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社会管理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0.5
7.3折
¥
2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周长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2462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23913961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言
导语摘要
《社会管理》一书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及分类,回顾了中西方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内容,归纳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基本格局;同时,分析了城市社会、农村社会、虚拟社会等不同场域中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控制等视角考察了社会管理的对象、功能及实现方式;后,在借鉴美、英、德、日等典型国家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的政策思考。全书共分十二章,力图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角度全面分析、认识、理解社会管理的内涵与精髓。
作者简介
周长城,博士,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两届)。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市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湖北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黄石市政府咨询委员,国际社会学学会会员,美国社会学学会会员等。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利物浦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DAAD学者。多次参加过世界社会学大会、美国社会学年会、亚洲研究大会等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组织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学术成果分别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社会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韩俊强,男,201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先后主持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研究”、2014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目录
章 社会管理导论
节 社会管理概述2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12
第二章 社会管理基本理论
节 社会管理基本理论概况22
第二节 社会管理理论简介27
第三章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节 社会管理的主体46
第二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50
第三节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任务54
第四章 社会管理的基本格局
节 社会管理基本格局概述62
第二节 “四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格局64
第三节 社会管理格局中的新内容:“法治保障”72
第五章 城市社会管理
节 城市社会管理概述76
第二节 城市人口管理78
第三节 城市社会治安管理84
第四节 城市社区管理89
第六章 农村社会管理
节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变迁100
第二节 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102
第三节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以老年人为例的经验分析111
第七章 虚拟社会管理
节 虚拟社会概述122
第二节 虚拟社会管理128
第三节 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130
第四节 我国虚拟社会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133
第八章 社会组织管理
节 社会组织概述146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组织的分类及其功能148
第三节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演变历程153
第四节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155
第九章 社会冲突
节 社会冲突概述166
第二节 社会冲突理论172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冲突问题176
第十章 社会控制
节 社会控制概述182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功能和实现方式186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191
第十一章 国外社会管理经验借鉴
节 典型发达国家社会管理实践200
第二节 国外社会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213
第十二章 社会管理科学化
节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内涵220
第二节 建构社会管理科学化指标体系222
参考文献 232
内容摘要
《社会管理》一书较为系统地阐释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及分类,回顾了中西方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内容,归纳了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基本格局;同时,分析了城市社会、农村社会、虚拟社会等不同场域中社会管理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控制等视角考察了社会管理的对象、功能及实现方式;后,在借鉴美、英、德、日等典型国家社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的政策思考。全书共分十二章,力图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角度全面分析、认识、理解社会管理的内涵与精髓。
主编推荐
周长城,博士,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主任、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两届)。现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市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湖北省第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黄石市政府咨询委员,国际社会学学会会员,美国社会学学会会员等。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利物浦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DAAD学者。多次参加过世界社会学大会、美国社会学年会、亚洲研究大会等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组织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其学术成果分别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中国社会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韩俊强,男,201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于《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其中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先后主持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研究”、2014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2014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精彩内容
第六章 农村社会管理
节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变迁
所谓体制,一般是指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即指国家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设置、管理权限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一整套系统的制度。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体制也指有关组织形式的结构或格局等。我们所说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就是指涉及农村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
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国内学界对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们梳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现代化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家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赶超战略,使国家成功地快速实现现代化,特别是构建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国防体系等,从而为国家的快速赶超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计划经济、统购统销、集体制、二元户籍制等。这套社会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套制度体系,低成本、高效率地从农村社会提取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剩余。事实上,国家通过这套体系也基本完成了这一目标。我们知道,所谓计划经济,主要指以国家意志为保障,从宏观、微观层面具体计划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这一制度,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运行后,国家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工业体系初步奠定了良好基础。统购统销实质上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具体的制度设计,即为了保证粮食供应,由国家设立的统一收购和统一销售的制度,从而保障粮食供应的规范有序。集体制的典型形式即是人民公社制度,它是确保前两者能够顺利实施的具体的农村组织制度。通俗来说,无论是计划经济的运行,还是粮食统购统销的实施,国家都需要低成本地与农民打交道,而要达到低成本的目标,也即降低交易成本的话,对于一盘散沙的农民来说,将其组织起来就十分必要,而人民公社制度这种集体体制是十分有效的组织方式。当然,为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管理,国家还构建了城乡二元区隔的户籍体制,通过户籍制度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区隔,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城市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并为城市工业提供农业剩余。这种管理体制,应该说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 第六章 农村社会管理101 用的,从历史的视野来看,其基本完成了体制使命。
改革开放前的这套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终因为无法克服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而逐渐失去了其优越性,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桎梏。因而,变革这套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并构建新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就极为必要。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相对于计划管理体制而言的农村社会市场管理体制应运而生。市场管理体制基本由准市场经济、承包制与村社制、低价征地制等为主要内容。
在准市场经济方面,劳动力流动的逐渐放开显然是影响是深远的。尽管城乡区隔的二元户籍体制仍然坚如磐石,但是,劳动力可以从乡村流向城市还是为改变农村的面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与之相匹配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短期内极大地且极快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升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上此前一段时期的计划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办好了几件大事,如农田水利的兴修等,使得此后这一段时期内农村活力的释放达到了极致。在组织形式上,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越来越制约人的自由活动,个体的自主性受到了严重抑制,而改革开放以后的村社制或者说乡政村治体制则更进一步保障了个体自主性的释放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当然,在时间指针转向新世纪的今日,我们也看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所形成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红利已经消耗或释放殆尽,从而在农村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继续变革仍是未完成的话题。
二、社会整合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及其变迁
从现代化视角看待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从视线来说是从外往内看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村庄社会结构变动的角度,从内往外看农村社会体制的变革。
有学者根据社会管理嵌入农村社会结构的程度,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划分为传统社会时期的单向度的社会整合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间的政治整合突起但社会整合弱化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单向度的政治整合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整合松绑和社会整合重新启动阶段。
在传统社会时期,我们通常所知道的就是所谓“皇权不下县”的概念或描述,也即国家权力并未实质性地渗透到乡村社会中。因此,仅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时期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与农村社会结构本身是重叠互嵌的。一般而言,乡村社会结构中的乡绅权力或宗族权力及其组织形式如宗族组织的构成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其社会整合也主要依赖于宗族或乡绅的整合力量。
伴随现代化方案的进入和推行,乡村社会亦被纳入到整个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基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