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茶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茶经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1.9 4.6折 48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羽,日月洲 注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5628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4014928

上书时间2024-12-24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茶经》是*为重要的茶学古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多的茶书,然而对这部茶书的解读却远未穷尽。通过还原当时的工艺,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茶经》中的很多描述。而借助易学、儒学、仙学、中医、丹道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茶经》中隐藏的秘密……

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作者简介

陆羽,一介草根,却成为千古茶圣;风华年少,却著述千古茶经;江湖野人,却被请去编撰浩繁字典,陆羽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易被我们忽略的是他的多方面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实践,这些是普通儒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些特质,将引领我们进入《茶经》背后精彩的世界。


日月洲,又名明洲,文化学者、茶人,著有佛教文化随笔《佛国行》、《向西,灵魂跟着脚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学典籍《香乘》。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致力于传统智慧在当下的生活化。



目录
《茶经》的秘密(一):风生水起


《茶经》的秘密(二):性命相关 


陆羽:从笑话到神话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饮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图 


 


茶史公案:评选优秀茶妈妈 


陆羽“邢不如越”的背后 


诗人、女明星和一片树叶的故事



内容摘要

《茶经》是*为重要的茶学古籍,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调,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注*多的茶书,然而对这部茶书的解读却远未穷尽。通过还原当时的工艺,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茶经》中的很多描述。而借助易学、儒学、仙学、中医、丹道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得以发现更多《茶经》中隐藏的秘密……


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主编推荐

陆羽,一介草根,却成为千古茶圣;风华年少,却著述千古茶经;江湖野人,却被请去编撰浩繁字典,陆羽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易被我们忽略的是他的多方面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实践,这些是普通儒家学者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些特质,将引领我们进入《茶经》背后精彩的世界。

日月洲,又名明洲,文化学者、茶人,著有佛教文化随笔《佛国行》、《向西,灵魂跟着脚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学典籍《香乘》。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致力于传统智慧在当下的生活化。



精彩内容

找寻失落的幸福——新版《茶经》序言

 

谈到茶文化,近年来为核心的一个话题便是:“中国有没有茶道?”

 

理清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让我感触深的却是:很多人质疑茶道也好,推广茶道也好,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原点在哪里。

 

作为近年来茶道传播的主要线索,日本、台湾一系的路径影响甚大。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对仪式感的隔膜,再加上商业社会时风浇薄,这个“茶道”让很多爱茶人产生了不适。这种不适需要有个表达的通道。

 

于是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也不必有茶道。有人认为中国的茶道就是“舒服”二字。也有人试图通过科学来解构茶道。还有人通过历史的梳理证明,明清乃至民国,那些文人雅士其实完全不知茶道为何物?既然如此,何来茶道的传统呢?

 

这些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不过和很多热衷推广茶道的贤能人士一样,忽略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喝茶需要头上安头,搞一个茶道出来呢?

 

要理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去现代商业的烟雾;放下学术概念的架构;也不必囿于近代的历史——“传统”两个字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们何必抓住令人沮丧的那个?

 

我们需要的是回到古人的情境之中,体会他们曾体会过的幸福感。看看这种幸福感,是否值得我们去探寻,去实践,仅此而已。

 

如果我们需要把探寻与实践这种幸福感的过程用一个名词来总结,无需新创词汇,我们可以称之为“茶道”。

 

这些年喝茶的体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幸福,从这一平方尺开始》。我不知和茶道有什么关系,但是确实有多个万缘放下的瞬间,我相信是和古人相通的:我能明白陆羽用竹?搅拌沸汤投入茶末时的欣喜,能体会蔡襄凝神观察茗花时的惊艳。这种心情的相通,是所谓传统延续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些,所谓“茶道”也索然无趣。

 

而我们顺着这条路,再前行一步,就会明白,所谓的修行,也正是引入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乃至获得全然的自由。仅仅感官片刻的舒服,并未能给我们幸福的深度与力度,而茶道的修养,让我们得窥天地堂奥;逞论证悟,仅是过程中内在的巨大喜悦与生命品质的提升,也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人生境界。

 

从这个角度,便有了重新梳理古籍的想法,看看这里面是否有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在历代茶书中,无疑《茶经》是为重要的、也是开创性的一部茶学古籍。我的梳理也自然从《茶经》开始。

 

重新面对这本《茶经》,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是,放下一个现代人的傲慢,而要尽量回到那个历史的瞬间。

 

当我真正烤炙茶饼,看着缕缕茶烟生起,我才明白“倪倪”并非是形容茶饼软嫩,而是茶梗芽受热膨胀的真实写照。而令人费解的“白红之色”并非是茶碗衬托茶汤的颜色,而是依唐时制法,茶色的一个自然变化,于是上下文之意豁然开朗。而“如漆科珠”,恰是字面意思,给小颗珠子髹漆,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引申。

 

除了器物要回到历史情境,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回到历史情境之中。对于现代人来说,器物与思想截然二分,而在古人那里二者实为相通。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只是空泛玄学,而在陆羽那里,这些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至于中医、丹道、方术的种种观念,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奇思妙想,对于古人来说却可能是通识。

 

于是我们在陆羽的鼎的设置与铭文上,在“鍑”的形制设计上,在他的“俭”与“广”的描述中,发现了更多的秘密。不仅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理念、陆羽个人的抱负,也昭示我们中国“茶道”深沉内敛、大气磅礴的内涵。而当你真正契会古人的情志,与古人会心一笑,所谓的“茶道”之争也就自然回到了原点。

 

我们要复兴的不是僵死的传统外壳,我们需要的是体验古人曾体验的幸福,这种幸福对于我们似乎如此陌生,乃至不敢相信她的存在;但却暗入心髓、与我们血脉相连。其深刻的内涵与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变,完全值得我们付诸实践,哪怕作为我这样一个浅尝者,也十分确认这一点。

 

 

一些说明

 

 

关于《茶经》的版本。幸有吴觉农、周靖民等前辈学者的努力,以及近年来沈冬梅、程启坤等人的梳理,在《茶经》的版本和相关史料研究方面已经没有大的障碍。本书原文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同时参校其他版本。因为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且大部分校改也是吴觉农先生等人已做过并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故而没有详细的列出校改的个别字以及各版本差异。大家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各版本的细节,可以查阅原版文字并参考沈冬梅女士的相关文章。

 

关于《茶经》的成书时间,有不同的观点。根据陆羽的自传,并且对照《茶经》中产地描述与唐代的行政区划变迁,《茶经》成书应该不晚于761年。也有人根据“圣唐灭胡明年铸”以及出于对陆羽知识与能力的质疑,认为后面有所修改。这些仅仅是推测,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前面的观点相比缺少坚实的证据。实际上从流传的版本看,陆羽后面到过的一些地方并未有充分体现,反而让人更加确信种观点。

 

关于成书地点,根据史籍记载应该是在湖州。近年来有些学者出于其他目的和考虑,提出不同观点,过于牵强。

 

关于陆羽本人的生平,我在本书收录的《陆羽:从笑话到神话》有一个大概的介绍。单纯的年表可读性差一些,串起来讲一个故事会有不同。在与史料相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这也是一个尝试,效果如何由大家来评判吧。

 

本书收录的六篇文字,是我在校注《茶经》和梳理唐代茶文化过程中的随笔,原文发布在茗寿堂的微信公众号上,故而行文比较随意,风格也不统一。出版方认为可能会对大家有帮助,于是也放在这本书中。前三篇和《茶经》本身关系更密切一些,编辑建议放在正文前面,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启发。后面三篇则不局限于《茶经》,而是置身于当时大的茶文化背景之中,而了解这些大的背景,也对我们理解《茶经》不无裨益。

 

2016-07-12

日月洲于洗象阁

 

 

 

《茶经》的秘密(一):风生水起

 

今天起跟大家谈谈《茶经》,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作为中国茶为重要的历史典籍,已经被注释过多次,《茶经》还有什么秘密可言?

 

有的,人心不同。同样的文字,有的人看出天地大美,人生奥义;有的人看出人心冷暖,世事浮沉;也有的人看出政治经济,阶级斗争。之所以要花一点时间来探微,是因为对传统精神的陌生,对历史文化与实践操作的忽视,可能会让我们如盲对暗,错会前人之意,错失经典的宗旨与核心价值。

 

篇先从一个器物——风炉说起。

 

“坎上巽下离于中”

 

《茶经》上说这个风炉要做成鼎的形状。鼎有三足,分别用古文(唐时古文指的是金文籀篆之类上古书体)写三行字:“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好了,文字很明白,没有什么歧义,一看就过去了,但这里面大有来头。

 

首先为什么要做成“鼎”的形状?今人的注解往往容易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可以肯定的说,鼎这种形制并不是从热效率角度考虑的。而且现存唐代风炉的实物来看,也基本没有陆羽这种形状的。因为鼎这种器物本来是煮东西的,不是炉子,现存的唐茶器中有一种直接用来煮茶的茶铛,相当于炉釜合一的简化版,倒是有点近似鼎的形状。那是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吗?好像也不太有说服力,并不是除了鼎就无法达到美观了。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下,再看这三行字。

 

“坎上巽下离于中”,这个说的是八卦,不了解的人会划过去。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八卦取象:坎象水、离象火、巽象风象木,下面木炭因风生火,上面以火煮水,这正好是一个煮茶之象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句话相当于把煮茶这件事儿用八卦取象翻译了一遍,重复了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就需要借用一点《易经》的知识了。

 

如果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经典,我想没有人会反对。儒家重视,道家重视,医家、玄学、方术也都重视,很重要的一点,易经提供了一个探讨、实践、体会自然、社会与人身关系的综合体系。所以儒家在面临道家强大的技术优势、佛教牢不可破的哲学高度的时候,往往要回到《易经》来应对。

 

《易经》由上古至中古的流传也逐渐形成了侧重不同的两个流派,一个是关注义理哲学的流派,一个是侧重象数实践的流派,当然这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上也是互有重叠。在陆羽时代这个分野已经明显了。官方所推重的自然是唐初大儒孔颖达的《周易正义》,而在民间亦不乏高人,比陆羽稍晚,巴蜀的李鼎祚编纂了一本《周易集解》,也是十分重要的易学著作。侧重实践的人可能更关注后者,因为保留了很多两汉时期易理实践的宝贵总结。从陆羽一生的性格与行迹来看,这两个流派对他都有所影响,孔氏的理解因为普及性高必然为大家所熟知,而陆羽的江湖背景也让他对周易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义理层面。

 

陆羽真的懂《易经》吗?还是随手写的“坎上巽下离于中”?懂不懂没法说,五经之首,谁也不敢说真懂;但是有一点,陆羽和易经的渊源甚深。因为“陆羽”这个名字就是他自己用《易经》占筮得来的。《新唐书•陆羽传》讲他“以《易》自筮”,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得名陆羽、字鸿渐。而“渐”卦是什么?上巽下艮,艮是山,巽是木,山上之木,合一个茶字。当然渐卦还有更深的内涵合于陆羽一生,这是后话。

 

再一个,《陆文学自传》里面讲,他年青的时候写过一本书——《占梦》三卷。这说明他对易学和术数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必然有一番实践和琢磨。所以陆羽这么来设计,应该不会仅仅是装饰。

 

 

崇德广业

 

我们回到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来看中唐时代民间的易学风气。这位李先生,可不是一位泛泛学究。他们兄弟本来是类似诸葛亮那种山中读书的高人,安史之乱,明皇幸蜀,李先生就给上了一篇《平胡论》。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民间人士,唐王朝风雨飘摇,那么多将相饱学之士都没招儿,您是哪位啊?奇怪的是后来就因为这么一个《平胡论》,给招了左拾遗,充内供奉。这个官不大,但是表示皇帝很重视他的意见,为什么?

 

清朝的学者考证,这位毫无背景,对《易经》理解还和主流学术观点相左的民间人士,能仅凭一篇文章被皇帝如此重视,只有一个原因,他在这篇文章里对安史之乱后来的发展做出了准确的预测,甚至提出了应验的解决方案。《蜀故》里面的记载是:“预察胡人判亡之日期无爽毫发。”我不跟您废话谈玄说妙,咱做个实验您看看对不对就行了。

 

后来代宗朝李鼎祚把他的易学大成之作《周易集解》给呈上去了,又一次引起了重视,当然面上大家还是谈孔颖达的东西,因为这是统一思想的需要。真正到实践层面,不得不重视这样的高人,这是中国统治者历来的传统。但是这种事儿又不太想让民众知道,所以像李鼎祚这样为往圣继绝学的人物反而史料很少,正史几无记载。

 

那么易经是不是一个算卦的书,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重视?其实这个问题在《系辞》里面就说得很清楚了。易的确和早期先民的占筮活动有关,但是更是圣人君子借以体察道之行运的体系。不管是什么理论体系,光拍脑袋想是不行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与检验。而在体契之后,圣人君子又可以用来化导苍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周易•系辞》

 

至少在唐代,这个传统还是很有力量的,所以才会有李鼎祚这样的高人走出巴蜀的大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周易集解》的开篇,李鼎祚就讲:

“原夫权舆三教,钤键九流,实开国承家修身之正术也。”

 

换句话说,大到开创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的承续,一个个体的修养,周易提供的是正术。那么这篇著作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成果,而是关系到国朝兴亡、百姓安康的钥匙,不仅仅是官方统一思想的面子工程,也对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只有我们看到了这个层面,才能对陆羽的一些说法有深一步的体会。

 

 

革故鼎新

 

“坎上巽下离于中”,是三个卦的纵向的组合。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卦,上离下巽,这是一个“鼎”卦。我们知道《易经》六十四卦本来就是象的组合,木风生火,自然与鼎相合。那么鼎又是一个什么卦呢?

 

我们知道,对一个卦的诠释,因为可操作的空间很大,反而特别需要慎重,一定要有所来由。我们按照《周易集解》的体例,先看《序卦》。

《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这是在讲这个卦的来由,“鼎”卦前面是“革”卦,“革”是水火相息,意味着破坏,变革肯定要有破坏,这个无法避免,我们今天这个国家面临的所谓改革情势也是一样。旧的状态已经无法持续,重要的是新的东西能否随之建立。所谓空间换时间,能不能尽快顺利的进入新的阶段、新的状态。这个“新”的建立,就是“鼎”。鼎卦互体乾、约象兑,乾为金,兑为泽,什么意思呢,革命带来了水火相息,我们用金属来做一个鼎,鼎里面放上水,水火就不再相克、相息了,而是相生了,因为一个新东西的建立,这些力量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了。生的东西可以变熟了,这是“鼎”。

 

《杂卦》里面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鼎新这个词由此而来。

 

陆羽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在开元盛世中成长起来的,虽然陆羽本身出身贫寒(这是与渐卦的变化相合的),但毕竟也是和李杜一样见识过唐王朝的状态。忽然一夜之间,安史之乱把一个繁华的大帝国搅得底朝天,我们的大天子都跑到四川去了,陆羽也随难民南渡。这种强烈的反差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大家必然渴望一个新的太平之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