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中国民居
  • 【现货速发】中国民居
  • 【现货速发】中国民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中国民居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0.1 4.6折 44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单德启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16981

出版时间201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4元

货号23732940

上书时间2024-12-24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中国民居概述公元2000 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上,中国安徽省境内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年初春,受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日本专家大河直躬博士作实地考察后评价说:“像宏村这样的乡村景观可以说是举世无双??西递村还保存了景致如画的古街巷,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此前的1997 年,云南丽江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的江南水乡江苏周庄也正在申报之中。中国传统民居正不断地向世界撩开面纱,逐渐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大舞台。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加之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因而传统民居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本书以生活在传统民居中的人的生活习俗、行为特征与空间模式的互动来选择较有代表性、覆盖面较广的若干聚落实例予以介绍。中国民居大体上分为院落式民居、楼居式民居和穴居式民居几种。一在所有民居模式中,院落式民居是中国普遍的一类民居,也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构成因素丰富、“礼”的层次复杂和装修装饰多样的一种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农耕社会里的一种民居模式,也是封建社会形态物化自然环境较理想的一种模式。院落式民居主要的特征是封闭而有院落,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原、山东半岛和华南的平原和沿海地区,少数分布在西南的盆地平原地区以及台湾岛的平原地区。汉民族聚集的地区以及与汉文化交流密切的少数民族地区(如白、纳西等族)、少数民族中比较发达的部分地区(如壮、彝等族)、与汉民族混杂而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满、回等族),都普遍采用了院落式民居。北京四合院是院落式中国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北京也同时立法保护古城范围内25 片胡同和四合院,从恭王府府邸到普通百姓家,几乎保留了院落式民居中四合院完整、齐全的形态。仅以大门为例,“奶子房”、“金柱门”、“广亮门”、“如意门”、“蛮子门”等,就构成了四合院大门的博物馆。晋商在明清之际营建私家民宅为全国之翘楚。号称“三晋宅”的灵石县王家大院,拥有百多个大小院落。四合院在北方平原地区极为广泛,尽管在规模、构成、装修装饰、院落小品等方面有许多变化,但其四合院的基本形态特征是共同的,例如著名的山东曲阜孔府、潍坊郑板桥(1693 — 1765,清代画家)故居、山西平遥古城里众多钱庄的宅院等等。而广大农村村镇住宅虽不及典型的四合院那么完整,有的只有三合院、二合院(由三栋或两栋房子加围墙组成的院落),如辽宁、吉林一带的满族向阳农宅,山西、陕西一带的“土围子”,但都一无例外地保有大门、围墙、院落、正厢房,应该说都是一种合院,是院落式民居的简易形式。院落式民居还有很多变异形态,例如由穴居生土建筑发展成的云南昆明“一颗印”民居,由干栏木楼融合院落演变而成的安徽徽州天井式民居;又如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主要立足于对外防御的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民居,台湾台北一带由闽粤移民兴建的“大厝”——红砖墙、坡屋顶、弧形防火墙构成的院落民居等等。院落式民居的形态早出现在秦汉(前221—220)之际,东汉(25—220)画像砖给我们留下了较完整的形象。“秦砖汉瓦”的技术支撑、封建农耕家庭模式的完善以及礼制的普及,为这类住屋文化的普及创造了条件。这种民居模式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国学大师王国维(1877—1927)曾精辟地概括了四合院的特色:“其既为宫室也,必使一家之人所居之室相近,而后情足以相亲焉,功足以相助焉;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东西南北而凑于中庭,此置室之近之法,利于用,亦足以为观美。”(王国维:《明堂庙寝考》)文学家林语堂(1895 — 1976)则从社会心理层面表述了中国人喜爱院落式民居的原因,他指出:院落式民居正像中国建筑的屋顶一样,被覆地面,而不像哥特式建筑塔尖那样耸峙云端。这种精神的成功之处在于为人们尘世生活的和谐幸福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中国式的屋顶表明,幸福首先应该在家里找到。二穴居式民居和楼居式民居在自然生态方面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是保存原始建筑特征多的民居建筑模式。中国的西南山地亚热带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区是这两类民居集中的区域。穴居式民居典型的代表是“窑洞民居”。中国的中西部豫、晋、陕、甘地区保存了大量的窑洞民居。在豫西、陕南平原地区有一种名为“地坑窑”的模式,整个窑洞民居位于地面之下,一个地坑为几十米见方的方形深坑,沿坑面凿窑,土阶道出入;其聚落特征是数户到十多户人家聚居,陕西西安左近的礼泉县仍完整保留有这种模式。丘壑地区则广泛采用“沿崖窑”这一居住模式。这类窑洞通常沿等高线呈横向多层聚合,在天然山坡凿窑,往往数穴相通,并可在窑外以土坯围合坊院。在山西晋中等地则较多出现一种称为“锢窑”的混合形式,即在窑洞外连接一二层拱券式土坯房或砖房并以围墙围成院落,其聚落组合更为灵活,内部空间也更为丰富。而在台湾省台中泰雅族、台南兰屿岛雅美族聚居的地区,还保留一种半地穴民居的模式:它一般为矩形平面、卵石凹下约1.5 米,上部为木构架结构,竹条为檩,覆以萱草作为屋顶,形态极为自然,相信这类模式传承到今是当地乡民应对台风、地震等多发灾难而成。尽管空间有限,这类民居室内仍少不了供神祭祀的位置。

导语摘要
“人文中国书系”共30个分册,书系旨在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领域或专题,展现中国文化的总体面貌。书系的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深入浅出的叙述方法,使读者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阅读,领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该系列丛书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出版以来受到国外读者欢迎,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并被收入“剑桥文库”。
本书以生活在传统民居中的人的生活习俗、行为特征与空间模式的互动来选择较有代表性、覆盖面较广的若干聚落予以介绍。书中记述了各类传统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以及流传价值等内容。
The book of life of people living in traditional houses custom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to select the more representative, covering the surface of a wider number of settlements to be introduced. The book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various types of traditional hous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s well as spread value.


作者简介
单德启1937年生于安徽,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曾先后主持“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等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已出版《中国传统民居图说》等专著。

目录
目 录前言:中国民居概述庭院深深深几许——北京合院探幽青山绿水话徽居——皖南村居漫话小桥·流水·人家——绍兴水乡拾趣崇文尚武·外适内和——闽西土楼揽胜中西合璧·多元混杂——五邑侨乡猎新干栏木楼和风雨桥——桂北山寨采风玉水润泽·物载秋华——丽江街巷问古壮美与优美的居所——雪域碉房抒怀附录: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内容摘要
“人文中国书系”共30个分册,书系旨在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领域或专题,展现中国文化的总体面貌。书系的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深入浅出的叙述方法,使读者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阅读,领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该系列丛书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出版以来受到国外读者欢迎,版权输出到多个国家,并被收入“剑桥文库”。
本书以生活在传统民居中的人的生活习俗、行为特征与空间模式的互动来选择较有代表性、覆盖面较广的若干聚落予以介绍。书中记述了各类传统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以及流传价值等内容。

The book of life of people living in traditional houses custom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to select the more representative, covering the surface of a wider number of settlements to be introduced. The book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various types of traditional hous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s well as spread value.


精彩内容
福建西部群山环绕,这里仿佛是人间梵土、世外桃源,远离大城市的喧嚣,也远离工业文明的浮躁。对于这片土地,许多现代都市百姓熟悉的是旖旎秀美的武夷风光,然而,它还有更重要、更神圣的意义——这里是全球几千万客家人的祖地,是他们魂牵梦萦的故里。此外,受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影响,闽西地区孕育出了一种名为“土楼”的独特建筑形式,着实让人赞叹不已。土楼,从字面来理解就是以土为材料建成的房屋,按专业的说法可称之为生土建筑。闽西土楼的施工方法主要是将未经焙烧的黏土和砂土按比例混合,再用灰板墙夯筑制成坚固的墙体,梁柱等构架则用木料建成。闽西土楼数量与类型繁多,形态别具一格,在中华民居的大家庭里独树一帜,其知名度自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逐步扩大。1986年,中国邮电部曾发行过一组民居系列邮票,其中一元面值的福建民居邮票的主题就是客家土楼中的承启楼(该邮票被评为当年世界邮票)。时至今日, 曾经“隐居”在深山中达几个世纪的闽西土楼,转眼间变成了旅游资源和学术研究的富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客属祖地谈到土楼就不能不提及客家。闽西地区南部的众多客家人以土楼为宅,现存许多重要的土楼也位于客家聚居区。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约占汉族人口的6%。客家人祖籍中原,西晋(265 —317)以降,中原汉人受战乱影响逐步南迁,历经多番周折,一部分人迁徙到今天的江西、广东、福建三省交界地区,与当地民族经过漫长的融合,终形成了客家民系。“客家”一词,就是相对“土著”而言的。由于地理环境较好的平原地区早已为其他汉民系所占据,客家人只能定居在赣南、闽西、粤东这一多山的地区,因此造就了今天“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现象。今天,赣南、闽西、粤东地区在中国行政区划上虽属三个不同的省,但在历史上却属于同一个地理文化圈,是客家人的大本营,该地域普遍多山、偏僻。闽西客家人主要聚居于宁化、清流、上杭、长汀、永定、连城、武平七个纯客家县,此外,还聚居于客家人与汉族其他民系混居的非纯客家县,包括明溪、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崇安、龙岩、南靖、平和、诏安共11个县。然而,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住在土楼里。土楼作为一种居住建筑,并不是客家人住宅的形式,闽西、闽南地区一些非客家区域也有土楼分布。中国学者提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闽客交界地带—闽西南的龙岩、永定、南靖、平和、诏安、云霄、漳浦、华安等县和粤东北的饶平、大埔等县,尤其集中于福建永定县、南靖县和粤东部分地区,其他地区则较少有这类土楼,特别是圆形土楼。这种现象缘于土楼所在地区的地理文化背景。历史上,闽西客家大都是从邻近的江西省迁入,即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进行迁徙。因此,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一带明清时期为汀州府辖地,而汀州府的府治长汀就位于闽西客家地区的西北部。同样,“客家发祥地”石壁、商贸重镇四堡也位于这一区域。在这些核心的客家文化区中,多层土楼却较少见,较常见的是类似中原的庭院式建筑。倒是往南,即客家人与其他民系如福佬人混居的区域,土楼则大量出现。明清时期,这一带族群纷争激烈,械斗时有爆发,史书上称之为“寇盗”和“匪患”。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地的客家人和福佬人不得不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住进了防御功能较强的土楼。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土楼文化只是灿烂的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在特殊的背景下孕育出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并非客家文化的全部。土楼掠影闽西土楼给人眼的震撼印象就是那庞大的建筑体量,这在中国民居中是不多见的。尽管其他民居也不乏大规模的建筑,但大多都是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以其局部的丰富性展现在人们面前。土楼则不然,形体单纯、几何感较强,常为圆形、方形,也有椭圆、八卦、半月、多边形平面的。此外,有一种屋顶檐口高低错落、名为“五凤楼”的,其形态变化较多,则应另当别论。有趣的是,在古代世界,许多几何形象突出的建筑大多具有纪念或祭祀功能,如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天坛等,它们容易使人产生一丝神秘感。出于防御的需要,土楼外观状如堡垒,形体独特,因而也具有一种神秘感,总有一种让人想步入其中探个究竟的吸引力。土楼一般为二到六层,一层基本不开窗,二层以上开少量的小窗,军事防御色彩浓厚。在建筑功能布局方面,通常一层为厨房、餐室,二层为物品储藏,三层以上为卧室。土楼外层墙体的基础常厚达3 米,底层墙厚1.5 米,向上依次缩小。外墙内部是用木板分隔成的众多房间,再往内为走廊,核心中部为宗祠、私塾或戏台。虽然土楼对外极其封闭,但进入内部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所有房间通过连廊向内开敞,形成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中庭”。在土楼内漫步时,还时常可以见到楹联、字画。因此,用“崇文尚武,外刚内柔”来形容土楼,恰如其分。闽西土楼形态万千,其中量大面广的是方楼、圆楼和五凤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