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想给大众写一本经济学通俗读物,但又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专业理论,结果弄了个四不像:既不像通俗读物,也不像专业教材;既不像学术专著,也不像论战著作。但也只得由它,或许这本书本来就该这样写。书如其名,本书要阐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要叙述一个市场经济理论的框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之后,从美国引进的教科书西方经济学被视为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在高校经济院系和新闻媒体上大行其道。但在我看来,这种经济学并不是真正的经济学,而只是用经济学的术语、图形和数学公式包装起来的一种精致的意识形态。因此,对现代市场经济做出重新解释,就是必要的。事实上,并非只有我一个人才这么想。随着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成为显学,具有政治经济学功底的本土学者对它的批评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比如,南开大学英年早逝的柳欣对宏观经济学的批评就切中要害,他建立的宏观经济理论给了我重大的启发。复旦大学的陈平以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为根据,对微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强烈质疑,使得我对一般均衡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对于西方经济学这个精致打磨了上百年的庞然大物来说,如果不建立一个相应的逻辑一致的全面系统的理论,就不可能真正驳倒它。这并非说西方经济学一无是处。比如,西方经济学的供需分析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边际革命产生的消费选择理论也很不错。其他一些局部理论,比如信息不对称、博弈论等等,都非常棒。这些东西在本书中都有体现,或直接纳入本书的相关章节中。但正像一个撒谎高手所做的那样,九句话是真的,一句关键的话却是假的,从而诱人上当。对于西方经济学来说,这个关键的假话,在微观经济学那里是边际生产力论,在宏观经济学那里则是实际GDP。从根子上讲,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就在于不承认劳动价值论。不过,本书的目标是“立”,而不是“破”。尽管为了澄清理论思维,本书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错误都有简要的评价,但系统地批判西方经济学,并不是我的目标。我的工作是“立”。不破不立反过来说,叫做不立不破。要“立”,立在哪里?立在《资本论》上。这又涉及到对《资本论》的解读。熟悉《资本论》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许多内容与《资本论》很相似,有些章句直接就是照抄。不过,本书没有加相应的引文出处注释,以免注释太密集,影响阅读。或者说,如果有人说我抄袭《资本论》,那么我欣然接受这个指控。《资本论》是真正的经济学,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理论。但《资本论》不是教条,而首先是一门科学,首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因此,我们在学习、解读《资本论》时,首先要掌握它的科学的整体思维的方法,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具体观点或具体理论。对于《资本论》的具体观点或具体理论,我们则要把它放到十九世纪欧洲的具体历史环境和具体理论环境中去理解,而不能望文生义。比如,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必然”,有些人就认为这个预言失败了,资本主义不还活得好好的?须知,马克思所说的那个必然灭亡的“资本主义”其实是十九世纪欧洲的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试问这个“资本主义”还存在吗?当然,对《资本论》进行全面解读或评价,仍然不是本书的任务。与西方经济学不同,本书要解释的现代市场经济不是乌托邦市场经济。这个现代市场经济具体地说,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这个理论是以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变革为大背景的。当然,书中也要叙述经济学的若干基本原理,但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适合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另外研究。所有的研究及其结论都是初步的。由于涉及面太广,而我的知识、能力和时间又有限,太多的问题没有展开,只能算是提出了问题。抛砖引玉,还望饱学之士不吝赐教。
导语摘要
本书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对象,以《资本论》为理论思维,并汲取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阐述了一个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
全书是一个逻辑一致、前后统一的整体,但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第1~6章,大致对应于《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不包括社会总资本生产)的内容,即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重要创新:从公认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合乎逻辑地阐释了等价交换理论,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这一基石;重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重新叙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二部分:第7~10章,大致对应于西方微观经济学,以及《资本论》第3卷的相关内容。重要创新:以《资本论》阐述的工厂内部分工原则批驳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即边际生产力论,在此基础上否定微观经济学,重建市场经济的竞争理论;破解了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转形问题。
第三部分:第11~18章,大致对应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及《资本论》各卷的相关内容。重要创新: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根本上否定西方宏观经济学,重建宏观经济分析理论。
第四部分:第19章,大致对应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创新:区别私有制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市场经济;阐释公有资本的含义;解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争议问题。
作者简介
刘益,男,中共党员,1966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工作,现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已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出版数本专著。
目录
第1章 等价交换§1.1 分工与商品交换§1.2 比较优势原理§1.3 市场机制§1.4 等价交换§1.5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1.6 社会必要劳动第2章 商品与货币§2.1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2 价值形式§2.3 货币§2.4 货币的五大职能§2.5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2.6 价值实现§2.7 特殊商品第3章 工业化、资本与市场§3.1 工业化§3.2 工业化与城市化§3.3 资本§3.4 企业与公司§3.5 市场规模§3.6 资本的原始积累§3.7 市场经济环流图第4章 价值增殖(一)§4.1 货币转化为资本§4.2 劳动力商品§4.3 生产资料§4.4 内部分工§4.5 产能第5章 价值增殖(二)§5.1 价值是怎样增殖的?§5.2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与剩余价值§5.3 机器创造价值论§5.4 劳动价值论的终结§5.5 剩余价值生产§5.6 创新与价值革命§5.7 关于“剥削”第6章 资本运行§6.1 资本循环§6.2 资本周转§6.3 生产成本§6.4 利润率§6.5 生产与投资§6.6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第7章 需求§7.1 消费选择理论§7.2 必需品与奢侈品§7.3 个人需求曲线§7.4 行业需求曲线§7.5 需求弹性§7.6 消费者剩余第7章附录:性价比相等——消费者均衡理论第8章 竞争(一)§8.1 微观经济学的错误§8.2 行业内的竞争§8.3 企业成本结构图§8.4 企业供给曲线第9章 竞争(二)§9.1 行业供给曲线§9.2 行业供给与需求§9.3 行业间的竞争§9.4 资本生产与商品价值§9.5 过剩、竞争与行业发展§9.6 农业第9章附录:信息不对称理论第10章 现实中的竞争§10.1 垄断的供需分析§10.2 垄断的代价§10.3 自然垄断§10.4 垄断竞争§10.5 寡头§10.6 垄断与反垄断第10章附录:博弈论第11章 社会总资本生产§11.1 孤岛生产的故事§11.2 两部类生产模型§11.3 剩余产品的价值实现§11.4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第12章 银行与货币§12.1 生息资本与利息§12.2 银行§12.3 银行创造货币(一)§12.4 银行创造货币(二)§12.5 货币的需求§12.6 物价指数第13章 就业与收入 §13.1 劳动力的需求 §13.2 劳动力的供给 §13.3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3.4 工资 §13.5 失业 §13.6 人口 §13.7 第三产业 §13.8 收入分配 第14章 国内生产总值 §14.1 GDP的含义 §14.2 GDP基本方程式 §14.3 GDP环流图 §14.4 名义GDP与实际GDP §14.5 没有计入GDP的东西 第15章 经济增长(一) §15.1 宏观经济学的错误 §15.2 关于长期增长 §15.3 简单增长模型 §15.4 基本增长模型 第16章 经济增长(二) §16.1 自然利润率 §16.2 需求拉动增长 §16.3 工资的变化 §16.4 总成本的变化 §16.5 一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6.6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16.7 通货膨胀及其后果295第17章 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 §17.1 柳欣方程式Ⅰ §17.2 柳欣方程式Ⅱ §17.3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 §17.4 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各种情形 §17.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动 §17.6 柳欣悖论318第17章附录: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第18章 资本过剩 §18.1 资本过剩的含义 §18.2 过剩资本的出路 §18.3 虚拟资本(一) §18.4 虚拟资本(二) §18.5 虚拟经济(一) §18.6 虚拟经济(二) §18.7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第19章 公有资本 §19.1 从产品经济到市场经济 §19.2 公有制市场经济模型 §19.3 公有资本(一) §19.4 公有资本(二) §19.5 政府的经济职能 §19.6 多种所有制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对象,以《资本论》为理论思维,并汲取西方经济学的合理因素,阐述了一个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
全书是一个逻辑一致、前后统一的整体,但也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第1~6章,大致对应于《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不包括社会总资本生产)的内容,即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重要创新:从公认的比较优势原理出发合乎逻辑地阐释了等价交换理论,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这一基石;重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重新叙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第二部分:第7~10章,大致对应于西方微观经济学,以及《资本论》第3卷的相关内容。重要创新:以《资本论》阐述的工厂内部分工原则批驳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即边际生产力论,在此基础上否定微观经济学,重建市场经济的竞争理论;破解了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转形问题。
第三部分:第11~18章,大致对应于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及《资本论》各卷的相关内容。重要创新: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根本上否定西方宏观经济学,重建宏观经济分析理论。
第四部分:第19章,大致对应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创新:区别私有制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市场经济;阐释公有资本的含义;解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争议问题。
主编推荐
刘益,男,中共党员,1966年生,四川省南部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四川西南科技大学工作,现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理论。已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出版数本专著。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