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5.8 4.4折 ¥ 58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佟加蒙 李亚兰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0904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5236968
上书时间2024-12-25
总 序
张西平①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书系”是我2007 年所申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
这套丛书的基本设计是:导论 1 卷,编年 8 卷,中国古代文化域外传播专题研究 10 卷,共计 19 卷。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外学术界从未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 它突破了以往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局限于中国本土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世界主要国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那里的传播和影响,以此说明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我在申请本课题时,曾在申请表上如此写道:
研究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可以使我们走出“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二元思维,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考察中国文化的价值,以一种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揭示中国文化的普世性意义。 这样的研究对于消除当前中国学术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对待中国古代文化的焦虑和彷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国重新确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树立文化自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通过了解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中国观,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如何经过“变异”,融合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 通过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外部世界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为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域外汉学的形成和发展,昭示着中国文化的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学术事业。 本课题的设立将打破国内学术界和域外汉学界的分隔与疏离,促进双方的学术互动。 对中国学术来说,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国内学术界了解域外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进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了解了域外汉学界在20 世纪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从而在观念上认识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学术界本身,而应以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展开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研究与探索。
这样一个想法,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基本实现了。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绝非我们这样一个课题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术方向和领域,需要学术界长期关注与研究。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题设计的布局上我们的原则是:立足基础,面向未来,着眼长远。 我们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为今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导论中,我们初步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西方传播的轨迹,并从理论和文献两个角度对这个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做了初步的探讨。 在编年系列部分,我们从文献目录入手,系统整理出 20 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编年。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记史的一个重要体裁,这样大规模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编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专题研究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主题的深化。
为完成这个课题,30 余位国内外学者奋斗了 7 年,到出版时几乎是用了 10 年时间。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待继续努力的方向还很多。 如:这里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主要侧重于以汉文化为主体,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化经典已经逐步融合到汉文化的主干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之一。 由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在本丛书中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经典在域外的传播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只是在个别卷中有所涉猎。 在语言的广度上也待扩展,如在欧洲语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语、瑞典语、荷兰语等包括进去,在亚洲语言中尚未把印地语、孟加拉语、僧伽罗语、乌尔都语、波斯语等包括进去。 因此,我们只是迈开了步,我们希望在今后几年继续完成中国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语言的国家中传播的编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时,我们能把编年卷做得更好,使其成为方便学术界使用的工具书。
中国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仅在东亚文化圈、欧美文化圈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因此,本丛书尽力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多种文化区域传播的图景展现出来。 或许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这样一个图景会使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经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开始更加关注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进步很大,成果显著。 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研究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 如何从知识和学科上把握这个研究领域? 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 这个领域的研究在学术上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这里进行初步的探讨。
……
目 录
部分 古代篇
绪 论
章 史料与文献
节 中国古代载籍
第二节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的当代研究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南亚
节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南亚的连通: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
第三节 中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南亚的传播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三章 海上丝路与南亚
节 海上丝路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海上丝路与南亚
第三节 海上丝路与“珍珠链”
第四章 郑和在南亚
节 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所抵达的南亚国家和城市
第三节 中国文化通过郑和在南亚的传播
第五章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南亚
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与“朝贡贸易”
第二节 古代南亚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第六章 佛教文化交流与南亚
节 佛教文化交流的讨论依据
第二节 古代中国与南亚之间的僧人互访
第三节 佛教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
第七章 法显在南亚
节 法显所抵达的南亚国家
第二节 《佛国记》与南亚国家古代史
第三节 法显在近当代南亚
第八章 玄奘在南亚
节 玄奘与中印文化交流
第二节 玄奘的南亚旅历及其文化影响
第三节 《大唐西域记》与印度古代史的重建
第九章 四大发明在南亚
节 纸和造纸术在南亚
第二节 印刷术在南亚
第三节 火药在南亚
第四节 指南针在南亚
第二部分 近代以来篇
章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南亚的传播:文化交流的阶段特征及研
究概况
节 近代以来中国与南亚的历史境遇及文化交流特征
第二节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南亚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现状、研究
角度与目的
第二章 中国对南亚的关注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节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南亚的关注
第二节 民国时期中国对南亚的关注与研究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与南亚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 中国的历史境遇与中国文化向南亚传播的阶段特征
第三章 中国学者与中国文化向南亚的传播
节 谭云山与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二节 徐梵澄与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三节 陶行知与徐悲鸿等赴印学者与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四节 以季羡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学者与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五节 中国的南亚研究对中国文化在南亚传播的意义
第四章 南亚对中国的关注与中国文化在南亚的接受
节 近代以来不同历史阶段南亚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第二节 南亚名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与传播
第三节 印度援华医疗队
第四节 印度人游记中的中国
第五节 南亚的历史境遇与中国文化在南亚的接受
第五章 南亚的中国学研究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节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阶段、特征与机构
第二节 近代以来印度的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印度知名汉学家与中国文化在南亚
第四节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与中国文化在南亚的传播
第五节 斯里兰卡的中国学研究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结 语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南亚:分析与展望
附录 法显在斯里兰卡
附录 南亚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论文及著述选录
参考文献
法显所抵达的南亚国家
根据《佛国记》记载,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向西翻越葱岭,先经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抵达了阿富汗。之后,法显经过巴基斯坦,进入北印度。至北印度,则抵达当时的摩揭陀国以及今天的尼泊尔。5 世纪初的北印度邦国林立。 法显在此游历了西北十国,其大多分布在今天巴基斯坦境内。 法显在北印度停留数年,后于东天竺海港(即今天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乘船抵达了师子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法显在师子国停驻两年,时间是在410—411 年前后。按章巽所校注的《法显传》,法显在南亚的旅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北天竺和西天竺记游、中天竺和东天竺记游以及师子国记游。
一、北天竺和西天竺
法显越过葱岭,即抵达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之后北至今天的阿富汗,再南下至今天的巴基斯坦,先后游历陀历国、乌苌国、宿阿多国、犍陀卫国、竺刹尸罗国、弗楼沙国、那竭国、罗夷国、跋那国和毗荼国。
《佛国记》中记载法显在陀历国:“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 过河。 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 《九译》所记,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 由此可见,法显一行度过“新头河”,即今天所谓的印度河,到达了汉代张骞和甘英都不曾抵达的地区。而且悬绳过河,其惊险如在眼前。在宿阿多国,法显亲眼见到了纪念佛祖“割肉贸鸽”塔,至犍陀卫国则见到了“以眼施人”塔,再至竺刹尸罗国见到了纪念佛祖“以头施人”和“投身饲虎”的纪念塔。在弗楼沙国,法显对当年贵霜国迦腻色迦王所修建的高塔印象深刻,另有供养“佛钵”塔。法显对佛钵及供养的异事加以记载:“日将中,众僧则出钵,与白衣等种种供养,然后中食,至暮烧香时复尔。可容二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莹彻光泽。贫人以少华投中便满,有大富者欲以多华而供养,正复百千万斛终不能满。”
弗楼沙国之后,法显独自行至那竭国,分别参拜了供奉佛顶骨、佛齿及佛锡杖的寺院,然后翻越雪山进入罗夷国和跋那国。到毗荼国,当地人的信仰已经开始“兼大小乘学”。毗荼国人看到法显,惊叹“如何边地人能知出家为道远求佛法”。从此记载可见,法显之前西行求经的僧人还没有来过。
二、中天竺和东天竺
法显进入中天竺,其时为古印度强盛的笈多王朝统治时期,先后游历了摩头罗国、僧伽施国、沙祇大国、舍卫城、毗舍离国、王舍新城和迦尸国等。法显对于中天竺和东天竺各国的记述非常详尽,备述其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民俗,对佛教寺庙建筑、僧侣生活和相关经典逸闻也做了长篇幅的记载。
法显笔下的中天竺气候适宜,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国中不养猪鸡,不卖生口,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唯旃荼罗、猎师卖肉耳。” 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复原一幅笈多王朝时期古印度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
法显在舍卫城、王舍新城和迦尸等地参访佛教胜迹,并在巴连弗城留驻三年,学习梵语,抄写经律。之后经海路赴师子国。
三、师子国
法显从东天竺启程,“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即今天的斯里兰卡。
法显于 409 年抵达斯里兰卡,在岛国居住了两年,其间游历四方,抄经不倦,终带回了大量宝贵的佛教经典。他在《佛国记》中,留存了有关斯里兰卡的珍贵记录。这些记录形成了对斯里兰卡历史构建的支撑材料。后世斯里兰卡学者在讨论5 世纪初佛教史的时候,经常引述《佛国记》。 《梁书》中关于师子国的记载,基本采自法显的《佛国记》:师子国,天竺旁国也。其地和适,无冬夏之异。五谷随人所种,不须时节。其国旧无人民,止有鬼神及龙居之。诸国商估来共市易,鬼神不见其形,但出珍宝,显其所堪价,商人依价取之。诸国人闻其土乐,因此竞至,或有停住者,遂成大国。
在《佛国记》中,还记录了一件与中国有关的事情:“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顾影惟己,心常怀悲。 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晋地一白绢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法显离开故国多年,忽然看见中土的白绢扇,睹物思人潸然泪下,令人唏嘘不已。在斯里兰卡见到商人供养白绢扇,也表明当时中国与南亚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