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0.6 6.8折 ¥ 60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刘兆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1575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0元
货号23546655
上书时间2024-12-25
引言伟大也要有人懂
一向行色匆匆的长江,与总是悠然漫步的历史长河相互牵扯着,流淌到了大清帝国的乾隆五年(1740)。世界古老的华夏中国,数不胜数的读书人,正在挖空心思为中举进士谋官而呕心沥血之时,长江边的金陵(今南京)清凉山下一座简陋民宅里,年届四十,被祖父与嗣父命名敬梓,却自号粒民的吴姓秀才,正为自己悟出的不惑目标而奋笔书写一部时人所不齿的稗史开篇——《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这位“头缠长辫,身着青布破长衫,面皮微黄,两眉剑竖,如画上关夫子眉毛”的痴狂秀才吴敬梓,构思酝酿多年,自诩要写的一部大书,终于开篇了。他正饥肠辘辘,不吸烟,也不喝茶,极其简陋的案头却放了一大杯白酒。他当时已掏不出买半斤酒的银钱,而且严重的消渴病(即糖尿病)已不容许他饮酒,他却全然不顾酒的害处,靠赊来的烈酒将灵感驱动得如山野奔鹿,一时难以收拢。因已酝酿许久,成竹在胸,所以开篇写得别开生面,也十分得意: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一首词,也是个老生常谈。不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
以上这段开篇话,能在三百多年前说出,作者虽自谦是老生常谈,其实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请深思一下,“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这话可是说在封建大清帝国的盛世之年,天下是皇家的,将相神仙除了皇亲国戚之外,都是由皇帝亲自命题,并仅凭四书、五经、八股文来钦定的极少数顺儒,哪里有凡人做的份?一个小小粒民秀才,他竟敢既指责朝廷“功名富贵无凭据”,又敢讽刺成群结队的读书人“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并号召人们要将富贵功名“看得破”!这怎能不是石破天惊,使人振聋发聩的伟大之语?不过这伟大之语当时没人懂,或有人懂了也装聋作哑而已!
接着,这位已年届不惑的大秀才继续用笔娓娓道来:
虽然如此说,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嵚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隔壁秦老,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因自小看见他长大,如此不俗,所以敬他,爱他,时时和他亲热,邀在草堂里坐着说话儿。
在《儒林怪杰——吴敬梓传》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流畅的文字格调,展现了吴敬梓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嵚崎不凡的思想火花以及千古不朽的《儒林外史》的写作过程,生动传神,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品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构思,以吴敬梓一生年谱为脉络,着力于人物性格刻画,完整展现了历史风貌。
刘兆林,男,1949年,黑龙江巴彦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作协名誉(原)主席。有《不悔录》《啊,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父亲祭》《在西藏想你》等小说、散文作品集四百多万字。曾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冰心散文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系国家特殊贡献专家奖获得者。
引言/伟大也要有人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附录一/吴敬梓年表附录二/参考文献
在《儒林怪杰——吴敬梓传》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流畅的文字格调,展现了吴敬梓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嵚崎不凡的思想火花以及千古不朽的《儒林外史》的写作过程,生动传神,有很强的可读性。作品在史实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构思,以吴敬梓一生年谱为脉络,着力于人物性格刻画,完整展现了历史风貌。
刘兆林,男,1949年,黑龙江巴彦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辽宁作协名誉(原)主席。有《不悔录》《啊,索伦河谷的枪声》《雪国热闹镇》《父亲祭》《在西藏想你》等小说、散文作品集四百多万字。曾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冰心散文奖、曹雪芹长篇小说奖。系国家特殊贡献专家奖获得者。
吴敬梓将四十岁之前的诗文编为《文木山房集》,刊刻成书之后,他便有准备地开始了“不惑”的人生阶段。说他是有准备地开始“不惑”,是他而立之年过后又十多年的挣扎与思考,已下定决心,不再打科考的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这时,他想做的事,就是甘为粒民,将前半生坎坷举业场上耳闻目睹及亲历的人和事,写一部儒林稗史。作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这可以称得上是伟大壮举。所以如此说,在于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读书从来都是为了做官,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而吴敬梓都四十多了,竟把志向由读书做官改为当粒民,写挣不了钱发不了财的稗史书。光是如此,还够不上伟大,也谈不上壮举。吴敬梓这个想法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有厄”了的病态,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因而属于鲁迅先生所说的“出以公心”,所以才与伟大相干了。至于壮举,在于此前的中国,尚没有一部以读书人为主要人物的长篇稗史书,所以写这样一部书的“写什么”和“怎么写”,都需有逢山开路、遇水建桥的勇气与毅力。吴敬梓能在身患糖尿病和肺病多年的情况下敢于下定如此决心,确该属于壮举。当然,他不是一下想清楚的,也不是偶然心血来潮下定决心的。比如说当粒民,年轻气壮时的读书人,哪个不想为官啊,但吴敬梓的性格和经历,使他落魄为粒民了,而生活所迫,又使他与粒民结下不解之情,他也只有甘当粒民,才能实现自己著就稗史书的愿望。
那时他的经济状况已使他负债度日,一天比一天窘迫,竟到了一边写稗史故事,一边找机会“卖文”度日的地步,甚至有时忍痛拿了从探花府赐书楼收留下的藏书去换米,但却从没想拿存放着写稗史用的两刀纸去卖。冬夜苦寒,他常邀上几个朋友,绕着城墙急行,边走边悲歌长啸,你呼我应,直走到天亮才大笑着散去。他把这种活动叫“暖足”。这既是御寒,又是运动,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清贫中的豁达与豪爽。他只能如此应对生活,耽于山川友朋之乐,流连六朝遗迹,仰慕魏晋风度,以支撑自己完成写作计划。
他无钱再大手大脚地请朋友来家饮酒论诗。为搜集稗史故事,也为能省些朋友相聚的花销,除南京外,他要算计着常到扬州等外地朋友处去住一住。当时的南京、扬州一带,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他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往来于大江南北,包括真州、淮安、溧水、高淳、芜湖、安庆、宁国等地,也到过浙江的杭州。他广所交游闻见,对诸凡原始儒家、道家和魏晋风度、宋明理学、晚明士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经学考据等传统文化领域,都有所涉探,并把广泛的人生思索都往业已开始创作的稗史中融化。
他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眼光极其苛刻的后世大文豪鲁迅先生,特别赞赏他的文风与思想,说他秉持公心,针砭时弊,开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对于中国古代作家,这是极高评价了。鲁迅自己就具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自觉性,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瞒和骗的文艺。清乾隆时期的吴敬梓就能有如此进步的创作思想,得益于家道败落后不得已的底层生活亲身体验,所写人物多以耳闻目睹的古今故事和自己亲朋、好友、熟人,以至祖上的人为原型,甚至连自己也写了进去。
尽管单独的故事已写出了一些,但全书主题和时代背景究竟怎样写,自己写的究竟是什么,他还是没想透彻。所以,他不能不一边搜集材料,一边写,一边往透彻里想。每写了新的章回,又总想说给谁听听,当然是说给知音好。
乾隆五年(1740),已经四十岁出头的吴敬梓,专程去淮安说给跟他儿子年纪差不多的忘年小友程晋芳听。他是通过儿子吴烺和舅兄金兆燕等人初识程晋芳的。程晋芳,字鱼门,是盐商的后代,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广交文朋学友。乾隆五年(1740)时,他家正在淮安。吴敬梓那一年已经写出稗史的一些章节,一直在家中放着。妻子叶惠儿不知丈夫是写累了,写不动了,还是回心转意不想写了,反正他要去淮安找程晋芳喝酒聊天,所以也没阻拦。她盼丈夫能有好日子过,兴许这一次淮安之行,丈夫会被那个年轻的程鱼门给说转了,回心转意务他的举业呢。鸿博荐考那次他不就劝过吴敬梓应试的吗?叶惠儿坚信,一旦丈夫重务举业,不再写那些怪文章,中举进士那是早晚的事。
吴敬梓是害怕叶惠儿阻拦,而悄悄离开秦淮水亭的。吴敬梓前脚一走,脚后的南京城就暴雨倾盆,一下数日。让叶惠儿无法应付的是,秦淮水亭的屋顶还有几处是漏的,这本该是他做丈夫的找人修的事,这个书痴却不想这些就走了。叶惠儿没有在意吴敬梓已经写出的书稿,连绵的阴雨在漏屋内慢慢积起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汪,把书稿洇湿厚厚一层。
吴敬梓在淮安那边,开初并没有见到他要见的程晋芳。程府见他的人是程晋芳的祖父程文阶,那是府上经营盐业几辈子的老商人,见吴敬梓一个破落秀才,又与程晋芳年岁相差悬殊,料想不会有啥重要事情,便很不热情告说程晋芳去了真州,并没有热情接待他。
吴敬梓无奈只好用身上仅有的几两银子,住到熟悉的一家客店,边写他的稗史,边等待忘年好友归来。待程晋芳携几位文友从真州赶回家时,听说吴敬梓来访,料定他还在淮安城里哪家客店等着,便一通寻找,终于在金湖客栈找到了。可是这时的金湖客栈,早没了当年的歌女苕苕,也没了仗义的甘凤池老爹,已几经转手变成普通客栈。吴敬梓虽只是小住几天,身上已分文皆无,竟然无钱买酒饭了。
程晋芳旋即把老友接到家里。程府在淮安是大户人家,有住有吃,还有朋友聚会,这是吴敬梓为盼望的。
吴敬梓把新写出来打算做长篇稗史的开篇故事,即本传引言一节所引《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的初稿,一页页诵读给程晋芳邀来的一群朋友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引言中已有引录,此处不再重复。不过,这个作为开篇故事的初稿,主人公只是王姓,吴敬梓是受与他十分相熟的画家好友王溯山、王蓍,及少年时认识的牧童画家影响塑造而成的。王溯山是一位隐逸画家,居于南京清凉山中,与吴敬梓相距近,两人交谊十分纯洁。王溯山又是个善于劝慰朋友的人,所以当吴敬梓因鸿博荐试终没被提名而忽生万分懊恼之时,王溯山赶到家中,与他一同欣赏明代隐逸画家倪云林淡远幽深的山水画作,帮他把一时涌起的功名情绪冷淡下来;而且在吴敬梓彻底抛却功名一心写稗史后,每遇生计窘困之时,他都主动从钱物上给予支持。有时无米下锅了,吴敬梓好意思上门求助的也多是王溯山。另一位与之交谊深厚的隐逸画家王蓍,则被吴敬梓赞誉为“幽居三山下”、“高隐五十载”、“一笔能写生”、“毫端臻神妙”的艺术精英。每当自己心力交瘁、情绪波动时,吴敬梓都会拿这二位做榜样安慰自己。所以当他写下数个讽刺举业人物的故事之后,想到应该写一个为理想的人物隐括全书。于是,几次逃官的王姓画家这个吴敬梓的理想人物,引起酒桌一群朋友热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