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第1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第1辑)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6.1 5.3折 49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瑞烽,邢红兵 著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63667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25204543

上书时间2024-12-2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言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承担来华留学生汉语言进修教育、汉语言专科教育、留学生汉语和中国问题高级研修生教育、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的汉语普通话培训工作,同时承担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汉语进修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学院的前身是著名的北京语言学院来华留学生一系、三系。老一辈汉语进修教育开创者在教学体系创建、大纲制定、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方面留下了丰厚的成果和优秀传统;新一代汉语进修学院教学团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推动学院不断发展。

2014

1

本论文集的论文内容涵盖语言本体研究、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语言习得研究、文学研究。这些研究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价值,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它们来自于教学实践,又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的研究对于汉语进修教育的一线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汉语进修教育的发展。

汉语进修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对于本论文集的编选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评审工作,学院教师周婉梅、白浩、穆雅丽对于论文的整理和编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向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同时,还要诚挚地感谢北京语言大学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的支持,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论文集出版的宝贵机会,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安玉霞女士所做的细致的编辑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编委会

2017



导语摘要

1



作者简介
王瑞烽,男,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词教学、二语习得。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和主编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等项目多项,主编、参编多部汉语教材,代表作品有《英语、日语母语者“比”字句的言语加工策略对比研究》等。  
邢红兵,男,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认知与学习,发表论文70 余篇,出版和主编著作 12 部,代表作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等。曾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曾获选美国第 24 届认知科学年会 Marr Prize 的提名奖,2008 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目录

 录


 


语言本体研究


  芳 


“动


“子”为词缀的异形词整理研究 张熙昌 



“叫”字句语法化分析 李肖婷 


“敢情”的话语考察   李 琳 



  


“厉害了我的


 


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


  骆健飞 


  磊 


  彦 


  杨彩影 


  莹 


 


语言习得与测试研究


  


  


  军 


 


文学研究


“爱的哲学”的文化心理建构 吴竟红 


  



内容摘要

1




主编推荐
王瑞烽,男,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虚词教学、二语习得。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和主编著作4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等项目多项,主编、参编多部汉语教材,代表作品有《英语、日语母语者“比”字句的言语加工策略对比研究》等。  
邢红兵,男,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认知与学习,发表论文70 余篇,出版和主编著作 12 部,代表作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等。曾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曾获选美国第 24 届认知科学年会 Marr Prize 的提名奖,2008 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精彩内容

长安何如日远

——试论中国古代思乡诗的心理内涵及审美表达

何阿珺

“原型批评”理论出发,对中国古代诗歌思乡主题的形成、发展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思乡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艺术表现。思乡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因为思之深,诗人则常叹归程无期,而回乡之路遥远;因为爱之切,故乡似乎又无处不在,异乡触目所及的一切都带着故乡的影子。而现实的残酷又使得乡愁似乎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背离。但是,当“客舍似家家似寄”时,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一种更加痛楚的乡愁。

 心理内涵 心理体验 抒情模式 乡愁背离

 

——思乡主题的产生

思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母题,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

“母亲”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个原型,而“故乡”实际上是“母亲”的一个譬喻,是有影响的“原型的十分明显的变体。”在人类的初时代,并没有“故乡”这个概念,而母亲是生来存在的,悠悠历史长河,曾经有母系社会时期,母亲的作用是远远超过男性的,“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庄子·盗跖》),这是那个时期典型的生活情境,而母亲带来的安全感、舒适感,在充满艰辛的原始时代是每个人心里的安慰。这种情境经过千百万年的重复,使得“母亲”的存在成为一种种族记忆,一种可以遗传的记忆,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就像某些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代代相传。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的儿子。他从不会感到疲倦,只要他的脚接触到大地,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神话是接近原始思维的艺术,而这个神话,也佐证了母亲与土地的关系。中国的古老神话“女娲抟黄土造人”又何尝不是母性与土地的神秘关系的例子呢?

“故乡”就是“母性”的一个变体,一旦我们的神经被“故乡”这个词触动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来自远古的神秘力量的驱使,“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安土重迁”,人们不愿意离开生长于斯的土地,愿意将自己的生活植根于土地,并生死以之。这应该也是人类孩提时代印刻于心的对母亲的依恋的延续。另外一方面,农业民族又是一个很注重宗族孝亲的民族,而故乡之所在,正是宗族父母之所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自汉代以后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早已经为“离开家乡”这件事定下了一个基调:能在家待着就别出去。土地、宗亲、规范,等等,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人的恋土情结。但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无数次的战争,朝代多次更迭,江山几易其主,青壮年男性常常不得不因为征戍边关而北下南渡、东进西迁。远离家乡的人们,回望故国故乡,浓浓的思乡情绪就会在心中弥漫开来,所谓“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涉江》)这样的思乡诗在古代诗歌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进京赶考;很多人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远离家乡。同时,还应注意到,农业文明下的民族具有依恋土地的心理特征,但是,“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家村老却人”(岑参《送费子归武昌》)的豪气和志向也是同时存在的,这就使得很多人羁旅天涯,寻求梦想。这一切远离,不管是无奈的还是心向往的,对土地的依恋、对家乡的思念却是共同的。当文人骚客将这种“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的情感表达出来时,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思乡主题。

·陟岵》,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山己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塑造出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典型形象,他仿佛一座雕塑,千百年来镌刻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个形象是每一个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形象,每每吟唱此诗,都会唤起中国人内心深沉的情感。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母本,其影响力是深远的,“怀乡”主题,从《诗经》生发开来,贯穿于几千年的古代诗歌史。

思乡主题的成因、内涵,充满了神秘色彩,是远古记忆的延续,从古至今,不断吟咏,也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印记。那么,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是如何对这个古老的主题进行审美表达的呢?

 

——故乡之远

“登高怀远式”“月夜思念式”等几种,并对这些模式做了研究。但是,是否有一些其他的角度和模式来表达诗人们的思乡情绪呢?本文试图从心理体验和感受的角度分析一下思乡情感的表达方式。

·夙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望日,不见长安。”

265

——曾经的家园,有时可以很近,有时又可以很远。一样的长安,不一样的远近,原因何在?又为什么这一“远”一“近”可以引起南渡之君内心巨大的震动?这一切均因一个人离开故土时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而在诗人们的心里和笔下,故乡的距离也是如此。当诗人离开生长的土地时,因为距离的存在,故而产生了思念。因为思之深切,所以望归之心迫切,这样的心情,使得故乡变得异常遥远。这就像相爱的人分别,会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感觉,而离开故乡的人,也就会有“满目见日,不见长安”的不真实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有时是时间上的距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