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锦帆桥是个体经商者的一方天地。主人公黄扬是这片天地里的一颗新星。他插队、当兵、离婚,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对事业、爱情都有独到的追求。
小说以黄扬为轴心,展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刻画了一组性格迥异的个体户群像。
作者简介
范小青,女,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报告文学集等八十余部。
作品曾多次获得GJJ文学大奖,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大利、西班牙、蒙古等十几种文字出版,并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幕。
目录
正文
内容摘要
锦帆桥是个体经商者的一方天地。主人公黄扬是这片天地里的一颗新星。他插队、当兵、离婚,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对事业、爱情都有独到的追求。
小说以黄扬为轴心,展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刻画了一组性格迥异的个体户群像。
主编推荐
范小青,女,当代著名作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78年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1985年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随笔集、报告文学集等八十余部。
作品曾多次获得GJJ文学大奖,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韩、意大利、西班牙、蒙古等十几种文字出版,并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搬上银幕。
精彩内容
夜里秋云醒了几次。有轻轻的水声,就在窗下,拍打斑驳的石基。好像过了一条小船,有轻轻的橹声和轻轻的人声。不远处运河上有大轮船或是拖轮过往
,指挥调度的喊声从喇叭里扩散开来,愈发衬出黑夜的静谧。
秋云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说不清是陌生还是亲切,是孤独还是温暖。
她在乡下过了十一年,半夜里总是有狗叫。后来她到县医院工作,集体宿舍后面是一家纺织厂,于是她习惯了三班倒,也习惯了夜里或白天在机器轰鸣中睡觉。
现在她回来了,狗和机器声都没有了,她却睡不着。
天窗慢慢地发亮。
妈妈起来了,到灶屋捅开了煤炉,窸窸窣窣淘米烧粥。
沿河的窗也开始发白。早晨在窗玻璃外面微笑。
天气其实不冷,已经过了端午节,一般人家是不会关窗睡觉的,可是沿河人家不同,河面上有风,有凉气,阴森森的,夜里总是把窗关好睡觉。好婆在世的辰光,不到热得喘气是不许开窗睡的,说这河夜里不太平。秋云总想听听怎么个不太平,可夜里总是醒不来。妈妈说小人夜里是不会醒的。那时候的窗,都没有玻璃,是那种似透明又非透明的云片,若是没有那一
方小天窗,屋里的光线是很暗的,不过大家也不觉得不好,反正这一带家家是一样的,对河人家也一样,都是这种老式窗。老式木窗不用金属铰链,窗座上一
个小臼,窗框的一面做成圆柱形的,拖出一小截,正好嵌在木臼里,开窗关窗都有很脆的“吱呀”声,时间长了,那“吱呀”声会发干发涩,好婆就用鸡毛杆蘸一滴豆油滴进木臼,那“吱呀”声复又圆润悦耳。
现在这声音再也不会回来了。老式木窗后来都换上了玻璃窗。都说中国是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这一带沿河的住家更换窗户也像是一次统一行动,好像是在一
夜之间,老式木窗都变成了规格划一的三块式玻璃窗,对河人家也一样。
窗下的这条小河,叫锦帆河。
苏州是一座有名的水城,城内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据说曾以三横四直为主干河道。可惜这三横四直的布局,如今只能到一些碑刻上去寻找了。这左右逢源,融会贯通的三横四直河流,有的荒废,有的改道,有的沉积淤塞,也有的被填作平地,成了街衢,甚至盖了高楼,原先的面貌早已不复存在了。
幸存的锦帆河,却还基本保持着原样。
锦帆河沿岸,就是织里巷。
织里巷是一条很古老的巷子,据说从前是很有名气的。春秋战国时期,自吴国战胜了越国,吴王夫差狂妄骄奢,为了消闲取乐,夫差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在城内外开挖河浜,建筑宫殿。夫差在苏州城里开
掘拓宽了几条河,命人织出锦缎,做成船帆,在宫女们的簇拥下,整日行驶锦帆船在河上饮酒行乐。当时苏州的丝织业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织匠精心织出的锦缎,精美细巧,华丽鲜艳,河上张扬着如此漂亮的风帆,委实招眼。后来的锦帆河、锦帆桥都是因此而得名的。到了宋朝,为了使已经驰名全国的苏州丝织业更加兴旺发达,官府在苏州建机神庙,就选中了锦帆桥南这块风水地。虽然这座名叫轩辕宫的机神庙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倒塌了,但锦帆桥这一带的名气却响了出去,织里巷也就由此而得名并且出了名。此后,元、明、清各朝,在苏州设立织造局、织造府,都到织里巷来选一块地方建局,或是改建故宅设局。民间一些专门从事丝织业的中小机户也纷纷到这里来谋地盘开户安机设点。一时间织里巷真可谓“东北半城,万户机声”。到了清初以后,这里又出现了许多专门以“放料取货,以贷出售”的方式经营的有商业性质的锻庄,织里巷繁华热闹,名声大震,清代徐扬所
绘《盛世滋生图》,在织里巷地段画面上,可以看出有数十家丝绸店市招。
后来,由于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大都要在织造署驻跸,所以又将织里巷上沿的石卵子路面,改为用青砖侧砌成“万人”字纹的路面,称为御道。街巷旁的住宅、茶社、商店等建造得十分讲究。
在明、清两朝,繁华热闹的织里巷曾经吸引了许多财主富户来这里落脚生根建宅砌园,其中,要数明代中叶盛泽孙亭最为显赫最为招摇。
盛泽是苏州乡下的一个小镇,地方虽小,却很富裕。镇上居民大都以养蚕织绸为业。在明朝初期,镇上代客买卖织品,从中收取佣金,光是丝绸牙行就有了千百余家。由于水路四通八达,四方商人蜂拥而来,买去锦绣绫罗,带来各式货物,更使小镇日益发达,名扬江南。孙亭原是盛泽镇上一普通人氏,家贫且貌丑,娶了邻家女子为妻,夫妻俩结婚数年,未有后嗣,家中唯有一张织机,平日里养几筐蚕,织几匹绸,上市去出兑,勉强过个温饱之日。一日孙亭携妻去观音庙求香火,路遇一相士,言孙亭“鱼眼、猴鼻、
开花耳”,恐有贫贱早亡之虞,及早行善,或可少延。孙亭本是忠厚之人,得了相士此言,愈加好善。
P1-3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