具视幽栖旧宅
281 / 大云寺:此世的极乐净土
282 / 喝御香水治眼疾
283 / 接收患者的茶屋
285 / 岩仓癫狂院
286 / 衰微的大云寺
287 / 城守保养所资料馆
288 / 大文字五山的送祖灵火
第十五章 “正宗京都”宇治:世界遗产与文化景观
291 / 宇治文化景观:国风文化与茶业文化
294 / 宇治的起源与发展
297 / 漫步在宇治的市街
304 / 源氏物语博物馆
后记
309 / 初的“京都学”
312 / 从2015 年的京都说起
316 / 何为正宗的京都
参考文献
京都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原乡与文化象征,一直以来被人们赋予种种想象与寄托。然而,京都从八世纪的平安迁都发展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一成不变才成为京都,而是持续不断的变化使其成为京都。
现在关于京都的旅游宣传和京都印象大多来自近代。事实上,我们在关注京都作为中央、男性、天皇、贵族的象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作为地方史、女性、部落史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关注作为皇权象征的京都,还应把它放在整个日本史和地域史中进行考察。
本书以“道”和“场”作为关注视角,从东海道、清水坂以及室町街这些有各种各样主题的“道”,到京都御苑、北野、北山、嵯峨野、岩仓等人们居住或聚集的“场”,从城市形态到节庆习俗,从战争灾害到商业营生,从日常生活到贵族文化,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分别将其放在历史流变中进行实地走访与考察,全方位呈现一个不断变化的、丰富多义的,耐人寻味的京都。
作者简介
小林丈广,1961年生,同志社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日本近代史与地区史,著有《明治维新与京都》《近代日本与公众卫生》等。
高木博志,1959年生,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专攻日本近代史,著有《近代天皇制的文化史研究》《近代天皇制与古都》等。
三枝晓子,1973年生,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准教授,专攻日本中世史,著有《比叡山与室町幕府》《祭拜京都天神的人们》等。
谢跃,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史,著有《私的学问——私的哲学和它所构建的世界》《一样与不一样》等,译作有《中国的海贼》《黑船来航》(合译)《日本文明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等。
京都文明开化的开启
明治五年(1872)标志着京都文明开化的开启。
在这一年,由京都博览公司主办的京都博览会分三个会场举行。西本院寺会场展出农产品、矿产品,建仁寺会场展出饮料、金银加工品、陶器和漆器,知恩院会场展出吴服、生丝、武器(《京都博览会五十年纪要》)。这是日本首次允许普通外国人进入京都。国内参会者约3 万人,国外参会者达770 人。此外,以祇园新桥林下町新桥街的出租会场“松之屋”作为会场,为配合博览会,下京区第十五区区长、一力茶屋的主人杉浦治郎右卫门等人首创京都祇园花柳巷舞蹈大会。
舞蹈大会以开化新生的面貌示人。舞者身着柳樱衣装,分成两列,左右各16 人,随着“唷——衣亚沙”的号子声起舞。这是模仿欧洲歌舞演出的舞伎和艺伎团体舞的舞蹈。此外,千宗室还特意为外国游客设置了站礼式的茶道,让他们也能品尝沏抹茶和煎茶。此外,作为博览会的余兴,下河原的艺伎在平野屋展示东山名所舞蹈,在下鸭川原河岸燃放烟花,在安井神社的舞台表演能乐剧。圆山公园是展现日本文明开化的场所,有许多专为外国游客服务的旅舍,京都博览会就在附近举行。之后,知恩院门前被改建成面向外国人的古董街。也是在这一年,京都府大参事槙村正直启动从三条街到四条街的新京极建设工程。
江户时期出现了一位名叫安乐庵策传的人,他以杂耍小屋招徕人气,誓愿寺因此兴旺起来。槙村正直将誓愿寺到金莲寺(四条道场)一带作为平民的娱乐场所,并命名为“新京极”。金莲寺同样也是因杂耍小屋和茶店所招徕的人气而繁荣起来的寺院。元治元年(1864),“上缴土地令”实施后,被大火烧毁而凋敝的寺町面貌焕然一新(田中绿红《新京极今昔话》)。
十余年后,槙村正直兴建的新京极已成为京都繁华地。久下嘉时是京都府士族3,隐居在竹屋町。1883 年(明治十六年),81岁的他写下《新京极道的哀怜余韵》(《新撰京都丛书》卷)。
久下嘉时曾经从新京极到四条街,走过大桥,经过南座、北座一带,再穿过祇园,又从八坂漫步于圆山公园、长乐温泉一带的繁华街道。
后来,久下嘉时从三条街往南走,经过金鱼屋、“亲玉”馒头屋,又从摇头艺屋坐三轮车走到织田卷屋。再从这里往东走,有一个温泉场。他还从新京极南下,经过噺家菊助、砂糖屋、誓愿寺、丸万料理和蒲鉾屋,又经过和泉式部的古碑,到达古手屋、摇头艺屋、东向的戏剧院、蛸药师本堂、本屋、锦天神、女净琉璃常设小屋、花簪屋、道场的剧院、杨弓屋、大弓屋、写真镜屋、洗剂屋、寿司屋、料理屋等人流熙攘的地方,到达四条街;然后从四条御旅町经过商店林立的街区,经过修建于1874 年的四条大桥,有“不负盛名的古都大戏剧院”的南座。久下嘉时将四条建仁寺町以东称为“花都游乐所”中的极乐世界。在八坂新地歌舞练习场,春夏的京都舞表演在这里举行。进入八坂神社,品味平野屋经营的栗饭屋的“阿多福豆”,并观赏垂枝樱。他将1883年(明治十六年)在市内建成的温泉称赞为“文明开化之所”,可以医治百病。
后记
从2015 年的京都说起
小林丈广
在周末,全国各地的乡村、野岭和寺社,随处可见登山和郊游的人。他们当中以关心退休后的健康状况,打发余暇的高龄者居多。其中不乏全家出动、年轻女性成群结队的,尤其是近年来外国游客不断增加,来京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鉴赏樱花和红叶的季节,京都更是游客的青睐之地,在狭小街路的寺社门前时常
发生水泄不通的严重交通拥堵。
京都细小蜿蜒的街道是不便于汽车通行的。很多人开车进入京都,扰乱了市民的生活,问题接踵而来。因此,1973 年京都市发布拒绝私家车旅游的公告,20 世纪80 年代又发布要求经营者支付旅客丢弃空瓶罐的处理费用的条例(空瓶罐条例)等。根本问题在于,从观光中获得收益的仅是一小部分的经营者和寺社,而受到干扰的是大多数的市民。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引起社会大讨论的古都征税问题是其中突出的问题。
近,上述问题是否被淡化了呢?从对高层建筑物高度的限制到对广告牌限定的景观条例的实施以及将四条街作为单行线扩建人行道的尝试等,都可以说是京都市不断面临挑战的证明。虽然也推行了“停车换乘车”的办法,但它起到了多少作用呢。这样看来,当初对开发和经济发展持比较消极态度的京都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努力建成一个环保与生活和谐的城市。虽然我们不知道城市建设是否有正确答案,但我们期待京都不是汽车满街奔跑的城市,而是人们漫步其中或者也可以手持拐杖或坐轮椅悠闲漫步的城市。
在本书的策划阶段,林屋辰三郎的《京都》成了我们的热议话题。当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这本书就成为修学旅行参考书,是1962 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影响波及京都的非常重要的记录。人们对那时候的京都的怀念至今没有减退。林屋辰三郎在该书的后写道:“现在人们对京都市在国际文化观光都市的美名下,强力推行的‘观光至上主义’政策进行了强有力的反省。”50 年前到京都市的游客人数还未满2000 万人,但那时已经强烈意识到“观光至上主义”带来的问题。而如今京都以1994 年“古都京都的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进入京都市内的旅客超过了5000 万人。
以前,一说起京都就会提到的路面电车——市电,1978 年已经被不断增加的乘用车击垮而废弃了。嵯峨、岚山方面的岚电和来自东山北部连接北山的叡电等也许因为还能勾起人们的乡愁,在春秋旅游旺季还颇受旅客的欢迎。取代市电的地铁,可能是工程费用昂贵的原因,只通到乌丸东西线的二路线。从醍醐到太秦天神川只花30 分钟就能到达,各站周边的再开发也在不断推进。
在太秦,已经太久没有举办牛祭了,即便想举办牛祭也没有牛。虽然牛在关西农村和小街上还能看到。但在京都周边已经看不到了牛的身影了。以前,我曾听说为了拍摄有关京都的环境和生活的电影,要取景田地里的撒肥场面,却找不到重要的尿粪桶。后,只好找负责电影道具的高津商会帮忙。仅仅是撒肥在电影中消失了吗?至少在京都周边撒肥已经成为过去。然而,京都文化的根基在农村,这不仅从牛祭1 体现出来,也能从近年来盛行的日本料理、京都蔬菜体现出来,而这种状况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我曾负责五条路的管理。在举办展现京都印象的祇园祭时,在山鉾彩车并排的室町街、幕末动乱时期成为“天诛”暗杀舞台的高濑川以及美术馆等文化设施集中的冈崎,至今仍有很多人到访。不过,我借此机会重新追问这个场所的意义。
另外,岩仓和山科对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休息日却是郊游的好路线。高濑川和冈崎也是如此。在京都近郊农村栽培的蔬菜是用市街地区居民的尿粪培育的,收获的农作物支撑着京都的饮食文化。一方面,满载尿粪的货车和船只往返于山科、乙训、岩仓、大原;另一方面是背着蔬菜和花的人们向城市和市场一步一步走去。我选取的这些路都是让人能感受到京都与农村的生活连成一体的路。
与本书其他二位执笔者和承担编辑工作的诸位同人一起合作,我学到不少东西,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虽然我们对彼此的历史认识有相同的地方,但我们三人有各自明显不同的个性,却共同完成了一项工作。其中,有重视标题性提示各种解释的路,也有根据史料逼近历史深层的路。而我的研究方式是,注重与能遇见的人的关系,实地考察能得到的新发现。一般是出于享受路途本身而漫步,突然停下来,一边倾听沿路的人、民家讲述有关设施的故事,一边思考。我从此前古书调查等经验中,选取一些有历史感的、在此地漫步能学到或感受到一些东西的地区进行介绍。
为了不成为“白河夜船”(意为一知半解——译注)的人,我再次漫步曾经走访过的地方,遇见曾经提供帮助的人,再次欣赏风景和成排的房屋。在这里,近年来的激烈变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50 年后,本书能像前述的《京都》那样,经得住考验成为记录50 年前的京都的经典作品吗?
何为正宗的京都
高木博志
20 世纪60 年代,当我还小的时候,父亲常带我参观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常设展和特别展。从地铁京都站出发,在崇仁地区贫困的平房之间穿行并跨过鸭川。在博物馆北侧光线灰暗的食堂吃了面条,随后还乘电车前往冈崎公园的美术馆。因为1945 年3 月以后的大空袭,以战败为契机,对丧失亲人和房屋以及大阪景观的父亲来说,京都和奈良这些古都成为战后人们特别怀念的地方。
京都有父亲上过的大学,是蜷川虎三的民主府政存续的特别的城市。另一方面,在大阪站空气污浊的地下通道有负伤的军人,在站前的旭屋周边,仍有黑市的气氛,在樱宫的河流沿边还有炮兵工厂的残骸。对出身于大阪的我来说,带有战争伤痕的大阪和京都是大不相同的。不过,那时的京都与今天牧歌式的“正宗京都”还有所不同。在战争记忆还没有消失就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时,京都是瓦房遍地、古色古香、具有庄重而浓郁的文化氛围的城市。
我在本书中选取的漫步的街道,更多的是从思考京都整体论的角度出发,选取象征性的场所,以阐述京都的特质。已经长达10 年以上,在每年的初夏和晚秋,我与京都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的学生们一起,一边漫步周边的东山(宫川町、松原街、河井宽次郎纪念馆、丰国社、七条新地、东九条)以及本人在本书中写到的京都御苑、宇治、嵯峨野、花柳巷、京大周边,一边谈论它们的历史。
近代京都曾经是古都。明治二年(1869)迁都东京后,天皇、公家等宫廷的人也就不再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