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2.1 4.1折 ¥ 7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赵韦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119886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24221178
上书时间2024-12-24
2016年11月问世以来,引起的反响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本以中国航天60年发展为背景,以火箭发动机研发经历为描写对象的大书,这本——入围央视年度“中国好书”。
“两弹”结合试验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次发射国外卫星为何失败?载人“神舟”安全升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初探月球的“嫦娥”如何安全着陆?中国*推力火箭“长征五号”的研制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失败?如果对这些故事充满了好奇,本书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中国动力》以大量采访和档案查阅的一手资料,解开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中国航天秘闻。
本书“拼凑”出不可思议的航天奇迹。“两弹”由此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国之重器;他们将中国的*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让《东方红》的乐声震彻寰宇;他们送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天宫,让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他们承担了数百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一直保持着火箭发动机参加飞行发射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创造了国际航天领域的一个奇迹。但是由于长期保密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他们那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众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密封在历史的档案室里。《中国动力》不仅还原了这段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更展现了这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英雄群体,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人类的一大步”。“登天”的所有知识和每“一步”,都有深入浅出的叙述。看过这本书后,也许你会觉得,冲出天际飞向太空的运载火箭,其实也并不那么神秘。
70
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八章
第九章
2016年11月问世以来,引起的反响出乎我们的意料。这本以中国航天60年发展为背景,以火箭发动机研发经历为描写对象的大书,这本——入围央视年度“中国好书”。
“两弹”结合试验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次发射国外卫星为何失败?载人“神舟”安全升空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初探月球的“嫦娥”如何安全着陆?中国*推力火箭“长征五号”的研制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失败?如果对这些故事充满了好奇,本书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中国动力》以大量采访和档案查阅的一手资料,解开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中国航天秘闻。
本书“拼凑”出不可思议的航天奇迹。“两弹”由此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国之重器;他们将中国的*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让《东方红》的乐声震彻寰宇;他们送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天宫,让中华民族几千年飞天梦想成为现实。他们承担了数百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一直保持着火箭发动机参加飞行发射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创造了国际航天领域的一个奇迹。但是由于长期保密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他们那些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众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密封在历史的档案室里。《中国动力》不仅还原了这段中国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更展现了这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英雄群体,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人类的一大步”。“登天”的所有知识和每“一步”,都有深入浅出的叙述。看过这本书后,也许你会觉得,冲出天际飞向太空的运载火箭,其实也并不那么神秘。
70
一
1956
22岁的王桁从交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他是同期毕业的学生中晚拿到派遣证的人,拿到的派遣证也跟别人的完全不同,服务单位一栏上,只有三个字——“国防部”。
“你们都是经过严格政审,挑选出来的,选人单位的要求是政治可靠,品学兼优的尖子。你们当年进交大,是从全国考生里百里挑一选出来的,这单位在咱交大选人,也是百里挑一。这两个百里挑一加起来,你们可是万里挑一的宝贝呀。”其实学生科长并不知道,这又岂止是万里挑一!
从上海登上火车,王桁就时常伸手按一按胸口,那张薄薄的派遣证,装在贴身的口袋里,他生怕弄丢了。原本并不相识的同学们挤坐在狭小座位上闲聊,逐渐熟悉起来,每个人都对去干什么工作充满着疑惑,此时便开始小声地猜测起来。
“
“啪”地抬手敬个持枪礼,英武帅气,他们也“啪”地抬手回个标准军礼,威风凛凛。想到这样的场景就让他们血脉贲张,心中生出一股雄壮的豪气。能进入国防部工作,能成为一名军人,这让王桁和他的同学们觉得自豪又兴奋。但这个不提供任何信息的神秘之处,也让他们有一丝莫名的紧张。
——没有多少工程机械,林立的飘飘彩旗下,却有数不清的人头攒动。王桁知道,那都是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们,在学校时,他们也经常参加这样的义务劳动。他清楚地记得那时热情激昂的感觉,手抬肩扛战天斗地,虽然满身酸疼,但内心却充满着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自豪感。
9月8日。
这正是北京好的季节,蓝天白云格外清爽。北京没有上海那种海派洋气,城市里见不到几座楼房,的北京饭店也不过七层。上海外滩上的大楼随便拉出一个就比它高得多。可北京无数飞檐吊斗的古建筑,宽阔笔直的马路,却透着上海所没有的帝王之都的气势。大片大片的四合院虽然低矮,却将北京的城墙、门楼映衬得格外高大威严。
报到地址在西直门外,距离永定门火车站大约十六公里,王桁和同学们都没来过北京,只好把地址写在纸条上,背着行李边打听边走。北京人个个热情,但指路不说往左、往右,只说往北走或往西拐。王桁他们分不清东西南北,越听越糊涂。坐公交、步行,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
“国防部大楼”应有的恢弘气派。几个人又看看纸条上的地址,确定就是这里。门旁挂着的大牌子更让他和同学们有些泄气——解放军第四六六医院。“
“三栋三层高的小楼,还有一排二三十米长的房屋,比一般的平房高一些,也宽很多,看样子像是仓库。院子里没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进进出出的大都是穿军装的军人,还有一些穿便装的年轻人,生龙活虎的样子,不像是病人。
“欢迎大家,咱们这个单位刚组建不久,你们是这里招收的批大学毕业生。”
“
“国防部五局”
“……
“不是。这是临时借用的办公地点,咱们工作和住宿都在这儿。以后有了新的办公地,这地方还得还给人家医院。”
“
“这个你们不用问,该告诉你们的时候,自然会说。咱们这儿是保密单位,以后的工作中,凡是与自己工作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这里的任何事情,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外不告亲朋。跟任何人交谈、写信不能提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总之不能对外界透露任何情况,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置。”
“不”镇住了,没人再敢多问。办完报到手续,却没有分派工作任务。他们被告知要等候通知,可以在院内、宿舍区活动,跟其他同志交流认识一下,但不能到办公区乱转。
“不”的震慑力,王桁一路上都不敢到处看,但心中的好奇却被激发得更加强烈。宿舍区里已经住着很多身着便装的年轻人,看样子也是刚毕业的学生。所谓的宿舍区,就是医院住院部,四人一间病房,每人一张带轮子的病床。王桁抓着床头来回推了几下,“哎,这东西好啊!行李放上去,推着就走了,搬家很方便呀。”
年轻人很容易交朋友,放下行李没多久,王桁就认识了隔壁宿舍的贾伯雄和宋承河,他们是天津大学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几天前就来报到了。
“你们来了这些天,都干什么工作呢?”
“
“”王桁有些抱怨。
“我们刚进来那天也不告诉,上保密培训课的时候就说了。”
“你们知道了?搞什么的呀?”
“
“这不算泄密,满楼里的人,就你们不知道这个。知道为啥不告诉吗?你们今天刚到,还没接受保密教育,怕你们晚上给家里写信寄出去,说这里是干啥的。”
“导弹?……是什么东西?”
“我也不知道。这儿的人都没见过那玩意儿。”
这并非出于保密的托辞,他是真的不知道。包括国防部五局那些从各部队中抽调来负责管理和后勤工作的军人,也不知道导弹是个什么玩意儿,只是到了这里才听说,那是一种尖端的武器。当时的中国有六亿两千多万人口,知道导弹是什么的,不超过十五个人。真正从事过导弹研制工作的,只有一个人。
“国防部航空委员会第五局”,实际作用是“导弹管理局”筹建“负责导弹的研究、设计、试制任务。王桁、贾伯雄、宋承河这批大学毕业生分配到这里,就是为建立研究院而储备的科研人员,此时,已经有一百多人报到。
“导弹”到底是什么,也让他有些期待,从事这个一无所知的专业能否胜任,更让他有些担心。四周已是一片漆黑,只有东北方向苏联展览馆塔顶上那颗红色的五角星,在夜空中闪耀。
二
第二天吃过早饭,王桁他们就集中到会议室,一百多人将小小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身着军装的副局长林爽早早地坐在会议室中,他是1938300瓦电报机机壳,设计、安装了0.5千瓦的新华广播电台。此时,他担任五局的副局长、副总设计师,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看他肩章上佩戴的少将军衔就能判断出——这个单位的级别不低。林爽告诉这些新分配来的大学生,钱学森要来看望大家。
“
“
“这位是咱们五局的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钱学森博士,世界著名的导弹专家,今天专程来看望大家,大家欢迎!”
“欢迎大家来这里工作,在座的都是刚刚来的新同志,咱们相互之间还不熟悉,你们先做个自我介绍吧。说说自己是哪个学校的,学的什么专业。”
毕业生们纷纷起立自报家门,这一百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所学专业有机械、汽车、船舶、起重机、拖拉机、电子、纺织等等等等,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各领域,可唯独没有跟导弹相关的专业。
“我们是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眼睛一亮:“噢?我就是交大出来的,你们是我的小师弟呀。你们学什么的?”王桁说:“我是学船用发动机的。”有人说:“我学工业电气化的。”有人说:“我学起重运输的。”钱学森点点头:“你们学的专业都很好,我以前学的那个专业不如你们。”王桁问他:“钱先生,您以前学的什么专业?”钱学森说:“我是学火车头的。”下面的学生一片哄笑,他们都知道这是句玩笑,没有哪所大学开设过“火车头”专业。
“”钱学森笑着说。
“
“我跟你们一样,也是改行的。我毕业后没干铁道工程专业,当时很多人觉得可惜,那时候别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自己找职业,找到好工作不容易,交大是旧铁道部办的,毕业生由铁道部分配工作,月薪能拿到60块大洋以上,生活条件很好的。为什么没去呢?因为我学习的目的不是只为了有饭吃。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把我们中国人和狗排在一起!想到这些,我们就满心的愤怒!下决心学习救国的本领。那时候的年轻人,都在探索救国之路,我们理工科学生里流行的是‘航空救国’。
“庚款留学”公费生,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专业,想为祖国造出的飞机。但一年后去实习的时候,美国的航空工厂不接收外国留学生,关键技术和设备咱们根本见不到。搞工程技术的人学不到关键技术,那就没有用嘛,于是我就想转学航空理论研究。
但是我父亲不同意,他觉得,搞理论的回到国内来没用。我父亲的好友,后来成为我岳父的蒋百里先生却很支持我的这个想法。为什么呢?因为他曾经去欧洲考察,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国空军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扎实的航空理论基础研究作支撑。这样,我父亲也就不反对了。
19361937年写出篇火箭方面的研究报告,以后一直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到现在……呦,按年头算都二十年了。”
“参与过”这么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争结束后的几年中,钱学森一直是美国导弹研制工作中的核心人物。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火箭跟导弹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它们其实是一种东西的两种名称。用于科研、探索用途的,称为火箭;用于军事用途、当做武器的,被称为导弹。
“小师弟”王桁等人听说导弹这个名词才两天,贾伯雄、宋承河等人也不过比他们早听说几天。钱学森来看望这些刚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其实也是为了摸摸底。结果令人失望,连学飞机制造专业的都没有。
三
150多名学生。在这个临时借用的医院里,施行全封闭的军事管理,所有人员不能私自外出,起床、集合、出操、吃饭、学习、熄灯都听号声,与部队里一样,但这些毕业生们却不穿军装。王桁曾问过管理人员:“听说我们要参军,什么时候能参军呀?”人家说:“你们先别管这个,参军是早晚的事情。”
研制导弹的第五研究院还在筹备中,刚报到的毕业生们又对导弹一无所知,没法开展具体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贾伯雄所说:政治学习,聊天、打牌增进了解,隔三差五的集体坐卡车去北京各处名胜游览。一次可以称为工作的,是林爽副院长让他们看一些外文杂志和杂志目录资料,找出跟导弹有关的专业杂志目录,填到表格上,以便今后长期订阅进行情报收集的工作。近于无所事事的日子,让王桁和他的同学们觉得有些憋闷,刚来时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
“定于10月8日上午9时在食堂大厅召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大会,任何人不得缺席。”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067基地主任、著名航天专家张贵田:
——此书给力!
● 刘志让
50余人,搜集整理各种素材500万字,屏敝一切社会活动,潜心著书,克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本向航天父辈致敬的“大部头”作品。
“漫写群像”的方式,以10多个典型人物的经历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情节*次与读者见面。加之作者用生动的文学写作手法,可读性和故事性很强,纵使是对局外人,依然引人入胜。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始终将中国航天液体动力的发展,置身于航天事业发展的大背景当中,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书写,从而让本书不仅是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的全景图,也是中国航天事业60年波澜壮阔发展的一个缩影。
● 航天六院165所原所长、火箭发动机测试试验专家雷茂长:
“雷茂长首读这本好书!”这书里边写的人和事都真实可信,没有说过头话,不吹嘘、不杜撰,但是写的内容真好看,我们都是亲身经历过这些事的人,看完后都觉得感动。真是一本好书!
●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
60年发展历程的同时,还照应着世界航天技术强国的发展状况,虽然是从一个单位、几十名科技人员的经历着笔,却是把中国航天技术发展放在国际大环境的背景下进行描写的,追求的是全球视野的格局。
“高大全”的那种俗套写法,而是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故事、*真实的人性,展现了航天人的情感世界。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再现了他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
“后代不会忘记你们的”。因此,此书是六院几代职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一座纪念碑。六院人身上所蕴含的执著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激励更多人的昂扬斗志和奋发激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