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42 4.8折 ¥ 8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米玉明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5066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24025249
上书时间2024-12-24
名家观点和小米老师的说说
“ 大美术时代”的概念以及认知
1
在当代学摄影很容易?人人拿起相机皆可!
在当代学摄影有多难?除了相机使用、精进技术、跋山涉水,你还需要知道哪些呢?某年在厦门旅行,偶遇一位北京的摄影长者,他说:“在当代,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我至今还是难以突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
难与易,皆是当代摄影人的共识与现象。早在2008年,我的研究生学习阶段,我便产生了探索当代摄影中各种新奇现象的兴趣。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里,我把当代这瑰丽的视觉景象归结为“超级现代主义”词条下摄影中的“新装饰主义”现象。
视觉创造世界的浪潮起源于19世纪末,从摄影和广告成为职业开始。当代视觉文化不再被看作只是“反映”和“沟通”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承认它正在创造着世界。由此可见,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发展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不可忽视。在当代,商业摄影以传达消费者的欲望、实现商家的利润化为宗旨,不断为时装等商业产品制造梦幻、奢华、多变却又有着明确目的的影像。摄影师们竭尽所能地迎合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们消费的口味变化和喜好选择,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表现方法,直至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表现、新抽象、新概念、新波谱,或似是而非等的文化集结的视觉影像。(摘自2008年的硕士论文《摄影中的“新装饰主义”》)
也许,正如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所说,世界被图像化的过程正是“现代之本质”。徐冰教授(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当代艺术家)也曾提出,现代艺术教育必然涉及“大美术”的概念,而“大美术”的概念包括与美术有关的设计、服装、广告、建筑等专业的整体美术概念。从“纯美术”到“大美术”这条弧线的延长线,就是未来美术与周边生活的关系。
徐冰教授甚至认为,将来“美术”这个概念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它被“大美术”稀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纯美术将成为一种真正的传统艺术,像古典剧种一样被保留着。当然有人还在做,并继续对它进行现代化的尝试,但这部分不是未来新型美术的主要部分。学院未来的主要任务,一定是要培养具有开阔、创造性视野的人,有极强适应性、能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结构和领域的人,有极强的预见力和懂得如何发挥才能的人。这包括对创意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即学生们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精湛的技能等。一直以来,国人对艺术基础教育(或任何艺术相关的门类)的认知都是有些偏执的,重视绘画基础,轻视思维能力基础;不考虑未来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素质,把大量时间用在适合古代画家需要的素描训练上。试想,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从准备考附中开始,经过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学习,从几何石膏到双人体,花在素描上的时间是惊人的。而在这样大量的时间内,没有课题的变化,只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全部过程只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素描确实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训练方式,但不是全部。
素描的目的不只是为描绘本身,以素描作为基本载体,可以分解出很多与绘画技能有关,并与整体艺术思维有关的一系列专门课题。通过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建立和培养有创意的思维线索和实现的能力,把一个粗糙的人培养为一个精致能干的人。 (徐冰教授的观点,摘自艺术国际网)
邵大箴老师(中央美院博士导师)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说:只有那些真正关切艺术、艺术与人生、与社会、与人的感情,而又在艺术形式上适应时代的新的审美趣味,并探求有所拓展和突破的人,才可能在大美术时代达到其生命、影像和实际艺术成就的统一。
然而,在近代,我国的美术教育是极其贫乏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大美术等概念与我们的国人视觉素养的关系,好似轻风拂过或是飓风突
现一样……无论物质世界如何丰富、添加,其素养、意识却几乎没有提升。
文明社会的人类,在脱离了远古的形象与视觉思维后,便几乎被教化成为习惯于用文字文本记录所看见和了解事物的人类,然后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形成了用文字文本思考的习惯。然后在当代,视觉思考再次以不同方式被提上日程,视觉思考也是视觉素养教育
的目标,视觉交流不仅要求读懂视觉现象,甚至要求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使用视觉符号去表达自己的想法。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未来学
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也许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随着人类语言的进化,图像和文字已成为人类关于世界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使视觉信息激增,更加强化了人们对视觉感官的依赖。
因此,视觉化思维,即徐冰等教授所言的“大美术”之思考与能力,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
基于时代与世界浪潮的影响,一直埋头于用画笔表现世界的我,于2005年后便开始了以摄影之名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早在研究生毕业时(2008年),我便拥有了另一个身份—“摄影艺术家”。然而,这个称谓是在多年后、我自以为尚可粗浅地了解艺术、摄影、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才敢认
领的。2015年伊始,更斗胆从社会上、学院课堂上发起“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之公共影像艺术计划。然而此命题的探索应该有近10年的渊源了吧,我从2006年后陆续开始的实验影像创作、从2010年后开始的概念摄影教学实践,皆意在提出 “只要每个独立的个体用充满生命力的态度去思考、向内观看,也恰好选择以影像的媒介呈现,那么,专属于该个体的影像就实现了,即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虽然,在开化之后的摄影、艺术、文化领域皆有类似的提法,却都局限于技术带来的便捷,让人类有了“十五分钟”成名的可能性,而我是基于人性的特质、艺术的本质提出“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之论点。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的写作始于六年前,是每次创作后或给学生们上完课程时,便“挤”出一点收获记录下来,近一次修改是出版的前一刻。因此,本书好似我的一套艺术创作、画作—“层层”渲染、不断推敲,从而修饰全书的“画面感”。虽然是写一部摄影书,其实与一次性成型的摄影特性是完全相悖的,此书旨在探讨如何让摄影艺术可以像水墨油彩一样层层渲染,又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层层的观察……
其实,我写此书,更想告诉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走进美术学院但是对艺术抱有幻想的朋友一件事:摄影的学习,甚至艺术的学习,并非你们想象那么复杂深奥。
其实,即使没有机会接受专业训练,没有昂贵的器材,也是有可能像很多摄影师、艺术家一样创作的,而且有可能很优秀……这本书从整体的结构上便设置了玄机,每个章节均以轻松、熟悉的面孔,优柔而真切地流淌出“绘摄影之密码”。本书也希望实实在在地帮助有需要的朋友们上路、感知并实现梦想,此书起初拟名“绘摄影课堂”,后来在和出版社的朋友们密切讨论后,决定直接把其核心理念“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作为书名。此书只是当代学摄影的密码,或者是理解当代摄影艺术的捷径,我更希望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为广大朋友们献上“影像生活家”之果实,它们的姿态各异、味道迥然,但各自鲜美,这才是本书和多年来实践探索的根本。
“绘摄影”之名,是近年来我对自己所授摄影课程的一个秘密称谓。从2010年开始,我客座于各高校、摄影组织的摄影讲堂。很快,我发现在这些
课堂里,缺乏的不是昂贵的专业器材、摄影技巧和所谓的构图课程,而是如何观看摄影和如何思考这一层面上的问题。也遇上很多资深影友,玩了几十年器械,对于照相器材的前世今生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摄影的认知却迟迟像个门外汉。当我反观自己学摄影的经历,我想是美术的功底—从小绘画的训练让我练就了迅速捕捉和谐画面的本能,也是绘画的素养、绘画相关的文化、哲学等滋养了我,推动着我一直向前!当然,对于“绘摄影”的探索也得益于我纯粹的生活,使探索、实践未曾受到其他的干扰。在嘈杂和迅速发展的时代,让心安静下来是不易的,而我有幸做到了,受益了。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多年来的支持!
2010年春天,我的 “绘摄影课堂”的教学实践从鲁迅美术学院开始,这里的领导很大胆地给我开设了Workshop:概念摄影工作坊。因为是自由
报名,竟然来了81名学生,对于次走上讲堂的我来说是“天大的考验”。幸好,这群大三学生、研究生们,无一例外地“没有摄影基础”,只有绘画和设计学科的基础,这样的情况使“绘摄影”的实践迅速见到成效……两周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课毕时我和学生们举办了一个出色的摄影展—“一棵榕树,一座榕城”,还有大半学生得了奖(上海现代摄影中心的“大学生摄影大赛奖”)。
为什么说“幸好”没有摄影基础呢?摄影的学习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因为摄影器材仅仅是一种媒介,在摄影的学习中,若单纯地进入以摄影器材、技艺本身的研究或以摄影之名的艺术研究,都是相对漫长的,或者说是有所偏颇、落伍了。我个人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告诉我:在技术便捷化的今
天,若影像的表现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视角密切相关,这个世界一定是神秘而美丽!而且,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能力像我一样感知世界的美好!因此,我在课堂中向所有学生发出“找自己,发现自己”的教学主张,强调学摄影不是从器材开始,而是从“处理画面”的能力学起,学会把万事万物、复杂的情感、变化的光线转化为和谐的韵律和丰富的影调,从而使自己的照片具有丰富而不一般的“影像感”。
找自己,重视“影像感”,学习“画面感”,领悟“陌生感”,以及恰到好处的技法练习,便是我的“绘摄影课堂”的全部内容了。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摄影朋友们,我发现其实掌握了以上几点要领,人人都可以是出色的影像生活家了……那么是不是摄影的4.0时代到来了呢?
摄影4.0时代开启……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
3
“摄影的4.0时代”开启?
经历了从读图到大数据的碎片化时代的变迁,人们越发需要“更温暖”和“更新鲜”的视觉感受,如果还是一味模仿、跟风过去的名家,是否违背
了摄影的本意—摄影是每个生命个体观看世界的方式?
4.0这个词汇源自德国人创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蕴含着各种深意(所谓工业4.0,大体是指以蒸汽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和电气自动化为标志的
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发展而发展的机器时代到来,也许“摄影的4.0时代”也正在开启,并将伴随新工业革命的浪潮而步入革新的摄影时代。当今,不仅影像浪潮多元共存,更有新的观念出现和融合发展,摄影的发展也趋同于工业4.0时代的发展目标—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世界的变化,也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世界上 “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那么,在摄影的4.0时代,“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2015年伊始,“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命题从社会上、学院课堂上发起!从中央美院的课堂上
开启,借助“创想城市”的教学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十大精品课程之一),我正式向同学们提出“倡导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具有感知世界美好的能力”;倡导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创造者与参与者,引导有意愿的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创作,从而破解艺术由艺术工作者完成的专属性;倡导人人都有理由、有立场成为一名独一无二的“影像生活家”! “影像生活家”不同于职业化的摄影工作者和艺术家们,而是每个社会成员用影像的方式呈现专属于个体的“审美化”特征的创作。
其实,“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的艺术计划,也将破解艺术要放置在美术馆里呈现的专属性。艺术计划倡导每个参与者,即“影像生活家”的作品走向生活,放置在适合的空间或任何场所中,从而让盛放该作品的空间具有美术馆的属性,也使具有美术馆功能的空间真正地融入社会生活,从而
让艺术和生活发生前所未有的密切交流与对话。
作为一个画家、设计师出身的摄影从业者,我从讨厌“摄影”到自以为“摄影”只是我的工具之一,到摄影不再与我有形式与意义上的密切关系的“影像创作”。终,我以摄影之名,创作着“社会画面”;以摄影之名,身体力行地影响着每个有“美”的表现欲望的人。我希望,当人人都是有自己世界的“影像生活家”之时,社会这个大画布将会更加美丽!
值此书出版之际,我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朋友、影友们开通了名为“miyuming_art”的微信公众号,希望和爱摄影的朋友在这里互动,也预
祝大家从此迈向轻松愉快的摄影之旅,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这也是我完成此书的动力。谢谢!
小米老师(原名:米玉明)
Contents
名家观点和小米老师的说说 002
秘籍解析—绘摄影课堂“三感”
问:当代如何学摄影,是否有一套秘籍? 020
023 答:“影像感”的理解和掌握,是进入摄影画面探索的重要途径
“影像感”的经典之一:再读韦斯顿及其家族后代们的影像启示 024
“影像感”的经典之二:回味亚当斯留给摄影界的遗产与启示 029
“影像感”的经典之三:从经典肖像中品味“影像感” 042
“绘摄影”时代的“影像感”探索 046
047 第二答 :“ 陌生感”是思考摄影、进入创作的重要手段
“陌生感” 的经典之一:杉本博司:“摄影在我之后终结” 052
“陌生感” 的经典之二:辛迪·舍曼:“世界出自我的扮演!” 054
当代“陌生感”探索:大美术时代,玩摄影、绘摄影 056
069 第三答:“画面感”的理解和掌握,是读懂“大美术时代”的重要前提
“画面感”的理解之一:把世界看作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空间的结合体 072
“画面感” 的理解之二:用平面构成与形式之美驾驭画面 075
“画面感” 的理解之三:用色彩构筑熟悉而陌生的影像世界 078
087 第四答:摄影自诞生起,与绘画和世界发生的关系
摄影的1.0时代—模仿与延续 087
摄影的2.0时代—摄影的本体探索 092
摄影的3.0时代——在近现代艺术之间的突破与融合 095
摄影4.0开启的时代—当下、未来,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 104
超越摄影—小米老师和同学们的“绘摄影,绘生活”
第二问 :“ 摄影”都要终结了,小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怎么玩? 120
121 答:分享给进阶的影友们——小米老师的采访摘录
135 第二答 :学生们给予我的“ 绘摄影”思考—幸好没有“摄影基础”
案例一:中央美术学院大一课程—“城市亲历”与“创想城市” 136
案例二:鲁迅美术学院大三课程—一场解构、破坏的嬉戏 152
摄影4.0时代开启,人人如何成为影像生活家?
第三问:人人如何成为影像生活家? 162
163 答:看看名家们怎么聊摄影
172 第二答:当下、未来,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
213 第三答:“绘摄影”,可以轻松、任性地入门
“绘摄影”入门课:感知影像中的世界 214
“绘摄影”入门第二课:忘掉构图法则,才能“绘摄影” 228
“绘摄影”入门第三课:爱,比技巧更重要 237
第三答 :“ 画面感”的理解和掌握,是读懂“大美术时代”的重要前提
A3
为什么很多美丽的风景拍摄不出来?
当代摄影中的“画面感”是怎么形成的?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点、线、面的构成规律构筑了西方世界的视觉世界,也无处不在地体现在商业大发展时代,视觉传达也是我国在艺术院校为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我国对设计基础学科的引进不超过30年,意味着我国只有极少数学习了设计基础的专业学生,并且这些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从事了摄影行业。) 当然,设计基础不是学摄影的途径,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却是一个理解和吸收当代视觉现象、领悟摄影画面感的快捷途径。
构成主义学科构成了观看、塑造近代视界发展的思维习惯,即繁华世界的面貌不止局限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形态,而是经过再创造后重新解读视觉世界的关系。这个世界正在继续以平面的图形构成,以立体的再造关系形成,以色彩的方式重新谱写世界的视觉主体,共同孕育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之美,形成当代视界的景观。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世界大同的生态越发趋同了。
在以往的摄影学习中,“构图”一词熟知而常见,似乎摄影的表现离不开构图,就像写文章离不开结构、层次和章法一样,它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和表达。但是,简单的构图法则却让美丽的自然景观、真实的现代风景在摄影画面中趋同了,甚至僵化了。(如果当下的时代可以被称为“绘摄影时代”)那么绘摄影时代
的“构图法则”则是凌驾于传统构图技法之上的另一种创作……当摄影者的头脑被一种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可以主观选择视觉形态时,“脑洞”中会自觉创造出合适的构图。而此构图不一定是属于哪个构图法则,其秘诀是具有丰富视觉素养和储备的摄影师,具有主动、主观
处理“画面感”的能力!
特别提示:现代世界的吃、穿、住、行!
工业大生产后的学科体系源自德国著名的包豪斯学院,也是当今美术学院里学科设置的基础,为近代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创意人筑牢根基。康定斯基是包豪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