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季羡林谈人生》分为两部分:季羡林谈人生和季羡林忆师友。**部分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和人生感悟,与青年一代分享了他关于人生、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等的心得体悟。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的困惑。第二部分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师友的回忆和痛悼,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书中插入季老珍贵的书法作品,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季羡林谈人生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完满才是人生
世态炎凉
走运与倒霉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容忍
成功
谈礼貌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论恐惧
坏人
论朋友
三思而行
傻瓜
毁誉
我写我
满招损,谦受益
论压力
爱情
谈孝
老年
谈老年(一)
谈老年(二)
谈老年(三)
老年十忌
老马识途
一寸光阴不可轻
我们面对的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真理愈辩愈明吗
我害怕“天才”
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漫谈伦理道德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思想家与哲学家
八十述怀
九十述怀
梦游二十一世纪
千禧感言
新世纪新千年寄语
迎新怀旧——二十一世纪个元旦感怀
季羡林忆师友
我的读书经历
我的老师们
西谛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雨僧先生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悼念钟敬文先生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痛悼克家
内容摘要
《季羡林谈人生》分为两部分:季羡林谈人生和季羡林忆师友。**部分季羡林先生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体味和人生感悟,与青年一代分享了他关于人生、命运、容忍、宽容、朋友、成功、知足、爱情等的心得体悟。将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无奇的语言娓娓道来,在诉说家常的同时将人生的智慧与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值得年轻人阅读并且能帮助年轻人走出心灵的困惑。第二部分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对师友的回忆和痛悼,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书中插入季老珍贵的书法作品,内容详实,编排精心巧妙,是集阅读与收藏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精彩内容
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 “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一个是“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这话虽为文子自己所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绝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 galngerc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傻瓜 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作“ 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自己才是天下的傻瓜。
我先把我的结论提到前面明确地摆出来,然后再条分缕析地加以论证。这有点违反胡适之先生的“科学方法”。他认为,这样做是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首倡的演绎法,是不科学的。科学的做法是他和他老师杜威的归纳法,先不立公理或者结论,而是根据事实,用“小心的求征”的办法,去搜求证据,然后才提出结论。
我在这里实际上并没有违反“归纳法”。我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观察与体会,阅尽了芸芸众生的种种相,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后,才提出了这样的结论的。为了凸现它的重要性,所以提到前面来说。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有一些人往往以为自己聪明。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世,锱铢必较,斤两必争。如果用正面手段、表面上的手段达不到目的的话,则也会用些负面的手段、暗藏的手段,来蒙骗别人,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有的人真能暂时得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大大地辉煌了一阵,然后被人识破,由座上客一变而为阶下囚。有的人当时就能丢人现眼。《红楼梦》中有两句话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话真说得又生动,又真实。我绝不是说,世界上人人都是这样子,但是,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这样的例子还算少吗? 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这些人都把别人当成了傻瓜。
我们中国有几句尽人皆知的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这真是见道之言。把别人当傻瓜的人,归根结底,会自食其果。古代的统治者对这个道理似懂非懂。他们高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想把老百姓当傻瓜,但又很不放心,于是派人到民间去采风,采来了不少政治讽刺歌谣。杨震是聪明人,对向他行贿者讲出了“四知”。他知道得很清楚:除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外,不久就会有一个第五知:人知。他是不把别人当作傻瓜的。还是老百姓聪明。他们中的聪明人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他们不把别人当傻瓜。
可惜把别人当傻瓜的现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P57-60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