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9.9 6.2折 ¥ 32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李江涛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64812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3993655
上书时间2024-12-24
《做自己的HR》通过16个方面,以HR的视角,结合职场实例,帮助员工明确职场规则,提高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尤其对新员工而言,规范了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法则,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弯路,加快融入团队和岗位,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工作思维和能力。
公司的发展需要依靠全体员工的不断进步。本书既可作为追求卓越的员工的自我训练手册,同时也是给管理者的一个工具,用来引导部下通过自我管理成为优秀的员工。
李江涛,著名管理专家;中央电视台“两会”点评专家;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所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主讲人;亚马逊全球中文经管畅销榜主讲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
《做自己的HR》通过16个方面,以HR的视角,结合职场实例,帮助员工明确职场规则,提高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尤其对新员工而言,规范了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法则,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弯路,加快融入团队和岗位,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工作思维和能力。
公司的发展需要依靠全体员工的不断进步。本书既可作为追求卓越的员工的自我训练手册,同时也是给管理者的一个工具,用来引导部下通过自我管理成为优秀的员工。
李江涛,著名管理专家;中央电视台“两会”点评专家;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所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主讲人;亚马逊全球中文经管畅销榜主讲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
Part 1
初入职场的你,试用期没过就想向老员工看齐了吗?他们迟到你也迟到,他们吐槽你也吐槽。醒醒吧,不要以为你的上级对你的工作一无所知。什么事你做没做,做了多少,他全都看在眼里。只不过,有的上级习惯藏而不露,不愿揭穿你。入职伊始,如果你不想一眼就看到十年后的自己,就别油腻腻地在公司混日子,既然是新人,你就要有个职场新人的样!
介绍自己不露怯
新人入职,免不了要介绍自己。介绍得当,能赢得开门红;介绍不当,一旦露怯,就很难赢得同事的尊重。
很多新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往往会谦卑地说:“我是新来的,请大家多多关照。”这样自我介绍有什么坏处呢?作为新人,你什么贡献没做出来,凭什么叫别人关照你?而且,这样的话一出口,就暴露了你的不自信。你不自信,一出场就露怯,叫别人怎么高看你?记住,谦虚是美德,但类似“我是新来的”之类的自贬式的谦虚却会暴露你的弱点,这是职场的大忌。
做入职介绍,应尽量淡化自贬式的谦虚。既然你能来这个公司,就说明你能胜任这项工作。所以做自我介绍时应多展现你的优势和你做好工作的信心。比如,你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之前从事的类似的工作,让大家知道你有同类的工作经验。就算你刚毕业,没有同类的工作经验,你也可以多展现你所学专业与工作存在的交集,让大家知道你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然后表示你希望和大家一起把工作做好。
在同事面前介绍自己不能自贬,在客户面前就更不能“过分谦虚”了。否则,抱着“我是新来的”这句露怯的话入门,一出场你就输了。
一位新入职的销售人员,抱着电话本挨个给他接手的客户打电话:“您好,我是新来的XX,正在努力熟悉客户情况,在以后的合作中,还请您多多关照。”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他自报家门时底气不足,客户放下电话就嘟囔:“怎么换个菜鸟来接茬?”由于一开始他就没有获得客户的信任,所以后来的合作也一直麻烦不断。客户从潜意识里认定他是刚入行的新人,合作中也经常居高临下欺负他道行太浅。
这么说,并不是说谦虚不好,而是想告诉职场新人:谦虚有很多种,但却不是谁都有资格享有它的。季羡林老先生说自己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别人会觉得他是在谦虚;而你说自己不懂国学,别人可能就会当真。比尔•盖茨说自己水平有限,别人会觉得谦虚而真诚;你说自己水平不行,别人就会怀疑没准你真是个草包。马云说自己还远远没有成功,别人会觉得他是在谦虚;而你说自己不成功,别人就会觉得你是在表达对处境的无奈。
谦虚是需要底气和资本来支撑的。人在江湖漂,名头很重要。作为职场新人,你一谦虚,别人就信了。而且谦虚绝非要你自贬身价。妄自菲薄只因自卑感作祟,只会让不了解你的人看轻你。所以,千万别对所有人说“我是新人”—新人的同义词就是啥都不懂,遭到职场“老油条”的趁机欺负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要表达谦虚,在你的直属主管面前自谦一下就好,对于合作伙伴、客户和其他同事,千万别说“请多多关照”。在竞争者林立的职场中,很少有人乐于手把手教你学走路。想存活,你必须尽快“新人”变“老人”。
先走稳了路,熟悉了流程,再惦记跑
接到任务后,有的员工会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去执行;而有的员工则会投机取巧跳过自认为“不必要”的步骤。
比如,面对一份合同,有的员工会嘀咕:“不就一份合同吗?后还是老板说了算,为什么还要经过那么多部门的层层审批?”事实上,就算是老板说了算,也要发挥每一层的监督作用,而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板一个人身上。
再比如,面对出版行业“三审三校”的流程,有的编辑不以为然,觉得自身编辑技术过硬,没必要执行这一标准。殊不知,三审三校是国家严格规定的审校制度,和能力无关,任何人都需严格执行。审校的次数越多,书稿的质量才会越有保证,才不会流到市场上后让人贻笑大方。
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既然已经形成流程,说明它是经过许多人花费许多时间,总结许多次教训才得来的。作为新人,你的自以为是在这些经验面前,未免显得过于稚嫩。所以,奉劝职场新人,先走稳了路,熟悉了流程,再惦记跑。
事实上,严格按照流程去操作,后都能达到预期目标的。而一味走捷径或是投机取巧,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欲速则不达。
河豚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但毒性极强,处理加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人死命。为了吃到美味,在日本形成了十分严格的加工河豚的程序。
首先,要想成为一名加工河豚的厨师,你至少要接受两年的严格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才能领取执照,开张营业。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加工一条河豚仅去毒就需要
为什么加工河豚需要
从这一点来说,到位的管理,一定是经过检验的流程化的管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提倡流程化管理,因为员工按流程办事,企业才便于制定制度管人,才能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因此,职场新人在接到任务时,一定不要偷懒,也不要想当然地省掉某些流程。按流程操作,至少可以避免犯不该犯的错;不按流程操作,不出差错还好,出了差错就一定会授人以柄。
具体如何按流程办事,建议大家不妨参照日本程序化管理中的某些细节,比如绘制流程图、编写流程说明文件等,下面具体说明。
1.
接到复杂的任务,一时理不清头绪,建议你将任务中大大小小的环节都制成流程图。图表便于识记,也便于把握流程进度。
某
2.
为配合流程图,你不妨再编写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文字描述文件。这样,图文结合,既能使大致流程一目了然,又可辅以详细的流程说明文件,明确界定每一个流程、每一项活动的具体内容、标准、要求等细节。例如,针对上述流程图的内容,可以再编写一份《财务软件实施顾问招聘方案》,对流程表中的招聘环节进行更为详尽的文字阐述。比如,针对招聘需求,可以这样写:“部门提出招聘需求时,先填写《职位需求表》,包括招聘的原因、职位、人数及要求等。”
3.
根据流程图和相关说明文件,将任务分解成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工作安排,然后在工作中完成一项勾掉一项,一丝不苟。还以上述招聘为例,在《财务软件实施顾问招聘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一份招聘计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前期准备。第二阶段:人员招聘。第三阶段:人员面试。第四阶段:录用入职。以前期准备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阶段:前期准备
时间:×××
人员:×××
内容:
(
(
(
(
凡事按照流程去操作,一些细节才会在操作中一步步地被发现,一些隐患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消灭掉。
多观察思考,少发表意见
近来接触到一些新人,我比较喜欢跟他们聊天,喜欢听他们谈论对工作的感受。他们给我的印象都是富有激情,做事积极、主动,但是周围的同事貌似对他们抱有敌意。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几个新人发表了很多自己对工作的意见,而这些意见让很多同事觉得“是在找我的麻烦”。因此,虽然有些意见还不错,但由于这些新人对整个事态不太了解,所以有失偏颇,导致与老同事的关系也处不好。
刚到一家公司,新人当然有很多意见和建议要表达,但是首先要关注自己是否完全了解所要表达意见的全部,其次也要关注意见对其他同事的影响。毕竟提建议是好事,但若触犯了他人,冲击了公司的价值观,你的目的非但达不到,还可能因此而得罪人,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千万别瞎提阿里巴巴发展大计,谁提,谁离开!”
关于价值观,我认为,它是一个公司的基石,作为一个企业必须“立规则”以规范员工的行为。再自由民主的企业也不会允许一个新人随意质疑高管的战略。有的新人可能会说,我不是质疑,而是在提建议。对此,我想说的是,提建议是好事,但一定要确保你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否则你的建议可能就会变成牢骚、抱怨,甚至是变相的批评与指责。
关于这一点,马云表示,对于那些在公司工作
关于是否要提这个建议,我建议你不妨抽身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好好想想:领导和其他同事比你来公司时间长,比你对公司的了解更深入,而且谁也不比你笨,难道他们就没有发现你提的问题?
答案很明显,不是他们没发现,而是有些问题根深蒂固或者暂时根本无法解决,所以大家只能接受—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在接受和认同的基础上慢慢摸索解决之道。所以,与各种牢骚、抱怨和批评指责相比,企业管理者更愿意看到的是员工为企业积聚正能量所付出的行动。
“我们喜欢小建议、小完善,我们感恩你的每一个小小的完善行动。”马云说,进入公司后按五步融入,分别是看、信、思考、行动和分享。按照要求,新员工要多观察、少发言,同时要相信公司的人、使命、价值观,“假如不信,选择离开”;信了之后,则要仔细想如何为实现公司使命做贡献,进而执行,然后才是分享,“这时您的观点才真正珍贵”。
所以,我建议新人多观察思考,少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不妨把你批判性的言论变成建设性的完善行动。
Part 3
每一项新任务,都是一次新挑战,都是一种新考验,也是一个新机会。面对新任务,你不必害怕会摊上“硬骨头”。因为骨头越难啃,攻克之后你收获的就越多,你的成就感就会越大。
接手工作问职责
接手一项新任务,你的反应是什么?
比如,“针对饮用水的市场规模,总结一下近
我的建议是,任务越单纯,你就越要想办法多了解任务背后的附加信息,弄清自己的职责。比如,这份报告什么时候要?用作什么目的?用途背后的意义是什么?领导希望达到什么结果?等等。明确了这些,你才能更好地界定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1.
接手一项任务,你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工作的截止时间。
① 如果
② 如果一周之后才用,那么你就可以在报告中添加一些关联度高的内容,以保证报告的信息含量。
其实,时间的长短也暗含领导对工作结果的一个期望值。如果领导提前一周让你写一份报告,你花
2.
了解一项具体任务的目的,有助于你更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而且能让你更加明确你在任务的哪个环节发挥价值,你工作的结果要面向哪些人。
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份报告,通过询问报告的用途,领导可能会告知你如下信息。
① “我想向国外客户说明中国瓶装水市场的变迁。”
如果是出于这一目的,那么你好在报告中附上英美等发达国家瓶装水的市场规模变化,这样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明确。
② “想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这份报告。如今环境恶化,人们对用水安全普遍担忧,我想知道人们对瓶装水的需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如果是出于这种目的,你就可以将同一时期的环境指标的变化和与其他业界市场规模的比较数据一同提交上去。而且,报告发表后受众面大,文字在保证专业的同时,也应兼顾通俗,尽量体现出商业目的以外的人文情怀。
再比如,你被派去做资料复印工作,领导只说“这个报告请帮我打印
通常情况下,领导不会对细节有过多的要求,他吩咐的只是整体项目计划的一部分。但是,无论多么单纯的工作,都一定会有其用意,甚至可能是为了配合完成某一大的目的。
比如,为鼓励高科技创意型公司的发展,中央领导要来公司视察。那么,这份报告终面对的可能就是中央领导。如果你提前知道这一目的,你一定会选用优质纸张,而且在字体的设计上也会做足功夫。比如,考虑到中央领导的年龄可能偏大,字体设计得可以大一些,字间距、行间距也都可以大一点。总之力争表现出“高科技”、“创意型”公司应有的气质和气场。
如此一来,通过了解这项工作的目的,你就能在枯燥乏味中找到伟大的意义。你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不提高吗?
对管理者来说,你能超预期完成工作,他一定会很高兴。他没有交代的事情你都能考虑得如此周全,你在他心目中一定会留下“这是一个有头脑的人才”这样的印象。即使附加的信息在内容上有所出入,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依然会受到领导的赏识,也会赢得他人的信赖。
后,我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了解领导交代任务的目的一定要注意方式,千万不要直接发问“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不一样,如果直接询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会让领导误认为你的工作态度是“消极的”,你对这么做有抵触。
建议你先回答“我知道了”,再在此基础上询问:“方便告诉我这份报告的用途吗?了解用途和目的我会把工作做得更到位。”一定要将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楚,避免让人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当然,即使你十分礼貌地进行询问,也可能得到不客气的回复:“别管那么多,只管做就是了。”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必要死缠烂打了。但无论如何请一定记住,每个人都有询问的权利。正是因为工作单纯,才更应该问清楚工作的意义,注重工作背后的附加信息,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不急于否定任务的可行性
面对一项新任务,尤其是那种有点棘手,看起来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你会怎么办?是迎难而上,阳光面对,还是困难还没出现,什么事情都还没做,就先给自己打退堂鼓?
我在培训课上遇见过一个叫孟洋的小姑娘。她告诉我说,有很多次,老板交给她新任务的时候,她都要思虑再三,才敢接手。因为她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或者是完成得不好而被领导责骂。很多时候,她都是害怕错过机会,硬着头皮,才终接下任务的。
职场上有的是能人,在领导摊派任务时,你心下惶惶,底气不足,领导很可能就会把任务委以他人。而没有机会去施展,也就意味着你可能永远都只能原地踏步,无法得到奖励和晋升的机会。
有一位搞人力资源的朋友跟我讲,想用短的时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儿,他的个秘诀就是看这个人在面对新任务时的表现。尤其是面对一项突如其来的任务,他是倾向于行动,还是倾向于抗拒、退缩?有的人喜欢凭直觉反应,一上来就批判这个任务不合理,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有的人则是马上开始找解决方案。很明显,后一种人更靠谱。
急于否定任务的可行性,其实是思维惰性使然。面对一项任务,说困难,挑毛病,远比实现它要简单得多。但是,这也正是工作中能够体现你价值的好机会,只要任务的大方向定位是对的,那就排除万难去实现它。
职场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遇到问题,首先要想的是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上来就打退堂鼓。澳大利亚电视工作者朗达·拜恩在其著作《秘密》一书指出,一个人越是担心失败,他的大脑就会越关注失败,从而想到很多和失败相关的事情,如失败后的各种后果。而大脑思考的范围是有限的,你把心思都放在了“担心”上,就没有足够能量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没那么多精力去做或许能真正“促进成功”的事情,失败概率就会更大。
其实,很多事情真正做起来之后,你就会发现,困难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以逾越。所以教导我们,战略上要藐视对手。
关于这一点,孟然深有体会。她说:“刚入职场那会儿,觉得很多事情的决定权都不在自己这里,所以,即使觉得领导指派的任务有问题,我心里有抵触,觉得行不通,但还是不得不去做。但是,这样的情况多了,我慢慢也发现,那些我所谓的不靠谱、不可行的任务,我眼中那些不可逾越的困难,往往没那么难。只要我有勇气接受任务,并真正动手去做,即使原本不自信,我也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任务其实是可行的,我只是不够自信,所以急于否定它,否定自己……”
其实,困难就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做事之前不要给自己过多负面的心理暗示,因为如果你放纵于对困难的畏惧,那你对现实的观点和看法也必然会发生歪曲,你也就注定无法圆满完成任务。
在面对困难时,职场新人应该多一点战胜它的勇气。只要你不打退堂鼓,稍微努力一下,转过弯你就会看见坦途。事成之后,你再回头看,就会发现,哪里还用得着排除万难啊,不过是职场征途中的一个小土坡而已。成功的自信也正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不惧领导摊派的“硬骨头”
工作中,很多管理者往往只关注结果。比如,只考虑员工是否把客户“拿下”,而没有时间过多关注过程。而对于员工来说,很多工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或者凭借公司目前的实力几乎是无法完成的。面对领导扔过来的这种“硬骨头”,很多人觉得领导不近人情,简直是在故意找麻烦,于是果断说“
比如,年底了,公司开始从客户那里收款,遇到不好惹的“钉子户”,管理者肯定特别心烦。某天领导问大家:“谁愿意去上海向这三家客户催要欠款啊?”
大家面面相觑……
再比如,某杂志社为了配合杂志销售,决定做些宣传活动,想弄一些礼品随刊赠送给读者,以提高杂志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就在大家在心底琢磨购买这些礼品需要多少费用的时候,领导抛出一句话:“近单位流动资金紧张,好别花钱,但是事还得办!”
全场鸦雀无声,员工们都在心里嘀咕:这年头,不花钱谁给办事啊?
在上述情况下,如果有人主动接下任务,上司必然会投之以“感激”的目光。因为不管是帮他收回欠款,还是不花钱就能赠送用户礼品,都会给领导带来不错的业绩。
如果实在没人敢接招,估计领导就会硬性摊派:“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小张,你在同事中交际能力强,公司派你出征如何?”
对于员工来说,在这种时候,重要的一点,从心态上,你要把“硬骨头”当作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磨刀石”。谁都知道,假如在领导眼里你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他是不会委以重任的。之所以把这种难度系数高的活儿交给你办,是相信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信任,一定会为你带来好运。
当然,接招之前,你也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个初步的预估,并把你的担心告知领导。这样,一方面便于在执行的过程中随时向领导求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早有心理准备,即便不成功,领导也会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不会对你个人有看法。
对于管理者来说,手下能有这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员工,必然心生欣慰;若没有,也不必责难大家。因为面对“硬骨头”,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困难,其次才会想到迎难而上以及解决问题之后个人的收获,比如能力的提升等。
领导,领导,你不光要“领”,还要学会去“导”。去帮助员工分析做这件事情对他有什么好处,给他画饼,给他一个愿意为其挺身而出的“远景”。员工愿意做,在一定程度上就实现了“利益绑定”。这个时候,你再说你具体的想法,再给员工提要求,就会变成你对问题的分析。就不是强制他干什么,而是在帮他解决问题。
Part 8
很少有人真的享受发脾气,领导变身咆哮帝,只不过是给自己找一个简单直接的发泄方式。所以不管你有多委屈,请先让他发泄痛快,否则想让他听你说没门儿。虽然面对发飙的领导你无处可逃,但你可以选择暂时充耳不闻,从心理上暂且从现场抽离。你不妨想象自己是在看喜剧电影,从他嘴里喷出
调到“骂不死”模式
人的压力越大,越容易产生黑色情绪。身为公司的领头羊,领导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尤其是当重大压力来临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情绪发泄到下属身上。
企业界有很多脾气火爆的老板,他们会在气头上跟下属拍桌子瞪眼睛,甚至跟他们一起闯江湖的副总也难以幸免。老板大权在握,在公司里唯我独尊,因此,在下属面前,更容易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哪有你们这么办事的?!一群饭桶!”小
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