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陌生地带》创作谈
张品成
红军这个主题,打我大学毕业一直是我关注的,并占据了我很多的笔墨。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倾注于这个题材。很多朋友不理解,但在我,红军不是某个政党赖以成功的武装基础,它是一种现实和现象。既然是一种现实和现象,就一定会有文学表现的空间。
二十世纪的上半个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劳苦大众,在探索一条追求民主自由之路。当然,我不对此后的结果作评点,历史交由历史自己评说,我只注重那些现象,我只注重当年那些参与者的心路历程和他们自身的感受,只重精神层面的东西。我想说,那些朴实的情怀和惨烈的经历,一直让我牵肠挂肚耿耿于怀。
我也曾对某些党史教科书和所谓红色“经典”产生怀疑,并且至今依然对其保持缄默,我想,历史上的一些东西,虽然我们不能重新经历,但可以通过各种侧面接近真相。
我小时在江西赣南宁都一个叫石上的地方生活过五年,虽身处“文革”,但与乡民的接触是直接的。母亲亡故,父亲进“牛棚”,两兄弟几乎算是辍学,辍学有辍学的好处,就不会过早的接触相关的书,属于一张白纸。所接触的那段历史的印象,皆来自乡亲的口中。那里的村庄,当年几乎所有的男性都加入了红军。一九三三年的“扩红”,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决议”,号召苏区各地紧急动员起来,“在全中国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全中国苏区”总共约三千万人口。但各根据地是相互独立的。要与“围剿”之敌决战的中央苏区,只有二百五十万人口。要短时间扩大红军一百万,六十岁以下十二岁以上都在“扩红”的范围内。
少共国际师成立誓师大会就是在离我家下放的村子二十里地的地方召开的,我想说的是,当时我下放的那个小小的村子,当年就有十几个少年加入了那支队伍。我在那呆的时候,他们正好六十上下。而整个村子,涉红的男女就有三十多人,在我们落户的那个村子里,有五人还活着,也不过七八十岁年纪。这于我后来的写作有两点便利,一是我零距离接触过真正的红军;二是他们的口述历史使我得到另一种“真实”。他们曾经参加那场战争,但从不是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无所顾忌。其三,也是重要的一点是,我和他们一起生活在那个村庄的日日夜夜,让我对他们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情感。
我想到了“民间视角”这个词,当然,这无关身份。据我所知,关于红军,国内很多人士在自发甚至自费进行探访和研究,无论是体制内的专家,还是民间独立的史学“自由撰稿人”,我很佩服他们。成都的一个叫周军的与我同龄的人,这些年已经翻越了红军走过的五十多座雪山,的海拔四千八百米且荒无人烟。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我一直用“民间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再用独立思考来进行我的红军题材的写作,我觉得这两点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八十年代,我寂寞着且执拗着独自一人重走长征路的根本原因。尽管此后,我多次重走长征路,但从没有次那么壮怀激烈刻骨铭心。当然,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党史的珍贵资料和研究成果是几代史学家心血凝聚所在,应当尊重且虚心领会和消化。但文学家的历史和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在文学行为中,僵硬的史料性的写作是要不得的。这是我一直提醒自己要警惕的所在。
《陌生地带》与我曾经的作品比较,不是一部颠覆性的小说,却也算得上相对“独具特色”的一部作品。
《红色中华》这份当年中央苏区的报纸,也是我一直查阅的主要史料依据。某年某日这张报纸上报道了一则消息,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全国招聘了三个种棉高手。虽然只是百余字的一则小消息,但我感觉其后面的空间很大。这是红军的高层从打破敌人经济围剿策略上的考虑,我们有大片的土地,既然能解决粮食问题,为什么不能解决穿衣问题?这三个对共产主义完全陌生的“种棉高手”在那个地方的经历和生活状态,我是有所考虑的。尤其是他们对那个“陌生地带”的认识和适应过程。
红白两军,据河而守。军官们在忙碌自己的事情,政治的经济的,可是士兵们呢?无论红还是白,士兵原本都是地道的中国农民。他们也许迫于生计,入了队伍,但具体要追求什么,大多人并不明了,只知道拿了枪能有饭吃能打天下。当然,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将来。他们都是平民,他们都不喜欢战争。
崔工胜和崔工利两兄弟,是我着力刻画的两个人物。哥哥的后一枪和弟弟的后悲剧,其实是我一直纠结想呈现和批判的一段历史真实。我前面说到的少共国际师,成立不到一年,在训练不足装备有限的情况下投入石城保卫战,仅此一仗,近万人的队伍损失一半。过了几月,湘江之战,少共国际师几乎全军覆没。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不久,少共国际师番号就此撤销。至此,“少共国际师”成为历史名词。我当年那些关于这支队伍的采访手记,一直是我内心的痛,每想起,万箭穿心。
船山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地方,当年,红白交界的赣县,有过一个叫江口的小镇,那里,曾是红白间的缓冲地带,那地方红的白的都共处一地,相安无事。并不因为什么,只是各方都需要这么一个地方,贸易、情报、交通,甚至战事,都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在很多人看来,那是个陌生的地带,但却是他们都向往的地方。有一天江左和江右的“弟兄”彼此发现,原来他们以命相搏的目标,也不过就是他们眼前的那么个世界。
我笔下的船山,确实充满了安祥和谐,事实上,我所有的战争题材的小说,几乎没有涉及战争和打仗。
无论是围剿还是反围剿,无论是追剿还是长征,不一定全是打仗。我没说战争和打仗不重要,但几十年来作家的笔墨仅仅放在那几场战役或战斗上,写的人不怕烦腻无味,也不想想读者是否审美疲劳至倒胃?士兵们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我们后人在反映他们当年的历史时,为什么不可以视野放得更宽阔些,从一些琐碎和生活细节中,反映出的历史更为真实。涉及红军题材,不要动不动就冲锋陷阵战火焇烟,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更丰富的生活情境,那些琐碎,才能真正的表现那一代人的情怀和那个时代的真实。
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导语摘要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说采用多视点多线索贯穿并进的写作方式,主线是蒋介石进行第五次围剿前夕,冯玉祥部下的军阀洪天禹被派往九江附近布防,红军和白军隔着一条江对峙,于是在江中一个叫船山的地方,红白两股势力在决战前夕开始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夺战……而小说的副线,则是三个在民间招募到的种棉花大王,被一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安全护送到红区,开始了他们人生中始料未及的一段经历……小说强力揭示了人心才是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者简介
张品成,1957年生于湖南浏阳。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70年代末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文学作品600余万字。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口市作家协会主席,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赤色小子》《永远的哨兵》;长篇小说《可爱的中国》《红刃》《北斗当空》等二十余部;电影文学剧本《我是一条鱼》等十余部。文章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推广阅读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二届、第三届“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十四届冰心文学奖。
目录
章
一、蝗虫把天都要吞了
二、让他做我书童
三、你以为天上会掉下个金元宝?
四、事情像做梦一样
第二章
一、未来充满神秘
二、他们被安置到上海远郊的一个什么地方
三、涂天让对植棉技术尤其情有独钟
四、查恒有很快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
第三章
一、洪天禹还真没出过乱子
二、师长集合队伍下了开拔的命令
三、我不知道能不能有这把尖刀
四、那不是你个毛孩子去的地方
五、毕竟是仗呀
第四章
一、他们在撒谎
二、张虹丽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宏力
三、秦宏驰爱读书
四、涂天让喜欢一种神秘
五、潘耕晨突然有很多话想对人说
第五章
一、洪天禹揣着一肚子的火准备发泄
二、有人想做渔翁
三、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听的不要听
四、吃一堑长一智
五、上头有上头的安排
第六章
一、船山四面都是水
二、没人知道潘普昭发财的秘密
三、运货是门学问
四、潘掌柜
五、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六、人想明白了就好
第七章
一、潘耕晨很快就又跳出那些问号勾勾
二、他们走了水路走山路
三、到哪不是种棉花?
第八章
一、杨怀亮总能将一些事说得八九不离十
二、没有人想到杨怀亮这样的人也能和那群人融到一起
三、大难不死
四、没有人认为杨怀亮对这支队伍会有二心
第九章
一、士兵就该想这事
二、脱了军装你就真是个农人都像一个村子里乡里乡亲一样
三、这骂仗举世无双
四、外号
第十章
一、这一天船山就真成了一条大船
二、这里没红的白的黑的蓝的
三、船山有好几处戏台
第十一章
一、九佬十八匠
二、擦枪
三、洪天禹真就改变了崔工利
四、他们说你中邪了
第十二章
一、种棉成了一场运动
二、我们得请专家
三、有人想拜二位为师
四、秦宏驰张宏力也是整个计划中的一部分
第十三章
一、他们殊途同归得出同样的结论
二、谁也没想到渣子会重新出现
三、山里的谜太多了
第十四章
一、要进一批重要的货
二、我不懂什么革命我只懂种棉花
三、他脑子里纠结的都是土壤
四、让你们去船山看看
第十五章
一、这地方到处是谜
二、笑声惊了丛林中的鸟
三、纸包不住火
第十六章
一、他心无旁骛读报纸
二、一群士兵围了在那听人读报纸
三、要打仗了喔
四、吕大每没觉得那是个事
第十七章
一、有一天盐要比金子贵
二、有个主意小虫样在他心里动了一下
三、他弄不清为什么去船山非得换下军装
四、这里成了乱世间的世外桃源
第十八章
一、他们到底没忘了我
二、崔工利感觉到了对方指尖上的一点什么
三、这眼睛就是我弟他的
四、这里的风景有种说不出来的东西
第十九章
一、我心里塞了摊烂棉花
二、你们已经尽心尽责了
三、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事
四、我还是跟你们说说这地方的事吧
第二十章
一、庆源班没来戏还是得唱下去
二、他和工利看来前世的缘哟
三、人们感觉洪天禹与前大不一样
四、新枪新炮和粮米弹药什么的装了几卡车
五、他让他们看的是那张照片和短剑
第二十一章
一、洪长官要带他去过枪瘾
二、自己的弟兄不打自己的弟兄
三、山不转水转第
二十二章
一、一支军队悄然地进入了阵地
二、工利就更觉得自己像是一盏油灯
三、暴风雨到底还是来了
四、那爆豆一样的枪声让崔工利热血沸腾
五、这个少年在枪林弹雨里这么狂奔浪走
六、鬼晓得
七、崔工胜扣动了扳机
后记
内容摘要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说采用多视点多线索贯穿并进的写作方式,主线是蒋介石进行第五次围剿前夕,冯玉祥部下的军阀洪天禹被派往九江附近布防,红军和白军隔着一条江对峙,于是在江中一个叫船山的地方,红白两股势力在决战前夕开始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夺战……而小说的副线,则是三个在民间招募到的种棉花大王,被一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安全护送到红区,开始了他们人生中始料未及的一段经历……小说强力揭示了人心才是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
主编推荐
张品成,1957年生于湖南浏阳。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70年代末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文学作品600余万字。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口市作家协会主席,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负责人。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赤色小子》《永远的哨兵》;长篇小说《可爱的中国》《红刃》《北斗当空》等二十余部;电影文学剧本《我是一条鱼》等十余部。文章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推广阅读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二届、第三届“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十四届冰心文学奖。
精彩内容
章
蝗虫把天都要吞了
哥哥点了灯,拎着在弟面前晃了晃。那天天很黑,四下里像被人泼了黑漆。屋外听得见咝啦咝啦的声音,不是一声,也不是一阵,是持续不断。从早上一直持续到现在。“狗日的蝗虫,扫地样哟……那么好的麦子没影了……全让狗日的蝗虫毁了。”哥在昏暗里说着。
“这句你都说了好些遍了……”做弟弟的说。
“好些遍好些遍,那又怎样?!”
灯影里,弟也眨了眼看哥。
哥说:“队伍据说要开拔了,说是往南走。”
弟说:“往南走往南走……”
“看你说的,往南走……我一走,家里就你一个人了……”
“一个人就一个人……”
“你才十二岁呀,叫哥怎么放心得下。”
“放心不下你不会跟队伍上说?”弟弟朝哥翻白眼,他的脸很圆,眉呀眼呀嘴巴鼻子全放在该放的地方。
“说什么?!”
“你就说让我跟队伍一起走就是了,我也当兵吃粮。”
“你做梦吧……看你这么说……你才多大,没根枪高……”
弟弟还那么伸长脖子,他朝黑暗里啐了一口。
“你啐我?”
“我没啐你,我口里有痰,我喉咙间痒,忍不住就想啐嘛……我就啐了……”
“我说你没枪高,你就啐哥。”
“我没啐……没枪高我能做别的呀,队伍上也不全都扛枪的。”
“队伍是有做杂活的,送信的吹号的做马夫伙夫的……他们也不会收个半大的孩娃儿的呀。”
“你说的?”
“这不明摆了的事吗?”
弟弟黑了一张脸,他不看他哥,他看角落。
“你就不会试试?”弟弟说。
哥哥说:“试试就试试。”他想,就张张嘴的事。
天刚亮,崔工胜就翻身起床。推门,看见田像才剃过的脑壳,那些麦,只存些茬茬了。远处,一片黄烟弥漫,他知道那不是烟,是蝗虫。
崔工胜站在那发了一会儿愣,他朝那边啐了一口。鬼蝗虫,有本事你把日头也吃了?把石头吃了?他心上那么说。
走到巷口,他看到吕大每了。吕大每在屋檐下抽烟,气下得猛,呼噜呼噜地响。
“蝗虫把天都要吞了,你狗日的悠闲自在坐檐下抽烟,看风景呀?”崔工胜说。
“我看看它们有多大能耐……”
“能耐不能耐,反正蝗虫飞过的地方庄稼就毁了……又要饿死人了。”
“你管它,又饿不死咱。过几天队伍开拔,据说往南边去,南边有好吃好喝的,南边又没蝗虫……”
“可是我家崔工利呢?”
抽烟的男人才抬起头,说:“是哟!你家工利怎么办呢?”
“我就是为这事来找你的。你和师长说得上话,你去跟师长说说,也许他需要个马夫,也许他需要个端茶倒水的勤务……”
吕大每是司务长,也就做些采买的勾当,师长那要好烟好酒的,就会支使他去办。他能随便进师长的厢房。至于他说是师长的远房亲戚,这就难说了。没人去师长那对证,谁敢问这事呢?就都信了他。
崔工胜说:“你是师长他远亲,你有面子,你去给我说说。我会记得你大每的人情的。你知道我工胜是个讲义气的人,我要还我会还……你这个人情。”
吕大每想说什么,看见对方眼里泪花儿叼着,没忍心说出来,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句话:“你看你不必弄出眼里湿东西嘛……你是个男人呀……”
“我跟你去说就是,不就一句话的事……我去跟师长说就是。”吕大每说。
让他做我书童
洪天禹老打嗝,一大早又连打了三个。有人说:“师长,你又喝多。”
洪天禹说:“鬼哟,我有三天没喝到一滴酒了……”
“可我怎么闻到你打嗝喷出的酒气?”
“我还闻到你嘴里喷出的屎臭……许团长,你屁是从嘴里放的吧。”
许世魁没生气,那话洪天禹是笑笑了说的。
许世魁跟了洪天禹多年,还在山中做草寇营生时,许世魁就管洪天禹叫大哥。跟了大哥打家劫舍,后来被冯玉祥部招安。入了行伍,当兵吃粮。洪天禹做了师长,许世魁在他手下做团长。这么多年,洪天禹说话就这么的,许世魁听惯了,也知道洪天禹脾性,他只笑笑不回话,不然对方会回一句更狠的。洪天禹对许世魁的淡定也不会憋气,他更有了说粗话脏话的理由,他不能把那些话放在肚子里,洪天禹心头郁闷了就会在肚子里憋许多粗话脏话。
要是吕大每不来,两个男人还得那么你来我去的一大堆的难入耳的话语比拼,但吕大每出现了。
洪天禹说:“大每你几天没在我眼前晃了。”
吕大每举了手中的酒壶和菜:“我给师长弄这个去了。”
师长见了酒,到嘴边的话就收了去,眉开眼笑的。说:“说曹操,曹操就到。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